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由中国民主党派(总纲)、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无党派人士等历史陈列组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根据《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展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风雨同舟的光辉曲折的历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原重庆鑫乐向阳电影院原址上修建的陈列馆大楼,和特园一起组成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大楼。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成立纪念碑。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展厅。
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展厅。
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展厅。
第一部分 近代中国政党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的政党政治形成于20世纪初。1905年,产生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仿效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多党制,但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无法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总结的,中国的社会既然和欧美不同,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不能完全仿效欧美。
1927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一党专制,独揽国家一切权力,打击和迫害民主进步力量,违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最终被历史所抛弃。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不论是对于过去历史上说,对于当前任务上说,对于中国社会性质上说,所谓一党主义都是没有根据的,都是做不到的,行不通的……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近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证明,所谓的议会政治、多党制和一党制等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呼唤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这一历史责任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承担起来。
第二部分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孕育形成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国共两大党尖锐斗争的基本格局下,中国各民主党派逐步孕育、产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并在严酷斗争中不断加强这种关系,为实现中国的和平、民主而共同奋斗。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倒退行径,广泛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共同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而努力。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战、独裁政策,争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部分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正式确立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正确主张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响应和拥护,公开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并纷纷北上,共商建国大业。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投身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参加新政协并在新中国参政,同共产党一道担负起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第四部分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不断推进多党合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由此确立。1957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多党合作制度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政策。198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有了明确的宪法依据。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中国共产党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使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程序化,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焕发出蓬勃生机。
第五部分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是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团结合作,支持他们发挥参政党作用,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推动国家政权建设。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各民主党派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图为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提出“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的主张。
1935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图为瓦窑堡会议旧址。
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扩大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纲领和政策。图为洛川会议会址。
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随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8年7月,有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等参加的第一届一次国民参政会在武汉召开。图为参加会议的参政员合影。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图为会场大门。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了“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口号。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各民主党派与中共采取一致行动拒绝参加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各民主党派纷纷在《华商报》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国民大会”的选举,主张迅速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真正的民主联合政府。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图为5月2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五一”口号。
1949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从1948年8月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接受中共中央邀请,分别从香港、上海、北平及海外,陆续进入东北、华北解放区。图为沈钧儒(左一)、李济深(左二)、郭沫若(左四)等到达沈阳。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蒋介石独裁政府覆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召开。图为会场内景。
1949年6月,邓颖超受中共中央委托,带着毛泽东、周恩来的亲笔信专程赴上海,邀请宋庆龄参加新政协会议。图为毛泽东的亲笔邀请信。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双周座谈会”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人民团体经常交换意见、沟通思想的一种形式。图为1961年5月25日举行的一次“双周座谈会”。
1979年10月11日至22日,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相继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明确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图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彭真等接见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代表大会的代表。
“文化大革命”中,统一战线受到破坏。这是周恩来亲笔开列的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确定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1990年2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关注国计民生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并实地考察提出意见和建议,是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形式之一。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到全国政协民革、台盟、台联组驻地看望委员,参加联组讨论并听取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一同参加了看望和讨论。
2007年12月24日,胡锦涛与各民主党派中央新老领导班子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