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让每个人都开一次花,但不担保每个人都结一次果,往往取决于:当你还是一朵花的时候。正当这时,花最需要的是精细的管理,除草、施肥、浇水,待果还没结出的时候,不需张扬,只需重复地做事。当然,也同时在做人,万事德为先,做事必须先做人。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一定要庄重挺立;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须清澈明净。
凯撒大帝说:我来,我看,我征服。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三位古人,用一个“我”字表达了人类普遍处境——无论何时何地,人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对人生应该采取什么姿势,进攻,还是坚守?其实我们每个人刚上路的时候都像凯撒大帝渴望一线平推决胜千里,就像一艘满怀豪情壮志扬帆远航的巨轮,满载着种种美好愿望和品性驶向彼岸:理想、尊严、道义、责任、慈悯、友爱、真情,每一件都崭新、光亮,在太阳底下闪烁着熠熠的光芒。
可是山高滩险,浪大风急,不知不觉就开始减少负重。理想扔掉了,责任看淡了,义务能逃避则逃避。慈悯?我自己还吃不上饭呢!友爱成了空谈,真情又哭又喊,也给一脚踹进海洋。能扔的都扔了,尊严又值几毛钱一斤?强权压境,膝盖软一软正常,太正常。因为,这是人生的一部分。
人生如戏。人生有限而世事无限。从人生序幕拉开直到终场结束,就如在舞台上,随着场景和剧情不断变化而有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也有我仍参悟不透的形形色色;有喜怒哀乐、儿女情长,也有悲欢离合、热血衷肠;有山盟海誓,天长地久,也有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或铿锵或哀怨,或幽默或滑稽,把所有悲喜都用一个“戏”字演绎。在有限的舞台上,淋漓尽致地表演出世界的无限,似乎比常人多了一双慧眼,看透了一切,也就超脱了一切。
如今,时代日新月异,生存的风险和机遇一样大,诱惑和陷阱一样多,人生就是创造生活,就是不断创造生活的意义。我们不应只会慨叹人生苦短和生命沉重,只要活着就要不懈地努力,用理想、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帮助社会,贡献自我,陶冶性情,这就是幸福美好的人生。
现时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艰辛与不测,种种磨难与阻挠。信心不坚定的人,只会选择远离与退出。唯有生活的强者,才会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断努力,挑战自我,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做自己的预言家,不被别人的话所左右,自己认准的事,决不改变。
每天,都在几乎同样的起点出发,走向同样的生活。
每夜,都在静谧的世界里,尊重阳光与星星的默契,与生活一起,为明天而悄悄地退却。
只有超凡的人才会天天都有奇遇,普通者只在自己美好的定律里单纯而平常地重复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重复。
重复的磨难使人痛苦,也使人坚韧而执著;重复的喜悦使人欢乐,也使人美丽而幸福。重复的失望使人目光深远,重复的希望使人心胸广阔。
每一次重复都是机遇,都是启迪;
每一次重复都是转折,都是进取,都有新的思想在展现。
重复的梦与现实给世界以智慧,重复的呼唤与理解给人们以力量;
重复的探索与开拓给科学昌明以光大,重复的真诚与善良给社会美德以隽永。
只有弱者才畏惧重复,乐观坚强的人在重复中立足终生的信念,在重复中选择簇新的道路,在重复中改变自己陈旧的命运,去向新的目标进发。
重复着哭泣,重复着微笑,重复着失却,重复着获取……
让身边的幸与不幸重复一千次一万次吧!勇敢地在重复中享受绚丽的人生,成功的希望就越走越近。
没有科学家在实验室的重复,“神六”卫星就不可能升入太空;没有袁隆平在田间的重复,中国13亿人就填不饱肚子;没有鲁迅在笔杆上的重复,中国就没有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出现;没有刘适兰在棋盘上的重复,中国在国际棋坛上就没有女特级大师出现。国际国内亦如此。没有科克劳夫特在实验室的重复,他就不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通平民百姓亦如此。有个叫米·乔伊的工人,40岁失了业,他为了一家6口人的生存,竟向一家公司老板写了二千五百封带“请”字的信,终获成功,这是求职者创造的一个惊人奇迹。
米·乔伊遭遇公司裁员,失去了工作,从此一家6口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人外出打零工挣钱维持,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一天连一顿饱饭也吃不上。为了找到工作,米·乔伊一边外出打工,一边到处求职,但所到之处都以其年岁大、单位没有空缺为借口将其拒之门外。然而,他并不因此而灰心,他看中了离家不远的一家建筑公司,于是便向公司老板寄去第一封求职信。信中他没有吹嘘自己如何能干,也没有提什么其他要求,只简单地写了这样一句话:“请给我一份工作。”
这家名为底特律建筑公司的老板麦·约翰收到这封求职信后,让手下人告诉米·乔伊,“公司没有空缺”。但米·乔伊仍不死心,又给老板写了第二封求职信。这次他还是没有吹嘘自己,只是在第一封信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请”字。“请,请给我一份工作。”此后,米·乔伊一天给公司写两封求职信,每封信都不谈自己的具体情况,只是在信的开头比前一封信多加了一个“请”字。
3年间,米·乔伊一直写了二千五百封信,即在2500个“请”字后是“给我一份工作”。见到第2500封求职信时,公司老板麦·约翰再也沉不住气了,亲笔给他回信:“请即刻来公司面试。”面试时麦·约翰告诉米·乔伊,公司里最适合他的工作是处理邮件,因为他“最有写信的耐心”。
当地电视台的一个记者获知此事后,专程登门对米·乔伊进行采访,问他为什么每封信都只比上一封信增加一个“请”字。米·乔伊平静地回答:“这很正常,因为我没有打字机,只能用手写,而每次多加一个字,是让他们知道这些信没有一封是复制的。”当这个记者问老板为什么要录用米·乔伊时,老板麦·约翰不无幽默地说:“当你看到一封信上有2500个‘请’字时,你能不受感动吗?”
米·乔伊,这样做,不仅感动了老板,也感动了很多人。做事先做人,做人就是要“坚守道德底线”。
温家宝总理2008年9月9日专程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刚刚免费入学的学生座谈,会上,温总理十分郑重地告诫大家: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诱惑确实很大,但同学们必须要坚守心里的道德底线。
温总理讲的坚守道德底线,谈话对象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但所讲的道理对每一个人一样适用,永远有用。人一但失去做人的底线,就会走上万劫不复的人生道路。有人把如今失去道德底线的表现概括为七个方面,即:有财富而没有劳作,有享乐而没有良知,有知识而没有个性,有事业而没有道德,有科学而没有人性,有宗教而没有牺牲,有政治而没有原则。
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教师,不仅仅是北师大学生,只要是人就应该加强自我修养,抵制诱惑,“坚守心里的道德底线”。
要坚守,就要坚守做事先做人的理念,坚守是希望,是期待,是渴求。做事先做人,做有良知的人,做人需懂“十培养”:
一、“效忠”培养
效忠他人,效忠集体,效忠社会,本是国人所需、所求、所盼。如果我们的眼光随时看到他人、看到集体、看到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有希望的社会。可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愿意的没有多少鼓励,不愿意的又缺少劝说,有劝说的又流于形式,无滋无味,麻木不仁。
效忠祖宗,效忠父母,效忠家人和朋友,也是国人所需、所求、所盼。可愿意的多,不愿意的少甚至极少,有骨有肉,有滋有味。
其实,前后两者并无多大矛盾,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前者需加油添醋,由无滋无味变成鲜美可口;后者只需拉拉手,就会相亲相爱。
每当我们被生活的琐碎与压力磨平了内心曾经的梦想棱角时,我们习惯于平平淡淡,随遇而安,甚至于随波逐流,以为这一生也不过如此平庸地度过,其实,是我们在向这个世界妥协,以为这个世界抛弃了我们。然而当我们全身心付出和努力时,一切都将改变。
有一本叫《海国图志》的书,是在鸦片战争后,有位先辈叫魏源的写的,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通过介绍外国形势,以警示中国。可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僚对此书不加理睬,实际上是反应迟钝,麻木不仁,不久,此书就在中国绝版,而敏感的日本人却视如珍宝,不断翻印出版,学习研究,受益匪浅。
当西方人驾驶着蒸汽轮船出现在亚洲东部海岸时,使他们惊讶的事有两件:一件是传说中强大的帝国中国反应迟钝,不堪一击;另一件是日本在危机面前表现出的明智和敏捷。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迅速在西方威胁面前做出反应。通过专心致志地学习西方,短短四十多年,它从一个蕞尔小国,摇身一变成为世界性大国。而中国却陷入失败的泥沼,现代化进程经历了重重挫折和艰辛,直到百余年后的1949年,才摆脱政治上的混乱状态,而经济上仍处于前工业化时期。
日本的成功和中国的失败,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向日本学习,成为当时中国人的共识。
中国自古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对周围国家不屑一顾,日本自古以来对外界的风吹草动非常敏感,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
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多子多福,极端重视家庭,也“效忠”家庭;日本人没有拼命多生的习惯,他们在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前,就自觉进行人口控制了,所以日本人更“效忠”集体等等,诸多的不同,但在这里要特别看到的是“思想”的不同,“效忠”的不同。
万事德为先,做事先做人,做人就要乐于“忠效”他人,“忠效”团队,“忠效”集体,“忠效”社会,这些事做到位了,人们就会自觉地“坚守心里的道德底线”,人与人之间才会真正出现宽容、和谐的美好景象。
二、“善助”培养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做事先做人,做好人不做坏人,做好人要善于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善意的、友好的、自愿的、诚心的,更是积极主动的。帮助后进,帮助弱者,帮助孤独,帮助有困难的人,更应帮到点子上。帮一个饥饿的人,给一碗饭,虽然是帮,但帮他一起思考如何才能找到下一碗饭,会更好。帮一个坏孩子,给他一个面包,当然是帮助,但帮他如何才能拿到下一个面包会更好。教他怎样拿到面包,是在教他怎样做事,叫他不要乱拿面包是在教他怎样做人,所以,做事应先做人,先给他指路,光明大道的路。美国人的家庭教育跟中国有区别,并且从小开始,就叫做“起跑线上莫错位”,很规范,起作用,他有《十二条健康成长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保证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他们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做好启蒙教育;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要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从这12条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养的培育。结合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我们也许能从中受到启迪。
三、“敬业”培养
生活是开创、是进取、是登攀;生活是乐章,只能用奋斗的笔墨去谱写。要敬业,要做好事,没有别的轻便之路,只能用奋斗的笔墨去谱写。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当你的行为足够优秀,当优秀成为习惯,那么,你肯定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谁也不敢轻视的佼佼者。最“敬业”的人,才称得上佼佼者。佼佼者不仅把优秀当成习惯,常把工作“总结”也当成习惯,因为精神的东西比金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