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改革,读懂未来
一
未来世界,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充满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一能预测的,就是很多事物越来越难以预测。
在给很多企业家和政府领导干部讲课时,我常常会跟大家分享一个洞悉未来的好方法:在大变革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穿透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迷雾,看清未来的最佳途径,就是对资讯碎片和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尝试找寻出表层背后,深层次蕴含的价值和脉络,而这条脉络,很可能就是通向未来之途。
去杠杆化、结构改革、不刺激、中等收入陷阱、流动性过剩、合理区间、市场的手、“克强指数”、信息消费、创新驱动战略、城镇化、“营改增”、地方债务、产能过剩、法治精神、收入差距、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这些专业人士了然于胸的概念,总理及其经济改革团队口中的热词,有什么深层次的内涵?这些词对每个企业、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乃至对每一位老百姓,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和内在关联?谁能成为下一波财富主角?把近20个核心概念模块,或者说总理改革关键词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路线图,从中洞悉中国未来5年、10年,甚至几十年发展的基点和脉络,让每一位中国人找到自己未来的位置和方向,正是我们希望呈现的。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韩非子·喻老》)
对中国问题的认识,也有三个层次。初看是经济问题,无论全球危机,还是中国现状,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经济状况,所以很多政策直接刺向经济顽疾,但这或许只是医治“腠理”;如果再深层考察,是政治体制、行政体制问题,但这或许是“肠胃之疾”;而究其根本,在于深植中国数千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社会基础、文化生态、国家精神、国民心智资源。而对总理关键词进行深层次分析,对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说明进行深层次分析,我们注意到,未来的变革,已经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改革,而是一场深入中华文明骨髓的再塑国家、重建社会、新启民智的伟大社会进步运动;增强的,不仅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是文化自信、心智自信。
二
家长把10个孩子关在一间屋子里,对孩子们说,我要出去一会儿,桌子上的棉花糖,是给你们吃的,但现在不能吃,要等我回来。如果谁吃了,作为惩罚,我不再给他新的,如果谁能等到我回来,我将另外奖励他两块棉花糖。家长离开后,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垂涎欲滴,在桌子边绕来绕去,终于忍不住舔一口;极个别孩子为了抵住诱惑,甚至主动带领其他小朋友做游戏、唱歌,来转移对棉花糖的注意力。
实验者将屋子里发生的情况记录在案,并对10个孩子跟踪实验。数十年后,发现成功迈向社会、成为政商领袖的,恰恰是抵制住棉花糖诱惑的孩子;而着急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有的吸毒、住进监狱,有的失业、离婚,很多人穷困潦倒,生活混乱不堪。
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耐心,要勇于抵制住眼前暂时的利益、诱惑和冲动,要学会延迟享受。太着急吃掉眼前的棉花糖,等于吃掉未来。
世界范围内,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习惯了各种刺激政策,打个喷嚏就下猛药,太习惯用激素,吃减肥药、增肥剂,太注重短期利益和短期刺激,当然这和国外的政党选举政治和国内的政绩考核方式有直接关系。而在这个瞬息万变、躁动不安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或许就是舍弃小集团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勇气,需要“民为本、行大道、利天下”的担当,需要站在未来看现在的眼光,需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对中国高层和对中国老百姓,都是一个考验。要想上山,先要下山;要想跳得更高,必须先蹲下。而在中国高层改革新思路中,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3年12月13日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们读到了去杠杆化、不刺激、合理区间、公共服务体系、法治经济、守住底线等等,读到了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战略制高点来构建未来社会的战略设计和战术推进。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首先是思维、理念、心理、文化的改变。观念决定格局、思路决定出路、文化决定发展、心态决定成败,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中国改革的战略预备。
三
各界在热议“李克强经济学”的时候,谈到最多的就是里根经济学、哈耶克、供给经济学。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却忽然想到了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禅宗公案:
小和尚整天和同伴讨论一个问题:我在瓶子里养只鹅,鹅越长越大,长得比瓶口还粗。怎么让鹅出来,又不会打碎瓶子呢?某日,师父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喝徒弟名字:“你,出来也!”徒弟恍然大悟。
任何一场改革和进步,都不单纯是某种学说的胜利,也不简单是某项政策的成功。这是我们在思考里根经济学、思考哈耶克、思考供给经济学,乃至思考诸多其他问题时都应该注意的一点。我们对历史、对现实的分析和思考,往往会趋于简单化和主观化。里根改革和放在解剖台上(结合那个禅宗公案,也可以称“瓶子里的里根经济学”)的里根经济学可能是两回事;里根经济学和“李克强经济学”(例如,里根经济改革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基础上的,而“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是重塑国家能力、重建社会)也不能简单相提并论。
同样,绝不能把“李克强经济学”放在瓶子里或者解剖台上去考察。
根据“李克强经济学”概念提出者的解释,和里根经济学一样,“李克强经济学”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李克强总理的经济学”。“李克强经济学”是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代称。
“李克强经济学”不是封闭在实验室里的数据计算和报告,不是静态的学说,更不是在瓶子里养鹅;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弹性的、不断成长和完善的中国新社会进步运动。或许,10年、20年后,甚至30年后,从大历史角度回头来看,我们的理解会更完整、更深刻、更准确。
路大虎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