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评估审计24-1选择
选择在现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挑选、选取。在多个项目样本的条件下,进行挑选,可以对人,也可以对事,做出判断选取决定。
其实,人生无时不刻在选择。
读书是不断地选择过程,上好的学校、选择好的高中、大学都是选择,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学习读书都在选择中度过。
工作也是不断的选择结果,从事喜爱的项目,进入有前途的行业,不断地升值都是选择的结果。
生活也要经常选择,如交什么样的朋友,买什么东西,甚至找男女朋友都是选择的效果。
人生离不开选择。当然,选择就要承担后果。好的选择可以事半功倍,不好的选择也会毁掉人的一生。选择和积累,会决定人一生的成就知识技能、以及大部分的领悟和觉悟。
而各种选择也会直接间接反应出一个人的善恶本性。
于大勇想自己的选择,有欣慰、有自责、也有释怀,更多的是懊恼,但是,绝没有后悔!因为选择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命运,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有句古话说的好:人在做,天在看!有什么可后悔的?!
当然,非常特殊情况也有:人无法选择,被迫从事自己不原因的选择,那也是一种命运,一种被动选择!
于大勇就是被动选择接手特加公司这个大乱摊子的,被动走上了一条艰难地改革之路。其实,在此之前,于大勇是有很多选择的。
一是2000年从搬运机公司不回到特加公司总部,继续领着搬运机职工创业究竟会怎么样呢?如钱广、华忠发等承包搬运机亏损400万呢?有什么责任?自己不会这样干吗?为什么要回来呢?五哥到现在还在埋怨于大勇,积攒几十万,不会处理,谁还继续用你?明升暗降不过是个借口!回来当书记,是不是有面子上的选择?!
二是在2002年回归集团,当时安技环保部在全集团招聘部长,于大勇是老安环部人,在集团候选人中排名第一位,以他的业务实力和管理水平,肯定也是排在第一位,上任应该没有悬念?雷德红的几句夸耀的话有这么大吸引力?郭董不同意于大勇工作变动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当时的郭董就为解决特加公司埋下了后手、选择了未来的特加公司改革发展的实施者和领路人?!
三是07年4月于大勇走马上任了,如果当时就直接推进分立改革,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结局呢?主体拿走回归集团,剩余部分于大勇领着逐步处理,集团给钱,这样子剩余部分能不能生存下去?历史问题处理能不能达到破产这种效果?
四是08年3月陆老大要换班子,如果自己当时积极主动会是怎么样一种结果呢?另外安排一个位置,脱离苦海,而且为特加公司清理整顿做出巨大贡献,很可能那时的于大勇会是个了不起的功臣呢?!
第五就是2008年9月如何面对陆老大的承诺了:为什么感激式答应他?为什么不提条件?为什么不把破产可能花费巨资当面讲明白?这是于大勇心太软、面子太薄、性子太乖张的反应,这个选择,彻底掉进集团挖的陷阱,这是一个深达十八层地狱的陷阱,因为于大勇的无私无畏和慈悲为怀,才使其在底狱边上走了一圈,终于又回到人间!
说心里话,对于这些选择,于大勇大部分都是无怨无悔的,只是最后,面对承诺,没有提出自己的条件,没有把破产问题说什说透,错过了一个说明自己的良机,这是遇到要弄个这半生唯一后悔之事!如果,于大勇把事情全部摊开,到底会是什么结果呢?因为有陆老大和杨总的双承诺,于大勇也是信心满满的,在一个月内,下发了十几项留守组文件,处理完大部分人的欠费问题;处理妥当在职买断安置问题,终于平息了集体上访;稳妥应对临时工造反,抻长处理周期,分化瓦解眼前矛盾,大的风波已经没有了,破产已经接近尾声了!
这时候的于大勇才有时间转身看看李欣正扎实组织操作的评估和审计活动。
本来,对特加公司评估审计还是以前来过的那家公司,于大勇也不当回事儿,应为这个公司是集团选择的。因为是老熟人,很多工作配合格外默契,推进也快。11月末,特加公司现场盘点完成,同时,评估公司就进驻展开现场盘点了。
这时候,集团却放出风声:陆老大过问,于大勇怎么选择这家公司?
于大勇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挨批了!陈晓仁部长问于大勇,这家公司谁选择的?于大勇说,不知道。应该是集团选择的。评估人员是李欣上周领来的。奥,有什么问题吗?
陈部说,有好几家评估公司都在找老大,我问了郭董和孙总,他们也不知道这家公司怎么就进来了!协议还没签呢。
于大勇感到很好笑:那我先让评估停下来?进展速度到挺快,现场正在实盘呢。
陈部说,不用,你们继续吧。你确定不是你们引进的?
于大勇感到领导的怀疑一点道理也没有,不过却不说破,只是很坚定地说:肯定不是我们引进的。换句话说,即使是我们引进的,也应该上集团备案报批啊?否则,谁给钱?再说,破产前我的重点活动都禀告并得到集团批准,现在破产了,我没有任何权利了,还会做如此事情傻事吗?!
奥,奥,那是我想多了,老大让我问问!好,没有你们什么事,你们继续吧!陈晓仁客气说着就放下电话。
电话放下了,于大勇的心却悬了起来:这是什么事呢?破产评估审计公司的选择陆老大、郭董、孙总会计师、陈晓仁部长等一干高层领导竟然都不知道?李欣竟然直接把评估公司人领进来就干活,合同也不签,钱也不要了?这是怎么情况?!这是可能的吗?!
于大勇拿起电话打给李欣,问:评估公司协议签了吗?谁安排进驻的?
李欣在那面也是咯咯大笑,“集团搞什么鬼?两个礼拜前,陈部长给我打电话说,选择评估公司这个事,找集团的人太多了,有滨海市的,也有省里的,集团不好决定,让我问问清算组张处长,让他们来选择。我就打电话给张处长,张处长说,已经跟集团主要领导沟通好了,就选择现在这家,为避免麻烦,协议后签,先干活!第二天,评估公司来了,我还领着评估公司经理去集团见孙总了呢。孙总说,一切按照清算组安排意见办。现在,怎么回事?都不认账了?赖我头上了,我去找他们!”
于大勇放下电话,头皮发麻,身上直冒冷汗:破产评估审计这么大事,有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张处长能不和集团主要领导沟通吗?为什么都不知道呢?于大勇越来越后怕:选择没有办法,但是选择决不能当替罪羔羊。但是,现实看,于大勇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替罪羔羊是当定了!
选择评估公司的事,被李欣挑开,谁都没有话说了。从集团层面上说,这个公司的选择的确不是集团那个部门哪位领导决定的,是破尘清算组确定的,但是,确定以后,清算组和没和集团打招呼,这就是这件事模糊糊涂的地方,于大勇脱去嫌疑,李欣不够级别,剩下的人都有嫌疑,现在也都说不知道,你说这是不是很奇怪?!
这是选择的特殊性给我们的教训-----选择应该当面明确,选择决不能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