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孟光传》卷42:“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元·高文秀《遇上皇》第1折:“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唱]人生死则在一时半晌,你叫我断了金波绿酿,却不等闲的虚度时光?”元·刘唐卿《降桑椹》第2折:“婆婆,便好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这病是轻灾浮难,不必忧心。”元·柯丹邱《荆钗记》第28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媳妇被逼嫁不从,哭了一夜,今早不知那里去了?”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3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想我临老也带着残疾。”元·施惠《幽闺记》第15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只今番兵犯界,天子南迁,百官随驾,尽离中都,万姓逃生,交驰道路。”元·高明《琵琶记》第21出:“公公,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奴家婆婆死了。”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4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小厮恰才无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元·无名氏《张协状元》第32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覆夫人,那胜花娘子,才过屏风,脚儿又软。方归绣阁,手儿便伸。”明·陆采《明珠记》第15出:“不知老相公一家生死如何,我主人王解元去向如何。正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陈汝元《金莲记》第15出:“天有不测风雷,人有旦时祸福。我琴操业已为尼,忽闻苏老爷被逮,须索送他则个。”明·梅孝己《洒雪堂》第35折:“奶奶,你快把姜汤灌下,不用啼啼哭哭。[先下][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顾大典《青衫记》第28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娘子在那里?不好了,员外大醉,落在江里了。”明·汤显祖《南柯记》第34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无常祸福。呀,你们父老还在这里?”明·汤显祖《牡丹亭》第20出:“我的小姐,我的小姐!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无常之祸福。我小姐一病伤春死了也,痛杀了我家老爷,我家奶奶。”明·王玉峰《焚香记》第28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这等异事!我老爷在书院中闲坐,我在厅后边只见阴风淅淅,杀气腾腾,一阵鬼兵,带着一个妇人。”明·李梅实《精忠旗》第33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俺相公前日游湖,见有一人披发瞋目,率领群鬼,厉声责詈,众人都不见,从此归家,身子就不快起来。”明·孙梅锡《琴心记》第17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小姐昨日眼泪汪汪,今朝手头碌碌。”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第12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贫僧法本,好静修行,不管尘事。”明·沈璟《桃符记》第3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前夜撞见那业畜,那孩儿阎英房内吃了一惊,心中好生自在。”明·吾邱瑞《运甓记》第29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家追随王处仲这几年,专一承颜顺旨,阿谀逢迎,终日劝他行事,指望他做个皇帝,我就是开国元勋。”明·无名氏《云台记》第11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叵耐王莽这厮将万岁药死,占了天下。”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那阮三是个病久的人,因为这女子,七情所伤,身子虚弱,这一时相逢,情兴酷浓,不顾了性命。”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4:“一阳失去,片时气断丹田,七魄分飞,顷刻魂归阴府。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来运蹇时乖,只得含羞忍辱。父兮桎梏亡身,女兮街衢痛哭。纵教血染鹃红,彼苍不念茕独。”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32:“他是诗礼之家出身的,晓得大体。一面打点接取福娘了,怎当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0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家的丫头害病死了,拿讹头诈人家银子,贼没廉耻的强人。”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2回:“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怎怕得这许多哩!”明·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卷5:“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怎么就保得无事?”清·袁于令《西楼记》第10出:“老爷道是小家主公出去白赏,尽是门上隐藏,捉我打得两腿稀烂,满身青滂。正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灾殃。”清·李玉《人兽关》第13折:“我儿,且掩上中门,看你丈人回来再作道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清·李玉《永团圆》第14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净]家人怎么一个也不见?[贴]姐姐夜来忽然不见,众人四下里去找寻了。”清·洪升《长生殿》第8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下官杨国忠,自从妹子册立贵妃,权势日盛。不想今早忽传贵妃忤旨,被谪出宫,命高内监单车送到门来。”清·徐述夔《快士传》卷10:“不想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忽一日,虞二府被冯抚院差官下来,摘去他印务,把他封禁在空闲公馆中,听候审问。”清·壮者《扫迷帚》第10回:“俗语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那疾病不疾病,是保不来的。”清·陈忱《水浒后传》第5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里论得!你看守草料场,走来怎么?”清·崔象川《白圭志》第1回:“此位船家,老夫向来相识,不是谋财害命的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要冤了好人。”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94回:“正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朗朗红日在天,顷刻雾锁云漫,霹雷交加。”清·张春帆《九尾龟》第134回:“你也不必这般着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意外祸福,那里预先料得定?”清·无名氏《金台全传》第5回:“这就叫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清·无名氏《山水情》第6回:“岂知了凡一时头眩起来,连连叫数声:‘不好过!’竟自面如土色,瞑目而逝了。正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清·无名氏《巧联珠》第9回:“闻生无奈,只得随了这伙人同往京师。正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一时祸福。”清·无名氏《续小五义》第121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再说我这几日,肉跳心惊,不知为了何事。”民国·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第39回:“偏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高祖政躬不豫,竟好几日不闻视朝。”民国·蔡东藩《五代史通俗演义》第60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周主忽然得病,连日未痊,那孙行友却已攻下易州,擒住刺史李在钦,献入行宫。”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82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奈何推在妾一人身上?”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68回:“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竟令一座威耀无比的大营,倏忽间化作子虚乌有的幻境。”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20回:“那时尚没有这般火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便是此意。”
人若无妻,如屋无梁
原著
《三国演义》第54回:“人若无妻,如屋无梁。岂可中道而废人伦?”
释义
男子长大不娶妻成家,犹如房屋没有梁柱支撑。意指撮合男婚女嫁,促成幸福婚姻。
例句
明·无名氏《征播奏捷传》礼卷:“人若无妇,如屋无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主公年登二十,正当婚期。”
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
原著
《三国演义》第67回:“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释义
最可怕的是人心不知满足,才得到陇地,又梦想占领蜀地。喻指得一步,进一步,贪得无厌。陇,今甘肃东部。蜀,今四川中西部。
出典
汉·刘珍《东观汉记》卷23:“光武敕岑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卷17:“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唐·李白《古风》诗:“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唐·房玄龄等《晋书·高祖宣帝纪》卷1:“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卷68:“(曹)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耶!’”明·谢谠《四喜记》第34出:“下官蒙圣恩赐宫娥匹配,无任欣幸。人苦不知足,得陇复望蜀。青霞尚未同衾,积怀犹在,如何是了?”明·周履靖《锦笺记》第37出:“人苦不自足,得陇又望蜀。传语慎勿遗,尽言非尺牍。”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11:“过了一日,天色晴明,满生思量走路,身边并无盘费。亦且受了焦大郎之恩,要去拜谢。真叫做:人心不足,得陇望蜀。”明·无名氏《隋炀帝艳史》第10回:“得陇还思蜀,为君复望仙。要人心满足,除是盖棺年。”清·王羌特《孤山再梦》第3回:“看来前边一番殷勤,都是假意虚情,既得陇,复望蜀。俗语云:见吃着碗里,又看着锅里。真可恶!真可恶!”民国·蔡东藩《民国演义》第124回:“爬得高,跌得重。心越狠,命越穷。人生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人衔枚,马去铃
原著
《三国演义》第63回:“事不宜迟,只今二更造饭,趁三更明月,拔寨都起,人衔枚,马去铃,悄悄而行。”
释义
古时夜间行军或偷袭敌人,士兵嘴里衔着竹棍,摘掉马头铃铛,防止发出响声,以避免暴露行踪。衔枚,嘴里衔着竹棍,另一端系在脖子上。
例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0回:“乃暗传号令,人衔枚,马摘铃,是夜拔寨都起。”明·无名氏《征播奏捷传》御卷:“是夜月色不明,天气沉晦。三更时候,各会兵一处,披挂上马,人衔枚,马摘铃,直往官兵营来。”清·无名氏《施公案》第206回:“如今之计,及早调了官兵,人衔枚,马摘铃,夜间悄悄前去,把庙四面围定。众将们等拼命进去,把众贼连囚犯一股而擒,方为上策。”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4回:“申刻,人含枚,马摘铃,喜得一轮明月,夜犹未黑,疾驰五十里。”
人衔枚,马勒口
原著
《三国演义》第30回:“(曹)操自引诸将居中,共五千人马,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革负薪,人衔枚,马勒口。”
释义
古时夜间行军或偷袭敌人,士兵嘴里衔着竹棍,用绳索勒住马嘴,防止发出响声,以避免暴露行踪。衔枚,嘴里衔着竹棍,另一端系在脖子上。
例句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2本第1折:“大小三军,听吾号令:人尽衔枚,马皆勒口,连夜进兵河中府。”元·王德信《北西厢》第5出:“大小三军,听吾将令,速点五千人马,人衔枚,马勒口,星夜起发,直至河中府普济寺,救张生走一遭。”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大小三军,听吾将令,人人衔枚,马须勒口,勿得人语马嘶,则今夜晚间,偷营劫寨一走遭去。”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第11出:“头目们,听吾号令:人尽衔枚,马皆勒口。各要向前,不可怯后。连夜进兵,获得多娇,论功升赏。”清·曹去晶《姑妄言》第22回:“尚智约会了众人,三营齐发,人尽含枚,马皆勒口,慢慢而走。”
刀不出鞘,弓不上弦
原著
《三国演义》第60回:“一拥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
释义
没有以刀兵相争,就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意指采取有效措施,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例句
清·无名氏《吴三桂演义》第6回:“是以李自成人马一到,城上守兵已不战自乱,互相逃走。李自成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即进了第一重城。”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原著
《三国演义》第35回:“岂不闻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
释义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也必定有诚实忠厚的人。喻指到处都有诚实忠信的贤明人士。周朝时期,三家为井,四井为邑,邑方二里。
出典
春秋·孔丘《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例句
汉·刘向《说苑·谈丛》卷16:“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卷3:“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贤才之生,日月相属,未尝乏绝。”汉·班固《汉书·武帝纪》卷6:“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卷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卷28上:“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审得其人,以承大将军之明,虽则山泽之人,无不感德,思乐为用矣。”唐·刘知几《史通·人物》:“抑又闻之,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斗筲之才,何足算也?”明·徐咸《西园杂记》下:“四妇女者,视死如归,凛不可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信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1:“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清·崔象川《白圭志》第15回:“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以四海之大,得无奇才也?”清·王浚卿《冷眼观》第7回:“你老兄不闻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5回:“老哥哥,古人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又道是:真人不露相。何地无才?”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12回:“自古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明公较量天下士耶?”清·无名氏《锦香亭》第10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偌大睢阳,岂无义士。待我亲去劝谕他们,自然有几家输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