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蛮
若干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固执的念头——找到真正的巫山神女。我想弄清这个千古传说的民俗之源。
2001年至2008年间,我五次走进三峡,在渝鄂两地搜寻民间传说。结果发现,在三峡地区的广大乡村,都有关于神女的传说。尽管传说的版本不同,但多少都有巫山和巫峡的相同背景,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湖北秭归的传说中,神女形象最早出现在楚国才子宋玉写的《高唐赋》里。在宋玉的笔下,神女曾经为楚王导游高唐观,并于晚间“自荐枕席”,与楚王交欢。辞别时神女对楚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宋玉说,这本来是楚王做的一个梦,但楚王第二天察看高唐观及四周环境,朝云暮雨的情形与神女所说完全相符。从此“云雨”成为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用词,巫山神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爱神。
不过,楚王所游的高唐观在云梦泽,距长江三峡已经很遥远了。而宋玉也没说他曾到过巫山,完全凭想象从三峡腹地移植了一个传说。秭归县归州镇的长江南岸有座鲢鱼山,相传古代的丹阳城就筑在这里,城里有个神女台就是祭祀巫山神女的。但鲢鱼山并不高,山顶平直,植被单一,尤其缺少了某种必不可少的色彩。到底差了什么,一时也说不清楚。带着一丝不满足,我继续寻找。
在大宁河上游的巫溪县宁厂镇,我找到了另一个关于神女的传说。宁厂镇有座宝源山,山半腰流淌着很大一股盐泉。山民们把泉水引下来,用日晒锅煮的方法把泉水熬干,便得到了白花花的食盐。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这个盐泉作了评价:“巫溪有盐井,建平一郡之所资也。”因为有了盐泉,三峡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很多记载就有了依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有学者认为,巫咸的得名就来源于宝源山盐泉,“咸、盐、灵”在上古时代都是同一字根,巫咸就是管理盐务的巫师。而“灵山十巫”也就是“盐山十巫”,他们中的巫姑,便被当地人称为巫山神女。传说她是炎帝的小女儿,在群巫中担任祭社的“女尸”。天旱的时候,她就以身体作祭品,向天神祈求降雨,是个勇于献身的伟大女性。巫姑死后葬在姑瑶之山,化为瑶草。传说这瑶草很神奇,女人吃了会变得妩媚可爱,男人见了她笃定被迷倒,所以瑶草的俗名又叫荒夫草。
这个故事也记载在《山海经》里。《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地理书,春秋时期已经编订。宋玉《高唐赋》的取材明显有《山海经》的影子。譬如神女向楚王“自荐枕席”,就化用了“女尸祭社”的典故,真实来源就是古代女性巫师在求雨仪式上,以身体向部落首领兼最高祭司献祭,以求“行云播雨”的风俗。
巫姑生活的真实环境,是否就在大宁河上游出盐泉的灵山,可能有待今后的考古证明。而我在仔细察看过宝源山周边环境后,曾经有过的不满足再次油然而生。由于大宁河上游河谷狭窄,视野无法更开阔,河岸山势的雄奇险峻便打了折扣。尤其是这里似乎也缺少了某种必不可少的色彩。到底差了什么,仍然说不清楚。带着一丝遗憾,我继续进行寻找之旅。
巫山神女传说的第三个版本是在庙宇镇找到的。那一年我第四次走进三峡,来到了巫山县南的庙宇镇。庙宇镇的龙骨坡是“巫山人”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地。由于这次考古发现,把三峡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到了204万年前。而帮助考古学家黄万波发现龙骨坡化石的两个功臣——“赤脚医生”牟之富和文化站长覃昌武,本身也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头脑里有很多故事。
在庙宇镇的众多民间故事中,关于巫山神女的传说是这样的:当年大禹治水来到巴地,在三峡遇到了空前的麻烦。长江被大山阻挡,洪水肆虐,淹没了两岸的村庄和土地,人们无处可逃,粮食颗粒无收。大禹花了很多力气试图凿穿岩石,为江水导流打开一条通道。无奈山高岩厚,工程量太大,大禹带着人干了很久,都打不通水路,到后来把所有的铁錾子都打光了,大禹很着急。
这事传到天庭,天帝起了怜悯心,问众神有谁愿意到凡间帮助大禹治水。众神知道这事做起来很难,费力不讨好,都面面相觑,很久不吭声。这时只见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挺身而出,自愿到凡间帮助人们解除水患。瑶姬来到凡间后,拔下头上的金簪交给大禹,让他打成錾子,首先凿通了夔门和瞿塘峡。把巫峡凿开一半的时候,瑶姬的金簪也打光了,工程再次受阻,大禹又着起急来,瑶姬只得返回天上求援。在向天帝和王母说到人们遭遇的灾难时,瑶姬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终于有神仙受到感动,跟她一道下了凡间。
众神帮助大禹把巫峡和西陵峡都凿通了,受阻的江水顺利流到了东海。但神仙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由于劳累过度,几个神仙在山顶上就睡着了,很久醒不过来,结果错过了返回天庭的时机,永远留在了凡间。这就是巫峡中段集仙峰的来历。而峡江虽然打通,但没在水下的礁石仍然对航船造成威胁。瑶姬最后决定不再返回天上,站在山头为撑船拉纤的人指引航路。天长日久就变成了一尊美丽的山岩,就是现在的神女峰。
相传瑶姬也来庙宇这个地方帮助过人们治水。因为庙宇是个山顶平坝,洪水来时常常淹没庄稼和房屋。所以庙宇镇专门修了禹王宫,祭祀大禹和神女瑶姬。禹王宫在三峡地区很常见,现在已经没入高峡平湖中的巫山老县城和巫峡中段的培石镇,以及相邻的巴东楠木园都曾建有禹王庙。神女瑶姬不仅成为三峡民间信仰中最著名的人物,也成为李白、陆游、范成大、杜光庭等的创作灵感之源。
2008年深秋,我再次来到巫峡登临神女峰。当看到阳光透过红叶把神女高贵的容颜映衬得格外动人时,我突然明白了曾经的寻找始终不能满足的真正原因。对了,那必不可少的色彩,就是这漫山遍野如火如荼的红叶啊。美丽的巫山神女怎么能没有足够丰富的色彩装扮呢?而这满山红叶其实就是三峡百姓千百年来对神女舍身护民义举的最高褒奖。那时我忍不住激动地大喊了一声:“啊,千真万确,她就是神女!”
这样喊过之后,心情就平静下来。我想起一位哲人说过的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寻梦人也会有一千个巫山神女,我的寻找不过是那千分之一而已。下一个寻梦人会是谁呢?
(该文获“巫山红叶”散文、诗歌大奖赛散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