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凡君
在采访余亚军总经理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从这个淳朴、忠厚、真诚的湖北汉子身上,依然可见当年他从事数学教学时的理性与精明。只不过如今,他把一个个富有逻辑性的数学公式,演变成了一道道充满创新追求的猜想与人生精彩的答案……
——作者题记
刚刚走马上任的余亚军心里有一团火,他把冷静的思考与坚定的誓言,写在了通向公司大门那条弯曲的道路上;把创新机制的信念与对企业憧憬的梦想,写在了公司战略决策的蓝图之中……
2005年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一夜之间,重庆仿佛成了冰窟。
肆虐的寒风刺骨,连续不断的雨夹雪下个不停。天空灰蒙蒙的,地下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阴冷的味道。
这个冬天,对余亚军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1月26日,从这一天开始,余亚军执掌重庆大江美利信压铸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帅印。
窗外,是一片天寒地冻的世界。
刚刚走马上任的余亚军心里有一团火,他把冷静的思考与坚定的誓言,写在了通向公司大门那条弯曲的道路上;把发展的信念与对企业憧憬的梦想,写在了公司战略决策的蓝图之中……
但余亚军不得不面对惨淡的现实:
2004年大江美利信销售收入5400万元,亏损89万元。
“重组的目的是要产生效益,经营效果不佳,问题究竟在哪里?”作为股东——重庆大江工业集团、重庆青山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们在董事会上,毫不掩饰自己质疑的观点。
公司成立几年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更为严重的是销售市场在萎缩,公司内部员工士气低落,队伍极不稳定。顿时,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大江美利信,再次成为大江工业园区内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从公司成立那天起,余亚军就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财务、人事。
“平心而论,公司领导班子为了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惨淡经营,费尽了心血。问题在于,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转变,公司的经营机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余亚军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问题的关键。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余亚军看来,对于一个由国有、民营多种经济成分重组而成的股份制企业而言,这“磨合期”的尝试与探索,或许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去认识和解读,或许还会付出更多的、更大的,甚至想不到的代价。
其实,关于大江美利信的合资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焦点。
2000年,新世纪之初,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响彻巴山蜀水。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基础良好的重庆,理所当然地成为各企业进军西南地区的首选。
这时,北京美利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把资产重组的目光,投向了位于重庆巴南的大江工业集团。
本着双赢的原则,大家用诚信拉开了合资的序幕。
余亚军清楚地记得,2001年5月14日,大江美利信压铸有限公司在悄声无息中诞生了!
没有鞭炮声,没有锣鼓声,没有隆重的挂牌仪式,有的是一片灿烂的阳光,还有各大股东对大江美利信的无限期待与希冀!
由民营企业——北京美利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大型军工企业——重庆大江工业集团和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在原大江工业集团红山铸造厂的基础上,重组成立了重庆大江美利信压铸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铝合压铸件产品。
按照合同规定,北京美利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股58.5%,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持股34.5%,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持股7%。
在余亚军看来,股份的多少,不仅仅是利益分配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选择北京美利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合资对象,是有理由的。”大江集团的一位负责人将合资的来龙去脉告诉了记者。
大江集团系全国最大的三线合并调迁企业,由原九个大型二类企业合并搬迁组成。而国营红山铸造厂,就是旗下一家专门生产压铸产品的企业。
国营红山铸造厂,1965年成立于重庆直辖前的南川市。
1997年,工厂响应国务院“三线调迁”的号召,搬迁至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更名为重庆大江工业集团红山铸造厂。
在大江集团重组的“大家庭”里,红山铸造厂的经营业绩每况愈下,市场萎缩,企业濒临倒闭。
“北京美利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经营业绩好,社会信誉度高。”大江集团的决策者慎重地作出决定:将优良资产与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美利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资,不良资产退出市场。通过有进有退,转变经营机制,给企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江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的首肯。
当大江集团红山铸造厂合资的消息通过媒体报道后,社会舆论褒贬不一:
“民营企业能救国有军工企业吗?”
“只有通过走合资合作的道路,改变经营机制,才是红山铸造厂的唯一出路!”
“合资是假,国有资产流失是真!”
“国家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经济也能唱主角!”
在争论中,大江美利信开始了它创业的艰难之旅。它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舰,拉响了改革的汽笛,以新的姿态扬帆远航……
实事求是讲,红山铸造厂作为一家曾为国防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国有企业,在压铸生产、管理、技术、质量控制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员工,这对于大江美利信而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然而,虫蛹化蝶绝不仅在一瞬间。一个纯国有企业,要成功转型为股份合作制企业,那又是一个多么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啊!
正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一样,在旧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固有的模式,如戴着镣铐跳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受到束缚。如何能够破解沉重的枷锁,完成一次漂亮的转身,就成了大江美利信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
天降大任于斯人!
年轻、沉稳、智慧的余亚军,不负众望受命于危难之间!
他必须要在市场经济生存的夹缝中,为企业寻找到一条发展之路!
余亚军把目光定格在创新机制上,他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余亚军看来,创新经营机制,就是要把国有、民营经济的优势发挥出来,通过转变职工的观念,变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和经营运作方式;通过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品市场结构等措施。来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走出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之路。
余亚军认为,“天下最能束缚人的发展,从而难以体现自己价值的,莫过于自己心灵上的牢笼。”
这应验了一句话: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超越自我的法宝,就是创新!
公司先是通过增资扩股,收购原来大江集团变速箱机加分厂,不仅扩大了企业规模,也完成了产品结构从压铸毛胚到机加成品和总成交付的延伸,大大提高了赢利能力。
紧接着,又收购了重庆青山工业公司所持股份,完成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
就此,大江美利信持股60%,大江集团持股40%。
通过注入资金,改变管理模式,开拓高端市场和融入国际化竞争,大江美利信成功实现了改制转型,为企业的再次创业和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余亚军回忆说:“企业的成功转制,源于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即中国的宏观大背景,改革开放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进程,这是改制的基础和前提。同时,重庆作为直辖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窗口’和‘支点’,这就是‘地利’。没有这些,企业改制是无从谈起的。再有,大江美利信有一支团结、善战的员工队伍,这是得天独厚的‘人和’,是企业长青之基。”
就在人们还在对余亚军的改革创新举措评头论足的时候,一个事关大江美利信发展前途的重大决策出台了!
2005年4月初,余亚军在会上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把从过去专业从事微车压铸生产,调整从事中高档汽(轿)车压铸件以及通讯产业上。也就是说,仅此一项,就要减少全年的销售收入近50%!
无论是大江美利信的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都一片愕然!
“销售收入减少了,会影响我们的收入吗?”
“轿车、通讯产业能支撑大江美利信的发展吗?”
不少人对这个重大决定发出了疑问。
众所周知,重庆是我国最有名气的摩托车制造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这里不仅诞生了长安、重汽、庆铃、力帆、宗申、隆鑫等整车制造的知名企业,而且还拥有无数家生产汽车和摩托车零配件的企业,他们活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其作为,其业绩,不仅在重庆,而且在西南乃至全国,也颇有名气。在这样的环境下,大江美利信作为配套厂家,可谓得天独厚。然而,这样的产业优势,对于企业个体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行业集聚也会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余亚军说,“产品多元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剧烈的市场变动中从容应对的关键。”
余亚军对市场的洞察力相当敏锐,对市场的反应力相当敏捷。
从2002年之后,我国汽车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同行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的时候,余亚军却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他说:“汽车增长不可能长时间的这么快速,肯定会有一个调整期。在这个调整期里我们必须要开发出新的产品和市场来弥补空缺,增强自身竞争力。”
然而,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并非一帆风顺。
当财务报表放在余亚军办公桌上时,他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2005年,公司亏损42万元;
——2006年,公司亏损450万元!
即便是这样,余亚军顶着巨大的压力,坚信灰蒙蒙的天空中,终究会给大江美利信透出一抹希望的绿色!
余亚军回忆说:“当得知爱立信公司将在中国寻找产品供应商的时候,公司上下都非常激动。但是,当他们了解到爱立信产品不仅需要压铸和机加,还需要做表面处理和喷粉时候,他们有些泄气了,因为表面处理和喷粉,是美利信从未接触到的领域。”
难道就此失去这样一块“大蛋糕”?难道眼睁睁地看到爱立信犹如一只到家的喜鹊,随风而去?
永不言败,是余亚军的人生信条;只有想到了,就能做得到!是余亚军的独特的个性。
18年前,毕业于湖北黄冈师范专科学校的余亚军,选择回到家乡英山县支教,做了一名数学老师。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小县城的宁静生活过滤了年轻人的浮躁。他和学生的朝夕相处让自己养成了亲和、亲切、认真、负责的品质。一年后,他被调到英山县政府,做起了行政工作。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转轨。
“干一行就要专一行,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余亚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县政府里一名最普通的工作人员,他每天都会与很多人打交道,只有极具耐心的人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
余亚军褪去了年轻人的那份浮躁与稚气,踏实、严谨、积极地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最好。一年的时间,他已经能够独当一面。
1992年,县政府决定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任命余亚军为驻京办主任。期间,他跑部委,拉项目,做贸易,这个过程是新鲜的也是艰难的。这是他人生中一页新的篇章。
“一份报纸,一杯茶,”是余亚军形容刚到北京时候的情景,但这绝不是他所追求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纵深发展,一直埋藏在他心里却不敢正视的想法渐渐浮出水面:下海!
一边是稳定且波澜不惊的生活,一边是未知的风险和做事的渴望,他何尝没有犹豫过。他说,改行,就意味着改变了工作性质、工作圈子,还彻彻底底改变了生活环境,这很难。
余亚军把创业过程描述得很是轻描淡写,他说,“创业其实是一场只有入学而没有毕业的人生赶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前进。”其实,能把握住机遇,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才能。
而余亚军具备这样的才能!
多元化发展,就是余亚军破解大江美利信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余亚军审时度势,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对企业经营之道理性思考的把握,他坚定了以车为主,多元化发展的信心,从黑沉沉的暮色中,看到了一盏通天的明灯,看到了未来的曙光照耀在大江美利信的黎明……
余亚军坚持把爱立信项目作为一号工程,成立了专门部门,走访了最有名的喷粉企业,聘请了专业技术人才……
事实证明,他所做的努力都是很富有成效的,做出的产品与国外相比,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低。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真诚与执著感动了爱立信!
如今,大江美利信已经成为爱立信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之一,是爱立信通信公司在中国的原型样件生产基地。公司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喷粉基地,而且还拥有高品质的产品。
如今,大江美利信在继2002年成功实现了从摩托车压铸件转向微车压铸再提升,到中高档汽(轿)车压铸件的跨越之后,又成功实现了通讯领域、通用机械领域的产品开发量产和出口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了公司国内、国外市场并举,汽车产品、通讯产品、通用机械三足鼎立的相对稳定的市场局面。
如今,大江美利信实行“以车为主、多元发展”的经营战略,客户有中国的东风汽车、长安福特、长安铃木、长安马自达、神龙汽车、哈金森(法国)、爱立信(瑞典)、百力通(美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经过多年的拼搏,大江美利信的品牌知名度、企业美誉度和综合实力均在行业中名列前茅。2007年,大江美利信顺利完成了战略转型,当年赢利3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