工夫不负慈母心。爱迪生在母亲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下,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终于搞出了许多惊人的发明,成为发明家。
爱迪生小时候也曾被人看做是“坏”孩子,但直至今日,爱迪生仍然是发明家的代名词。爱迪生从“问题少年”成长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母亲南希的教育方式。
赏识教育家周弘曾经指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的确如此,对一个人多一点信心和鼓励,他就会成功。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如果你还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坏、很笨,那么请记住爱迪生的母亲南希曾经说过的这几句话:“爱迪生刚出生时脑袋很大,很笨拙,但在我的眼里,他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尽管孩子满是缺点,爱淘气,但我从心里爱着这个孩子。他还是一个孩子,好奇心极强,常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我从来没有觉得爱迪生的那些问题很愚蠢。我想,孩子们一定是带着好奇心出生的。我从来没有假设过如果他是个好孩子,如果他听话等诸如此类的条件。我爱的是真实的爱迪生。我也从来没有将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与其斥责爱迪生的缺点,我更希望拓展他的优点。”
很多时候,孩子最缺少的是来自别人尤其是自己最信赖的人——父母的信任和鼓励。所以,父母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积极寻找孩子的优点,相信孩子,帮助他提高自信心,这样孩子才有积极进取的动力。
用赏识唤醒孩子的自信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事情,有些是孩子能够解决的,而有些则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外的。在处理这些事情和问题的时候,也是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受到挑战的时候。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欣赏和肯定,孩子的自信就会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因为缺乏自信而放弃不断尝试、不断进取的意识,最终孩子就永远无法获得成功、取得进步。
所以,当孩子面临挫折的时候,父母需要用自己的强有力的支持和赏识来唤醒孩子的自信。事实也证明,来自亲人的尤其是父母的赏识、鼓励和信任将会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
在上学的时候,迪斯尼就对绘画和冒险小说特别感兴趣,并很快读完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探险小说,他梦想着自己以后一定要把故事变成图画。
一次,上小学的迪斯尼出色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绘画作业:把一盆花的花朵画成了人脸,把叶子画成人手,并且每朵花都以各种表情来表现着自己的个性,但当时的老师根本就无法理解孩子心灵中的那个美妙的世界,竟然认为迪斯尼是在胡闹,并当众把他的画撕得粉碎。当迪斯尼反抗时,老师则更加严厉地批评了他,并告诫他以后不许胡闹。
委屈的小迪斯尼很不高兴地回到家里。父亲见了沮丧地他就问缘由,听完小迪尼斯的描述,父亲就亲切地对他说:“我认为你的画很有创意,只要你足够努力,并始终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功的。不管别人怎样评价你,爸爸都相信你。你自己也要记住,你能不能成功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你,不在于你现在是否失败,关键是你自己怎么想和你能不能持续努力。”迪斯尼牢牢地记住了当时父亲的这句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迪斯尼报名当了一名志愿兵,在部队中做了一名汽车驾驶员,闲暇的时候他就创作一些漫画,并寄给一些幽默杂志。虽然他的作品几乎都被退了回来,但是他记住了爸爸的话,他知道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1923年10月,迪斯尼和哥哥罗伊在好莱坞一家房地产公司后院的一个废弃的仓库里,正式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迪斯尼兄弟公司”,他创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几年后享誉全世界,并为迪斯尼赢得了27项奥斯卡金像奖,使他成为世界上获得该奖最多的人。
可见,孩子的自信心除了自我激励外,也需要来自父母的赏识。父母如果能够给孩子充足的赏识,不断激励孩子,相信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对他的前途充满希望,孩子就会逐渐自信起来。
有一段时间,吉姆成绩下滑得很厉害,虽然他平时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但还是感觉在某些方面似乎差人一等。因此,他感到很沮丧。
吉姆终于带着失望的心情来到妈妈的卧室,难过地说:“妈妈,我想退学。”
“为什么?”妈妈奇怪地问。
“我……我感觉比别人笨,有些课程越学越退步。”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孩子!”妈妈说。
“在我的感觉中,这一个月来,你虽然比以前稍有退步,但在其他课程上进步明显,在我的心目中,你是个勤奋而又成功的孩子。”
“真的是这样吗?”吉姆略带惊喜地问。
“真的是这样的!照这样发展,只要你能弥补那门课程的缺陷,你一定会重新取得优异的成绩的。”妈妈继续说,“在我小时候,人们都认为我是个笨孩子,那时的我是多么的难过!后来,我摆脱了忧郁,同时也摆脱了‘笨’,你比我当年强多了!”
经过这一段对话之后,吉姆内心深处升起了希望。他的信心又回来了,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要想让孩子自信起来,父母的赏识是最好的武器。父母要在生活中给孩子尽量多的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何时都是父母的骄傲,无论何时父母都是爱自己的,这样孩子就能够从父母的赏识中得到足够的鼓励和自信。
父母要知道,每个孩子在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这时,如果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而加以制止,或者因为不信任而打击孩子,那么,孩子原本就不坚强的自信就会一下子被父母的打击、阻挠和怀疑赶跑。因此,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父母不妨对他说:“爸爸相信你,只要你努力,并找对方法,你就可以成功。”当孩子表现出想要试试的愿望时,父母也不妨对孩子说:“没事,来试试吧,你一定可以做好,只要注意……”即使孩子有时表现得并不好,父母不妨对孩子说:“真行,第一次就可以做得这么好!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田晓菲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搞文字工作的,田晓菲五六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在浓厚的家庭文学氛围的影响下,天资聪慧的田晓菲5岁时就能写出“我热爱大地、爱爸爸、我爱蓝天、爱妈妈、我爱我的家”这样的句子。爸爸看后惊讶地说:“晓菲真是个天才,竟然会写诗!”他也不知道自己无意中的一句赞美,却使女儿找到了写诗的乐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那时,每逢周末,爸爸就会在家里举行诗歌比赛,他和晓菲一起写诗,然后让妈妈当评委,做出公正的评判。由于父母对女儿赏识较多,因此晓菲“赢”得多。不过妈妈在赞扬她的时候还会启发她:“还能不能有其他的描写呢?”田晓菲会随着妈妈的问题进入思考状态,有时她会坐在书房里思考几个小时,心疼得爸爸直抱怨妈妈:“你看,你也不叫她出去玩会儿,这怎么行啊!”
就这样,田晓菲写出来的文章充满了神韵,并频频在报纸和一些杂志上发表。到10岁时,田晓菲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在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被人们称为“神童”。父母采取赏识的教育方式,使年幼的田晓菲变得非常自信。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她自信能够进入北大的那番誓言。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切忌讽刺和挖苦孩子,以免把孩子的探索热情和自信浇灭。当然,也不要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否则会使他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当孩子正在探索新事物的时候,父母可用赏识的眼光欣赏孩子,然后不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去获取成功的经验。
赏识要恰到好处,而不要言过其实
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曾经把赏识比喻成“青霉素”,警告父母不要随心所欲地给孩子“用药”。强效药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小心谨慎地使用,否则随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对于“赏识”这种精神药物的施用,是同一个道理。父母言过其实的赏识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还会像忽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一样伤到孩子的情感,歪曲孩子的性格。
若若在和爸爸一起玩儿搭积木。爸爸用积木搭了一座很高的“高楼”,但晃晃悠悠的不太稳定,最后爸爸又在上面架了一块积木,这个“高楼”就“轰”的一声倒了。若若也搭了一座“高楼”,不过只用了3块积木,她比爸爸搭得矮多了。爸爸在一旁看着若若搭得挺起劲儿,心想:“可不能错过这个表扬孩子的好机会。”于是,爸爸眉飞色舞地对若若说:“你真棒!搭了这么高的‘大高楼’!比爸爸搭得好多了!”听了爸爸的话,若若一下变得焦躁起来,伸手把刚搭好的“高楼”一把就给推倒了,还嚷着说:“不玩儿了!不玩儿了!”接着任凭爸爸怎么哄,若若就是不肯玩儿了,还哭闹不休。爸爸很纳闷:“怎么赏识孩子还出事了?”
爸爸的赏识之所以会对若若产生负面影响,是因为他的赏识有一个缺点——言过其实。在游戏中,爸爸分明比若若搭得高,若若很可能下决心要赶上爸爸,没想到自己离目标还差得很远,爸爸却突如其来地冒出一句言过其实的表扬,使得她觉得父母在故意讨好他。
事实也证明,这种不恰当的赏识,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但最终却会伤到孩子。
上四年级的萧萧的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始终处于班级中上等。不过有一次期末考试的时候,萧萧出人意料地考了全班第一名。对于这个成绩,萧萧心里有数,他知道自己这回之所以考得好,是因为其中有几道题自己刚好以前做过,早就知道了答案,再加上总考第一名的那位同学考试前因病落了好几堂课,自己才有机会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因此,萧萧想低调地对待这次考试的名次。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父母看到成绩单后喜出望外地夸奖说:“萧萧成了班上无人能及的人,太棒了!”结果,父母的夸奖让萧萧觉得父母是在讽刺自己,从那以后,她对学习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学习成绩也急转直下,渐渐地连中上等都排不上了。
在这个案例中,萧萧虽然考了第一名,但他却有点儿心虚和不自信,害怕下次不能再考“第一”,父母却在他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一下把他“捧”到了“天上”。这对孩子来说已经完全不是鼓励了,而是一种无形的沉重的负担,孩子自然会全无斗志。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表达对孩子赏识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夸大其词、笼统空泛的评价性表扬,更不能轻易给孩子的人格、能力定性,而要就事论事或者间接表扬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就会加大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使孩子认为父母在撒谎、阳逢阴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因此,任何成功孩子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恰到好处地赏识孩子。恰到好处是指父母的赏识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还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小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认为,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父母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孩子的信心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这种有效的赏识就是恰到好处的赏识,是能够给孩子带来自信但又不至于造成自傲的夸奖。
把对孩子的赏识讲出来
严女士是一个钢琴班的钢琴老师,在她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彦飞的男孩,他学钢琴非常刻苦,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入门比较慢,但后来慢慢地进入了状态,弹得越来越好,她觉得这个孩子很有潜力。
可是,严女士发现彦飞已经两个周末没有来学琴了。她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她拨通了彦飞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彦飞。
“彦飞,这两个周末怎么没有来学琴呢?”
“我不想去了。”彦飞小声地说。
“为什么不来了呢?家里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因为妈妈认为我学不好,再学下去也是耽误时间。”
“怎么会呢,你学得很努力,进步也很快,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
“妈妈没说,但是我每次学完琴回家,妈妈总让我弹给她听。每次弹完,她都不说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弹得好不好,我觉得没意思,反正妈妈也不在乎,我就不想去了。”
挂上电话,严女士为彦飞的妈妈感到悲哀,如果她能把自己对孩子的赏识当面对孩子说出来,也许彦飞会热情百倍地学习钢琴。
在孩子看来,只要自己取得一点点进步,父母就应该是高兴的,就应该表扬自己。可是有的父母总是觉得如果把自己对孩子的欣赏和赏识告诉孩子,孩子就会因为骄傲而不再努力。但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肯定,他就很难看见自己的进步,就会产生自己没有用的想法,从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因此,父母不仅要随时看到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现不好或者成效不明显的时候,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还要将自己对孩子的赏识说出来,让孩子明确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肯定,这将会让孩子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做好事情的勇气和信心。
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了,子林考了第二十名,比上次整整前进了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