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24000000003

第3章 禅是心性的明灯(2)

高僧听闻他们的一席疑惑后,放下手中的活,慈祥地看着他们,然后微笑着说:“施主,其实要想快乐并不难啊,只是你们首先要清楚人为何而活!”

三人听闻高僧的话后,有点茫然,互相疑惑地看了看,却没有人回答出来这个问题。

过了一会儿,第一个人想了想说:“依弟子所想,因为死去过于可怕,所以人需要活着。”

第二个人也想了想然后说:“我认为活着是要享受幸福,所以我现在卖力地劳作,就是为了等到老的那一天,生活富足,子孙幸福快乐。”

第三个人忙说:“大师,我认为自己是为一家老小而活着,他们都要依靠我来养活。”

高僧听了他们的回答后,笑着说:“我找到你们不快乐的根源了,原来你们的心被囚住了,你们把快乐拴在了死亡、年老与被迫劳作之上,而没有把它放到理想、信念和责任的身边,你们认为所做的皆是辛苦和不满,所以你们也就失去了快乐。”

三人听后有点不屑,他们继续追问道:“大师所讲的理想、信念和责任离我们的现实也太遥远了吧,那些东西说说无妨,却不能当饭吃呀!”

高僧听后,又微微一笑说:“若是如此,依你们所见,什么能使你们快乐呢?”

第一个人忙说:“我觉得,名誉可以带来一切,所以要是我有了名誉,就会觉得很快乐。”

第二个人想也没想的说:“我知道,我知道,要是我有了爱情,我就会有快乐。”

第三个人也笃定地说:“我和你们想的不同,我觉得还是金钱比较重要,没有它我就不快乐,有了它我才会觉得一切都变得美好了。”

高僧听完后,问道:“既然你们有这样的认识,那我来问你们:在这世间,为什么会有人即使有了名誉也很烦恼,有的人具备了爱情却依然感到痛苦,还有的人拥有无尽的财富却更忧愁呢?”三人听了高僧的发问,面面相觑竟无言以对。

高僧看着三人继续说:“我所讲的理想、信念和责任并非是虚无的,它是你们开启快乐源泉的钥匙。只有通过这把钥匙打开生活的大门,改变你们现在对生活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你们才能真正寻找到快乐。”

听完高僧的一席话后,三人立刻明白了他们所追求的快乐之道,不应在别处寻求,因为那只藏在自己心中。

高僧的话也点醒我们,其实快乐与否只取决于我们自己对生活所持有的态度。

某地出产一种能使人快乐的快乐藤。据说如果能够得到这种快乐藤,它一定会令人顿觉开怀异常,快乐无比。某人听说后,立刻心动,他为了得到传说中可以使人开怀的快乐藤,不惜离家千里,跋山涉水前去寻找。历经万种艰难后,终于不负苦心,他找到了这传说之物。本来他以为自己会快乐,可是却发现根本没有用。联想到自己千山万水跋涉而来,却是这样的结果,就更加不开心而长吁短叹起来。一位老者经过,询问缘由,听他讲明后,立刻笑着说:“年轻人,其实你错了,这快乐藤可不是只有终南山才有啊,它其实长在每个人的心里,若是你心里充满快乐,不管在哪都能得到快乐。说来这心才是快乐藤的根啊。”

这个人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所求就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那长在千万里之遥的它物。

人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才是快乐的根,而心最富足,也最贫乏。富足与贫乏致使不同的人对生活的苦乐有了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绝不是任何外物可以客观影响的。所以,内心真正的快乐才是快乐根本。人应常常关照自己的内心,而不为外物所苛求,这样离快乐才不会遥远。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之中,原诗为“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据传,唐朝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的诗人李翱登门造访,问道于药山禅师:“何为‘道’?”药山禅师以手上下一指,随后问李翱:“你懂了吗?”一片茫然的李翱却说:“弟子愚钝,不懂。”药山禅师微笑着解释说:“你问的‘道’,就是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由此顿悟,从此以后淡泊名利,修身养性。

有时候,人们认为禅理存在于文字中,要想获得在禅意上的顿悟,就要借助于别人用文字去表达、去解释,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他忽略了道的真正含义而舍本逐末。

在某一年,曾有人问一位在当时很有名的禅师什么是第一义?这位得道禅师听闻这个问题后,看着提问的人说:“如果我告诉了你何为第一义,那它可就不是第一义,而是第二义了。”大师的话让这个人开始还云里雾里的,不晓得是什么意思,再要追问之时,禅师已经离去。没办法他只好反复地咀嚼禅师的话,最后终于茅塞顿开。人们常常想要知道事物孕育的禅理与真意,所谓的真理和禅意并不复杂,它们就如同眼是横的鼻是直的一样,简单明了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用一颗平常的心去感悟就一定会有所察觉。虽然每个人的自我领悟能力有限,但对万事万物的感受能力是不存在差异的,因此,想获得真正的禅理,并不一定需要文字或者假手于他人,而是要用自己的心。

人的思维和语言文字是有局限性的,但禅理又是超越了人的思维和语言范畴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禅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不能用文字来描述的。对禅来说,语言和文字都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它只能向你指明方向,却不能带你走到终点。

据传有一次,慧能禅师某一天中午在房中休息的时候,忽闻窗外有人在念诵经文,那声音让慧能禅师觉得听起来怪怪的,于是他便起身踱步到窗边静静地细听起来。果然,他察觉到诵经的人如同背书一样,其实并没有领悟经文里所蕴含的真正的道。于是,他起身来到门外,走到诵经人的身旁,俯身问道:“不知施主是否真的参悟透了你所诵经文的含义呢?”那个人听闻慧能禅师的提问先是讶异,随后冲着禅师摇摇头说:“大师,不瞒您说,我虽然日日诵读经文,一刻不落,总以为如此勤勉总会参悟透的,但是我发现有些地方我实在是不懂,于是我只好更加勤勉地念了。”

慧能禅师听后就微笑着把诵经人不懂的地方详细地解释给他听:“当众生处于繁华的虚无里老去,白发苍苍之时,最想要的是什么呢?当众生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那一刻,呼吸与心跳即将消失的时候,最后脑海中的期盼又是什么呢?当埋葬的尸骸最终化为腐朽,一切犹如烟尘幻灭之时,生命已经遁入无知无感的虚空之后,曾经的众生又在哪里呢?”短短的一番解释的话立刻令诵经人感到混沌初开、天清地明,隐约看见了禅道的微光。诵经人遇到了得道高僧立刻欢喜异常,忙又指着经文上的几个字让慧能给予解释,慧能看都没看经文,大笑着说:“施主,老纳不识字的,你还是直接问我就好了!”诵经人听后,感到很吃惊,他忙问道:“大师,您既然连字都不认识,那您怎么能够理解这其中的意思呢?您又怎么能够知晓佛理呢?”慧能笑答说:“施主,你误会了,其实佛经中的玄妙之理不在文字中,文字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而已,并非是真理的本身。关于佛理的认知靠的不是文字而是学习者的心,需要的是悟性,而不是要识字。这就好像有了缰绳并不一定会骑马,缰绳只是给初入门的骑马者准备的一种工具而已,骑马者一旦掌握了骑马的要领,就完全可以摆脱缰绳的束缚而自由驰骋了。”慧能大师的一番话,清楚地解释了禅理的真正含义,禅到最深时,处处是禅而不必再谈禅。

那个时候,曾经用来认识禅的语言、文字和思维就成了完全的多余品而可以抛弃了。

世人往往不能顿悟,是因为有着诸多的枷锁束缚着自己的感悟,他们已经没有如云如水清澄的心,看不到云在天空,水在瓶中的真理本质。

其实佛理并不复杂与玄奥,真正复杂的是人被蒙蔽的心,放下心中多余的杂念,以最虔诚之感去领会事物的本质,找回自己最初的心,也就可以知晓什么是道了。

认清自己

要想认清一切事物,其实最该先认清的就是自己,佛陀曾言:“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所以当世间众生认为改变现实的事物是一件艰难备极的事情时,却不曾想过当你对这艰难备极的事物发出挑战的时候,是否先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呢?换句话说,世间有几人真正地认清了自己呢?众生皆凡人,但似乎都有着不凡之心,总希望自己可以独得天下各种精华。可是如果一个人只晓得要取物之精华,却不知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在世间行完事,最开始时就要先认清自己。

马祖是唐朝南岳怀让禅师的一个弟子。

话说马祖在当年修行时,常常整日整日地盘腿坐在般若寺的禅房中,一边打坐还会一边苦思冥想。有一日,怀让禅师走到马祖身旁,询问道:“我来问你,你每日这样不眠不休地盘腿而坐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马祖看着怀让禅师回答道:“师父,弟子每日这样盘腿而坐,是想成佛。”

怀让禅师听完马祖所言之后,随即便从院落中拿起一块砖,然后坐在马祖身旁,在地上用力地磨起砖来。

马祖很诧异,忙问:“师父,您磨砖是要做什么啊?”

怀让禅师头都不抬地回答马祖说:“我磨砖是想把它变成镜子啊。”

怀让禅师的回答让马祖更加诧异,他马上大笑着对怀让禅师说:“师父,弟子虽然愚钝,可还是知道这砖是不可能磨成镜子的啊,您这样做是徒劳的。”

怀让禅师停下手中的动作,看着马祖说:“你既然知道砖是不能磨成镜子的,那么像你这样盘腿静坐又岂会成佛呢?”

马祖顿时无言以对,过了很久才讷讷地问道:“师父,请您老人家点化我,究竟我要怎样做才会成佛呢?”

怀让禅师微笑着回答:“要想成佛,你先想一下我问的问题,若你想通了,道理自然就明白了。假如你见到一只牛在拉车,可是如果车子怎么都拉不动,那你是要打那车子,还是要打那牛呢?”

怀让禅师的言行令马祖刹时茅塞顿开,知晓了修行的真意在哪里。

其实为事的道理就是这样简单,在做一件事时,你是否真正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你是否具有了做这件事的特性,或者你究竟是否认清了事物本身的特质而去为之呢?诚如怀让禅师所打的比喻那样,当一块砖不具备镜子的本质特性时,无论你怎样去努力都是没有办法把它变成一块镜子的。人也是一样,自身的特质决定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状态,任你怎样去雕饰、去刻意模仿,你都无法取代别人的。只有在你清楚地明晰自己的特性之后,选择自己该走的路,你才可以取得成功。目标只有一个,但是路有千条,认清你自己后,选择那条适合你的特性的路,那才是为道的路。所以千万不要因为看见别人那样做而取得了成功,就盲目地去羡慕、一味地去模仿,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因为你没能够认清自己,而陷入了迷茫的境地。所以,为人做事,最开始的本义就是认清自己,有自知之明。

认清自己究竟有多难呢?常看见世人因为不清楚自己的实力或者特性而做着极为荒谬的事情,就如同蚍蜉想撼大树、蚂蚁想绊倒大象一样,不量力而行反而成了世间的笑柄。有些时候,不能够真正地认清自己,也就没有办法给予自己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因此自身明明具备实力,却因畏首畏尾而错失了成事的良机。所以,人一定要学会知己察己,懂得求诸于外必应先求诸于内的道理,明晰若有千里之才,才能安享千里马的美誉,若无伯乐之慧,纵使相遇也无缘识得千里马。

常掸心上的蒙尘

唐朝神秀和尚曾有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它所表达的是镜子只有常常抚拭去上面的灰尘,才可以光亮明鉴,显现万物本来的模样,人心也如同镜子一样,只有常常清除心灵上的蒙尘,才能具备智慧的灵光,显露出自身的纯真与善良的本性。心灵的蒙尘是使人囤于狭隘无法彻悟的根本,常常清理这些心灵的杂垢,才会使人的心灵得到纯净,体味到世间的安详与美。

有一位高僧与他的弟子在寺院中散步,突然一阵风吹来,吹落了院中树上的叶子,叶子落在地上甚是萧瑟。高僧随即弯下腰,一片一片地捡拾那些叶子,并把它们一一放置在口袋中。高僧很认真,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他的弟子看在眼里终于忍不住,上前去劝说高僧:“师父!您干吗要亲自去捡它们啊,您没必要这么辛苦,您放心明日一早,弟子与众师兄弟们自会将它们打扫得干干静静的。”高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淡然地说:“你这话就不对了,明日打扫落叶,难道今日看见它存在就不要捡拾了吗?况且无论何时打扫,都不一定能扫得十分干净,但如果我现在多捡起一片,那地面上就会多干净一分,能使地面多一分干净,这样做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弟子觉得高僧有点顽固,就又说道:“师父,可是地上的落叶那么多,况且它无时无刻不再落,您看现在,您刚捡起一片,后面却又落下这么多,这要到何时,您老才能捡得干净呢?”高僧继续一边捡落叶一边说道:“我看到的落叶可不光是落在了地面之上,它也落在了我们心上,此时我是在捡我内心中的落叶,捡一片地面干净一分,心也纯净一分,地面的落叶捡不完,可心上的落叶总会有捡完的时候。”那个弟子听后,终于明白了高僧所为之事的禅理,于是也俯下身来捡拾落在心中的落叶,至此之后,他的修为也更加精进了。

同类推荐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本书是收录了《了凡四训》的原文并进行了译解,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热门推荐
  • 盖亚的9527号员工

    盖亚的9527号员工

    这是一个悲剧打工仔的故事。嗯,得罪了自己不着调的腐黑上司,应该算是一个悲剧吧?
  •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e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界斗战圣佛

    异界斗战圣佛

    你能想到我在看西游记时能穿越吗?事实上我就是这么来的。主角沐小宝,遭天意弄人看西游记时穿越,穿越后带着西游系统来到异界。机遇之下,天道轨迹被冥冥之中不经意篡改,他竟成为了异界的孙悟空!面前这头高达七级程度的牛形灵兽,外壳极其坚固,适合制作七品天殇盾外部的绝佳材料,肌肉发达,重约五十七吨左右,一般为结丹期高阶两名以上联合牵制,四名对其致命之处进行攻击才可能降获。而我,只需要一棒!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随园诗话)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随园诗话)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香蜜沉沉烬如霜

    香蜜沉沉烬如霜

    一颗匪夷所思的葡萄美人,一只烧焦的凤凰男,一条闪亮的美男鱼。外加一粒领衔客串的绝情丹。呃……其实,双修它是一门值得深入探讨的行为艺术。花开了,窗亦开了,却为何看不见你。看得见你,听得见你,却不能说爱你……真的有来世吗?那么,吾愿为一只振翅的蝶,一滴透纸将散的墨,一粒风化远去的沙……
  • 不朽星神

    不朽星神

    星辰大陆,唯武独尊!修为高深的武者,可觉醒本命星辰,接引本命星辰的无上星力灌注己身,修成无上法体,可截断江河之奔流,煮沸无量之大海!武道巅峰之人,一人为一国,君临大地之上,弱者唯有匍匐叩拜,没有半点尊严可言!天生弃才秦烈,痴傻三载,一朝觉醒,感悟天上地下最强星辰,成就不朽星神!
  • 穿越之:盛世魔王妃

    穿越之:盛世魔王妃

    穿越前,她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孤儿。可是就算她十分的普通,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穿越后,本想好好的在活一世,没想到还是没有逃过没有的捉弄。她只好努力努力再努力。幸好他的萌夫君不是普通人,“娘子。”
  • 高斋漫录

    高斋漫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

    本书中,作者对动物的感官描写深入而独到,作者认为:知识仅局限于现在和现场的东西,反思或回想是动物无法做到的。它们唯一的语言包括各种呼喊和叫声,痛苦、警觉、快乐、爱和愤怒的表情。它们通过叫声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心理感情。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查和常年与动物亲密接触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交流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
  • 创世枪魂

    创世枪魂

    夜枭世家,本是当时一个举世无双的功夫门派,然而在夜枭即将出生的那年,一次毫无防备的意外,是他们知道了一些不该知道的事情,随后便遭到了军队残忍地追杀。直到两个月后伴随着夜枭的出生,他们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逃离现代科技的追捕,只好将夜枭托付给了他们当时最值得信任的人,沐君成沐中将,然后纷纷失踪于世。然而在二十年后的今天里,早已长大的夜枭竟然也收到了一封神秘邮件和两个游戏头盔,从此,他边怀揣着这个秘密,开始了他长达四年的复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