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7600000001

第1章 巴利语文献概述(1)

一、巴利语

佛教起源于印度。按照教义,可以分成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按照流布方向,可以分成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区域包括中亚、中国(汉传和藏传)、蒙古、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大乘佛教为主。南传佛教区域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以小乘佛教为主。

巴利语(Pāli)是南传佛教经典使用的语言。但巴利语这个名称是近代用语。自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普遍用巴利语指称南传上座部使用的语言。在南传上座部三藏经典中,并没有这个名称。南传三藏的注疏文献中,才开始出现以“巴利”(Pāli)一词指称三藏经典的用法。例如,觉音(Buddhaghosa,五世纪中叶)的《清净道论》中有一处这样写道:“这种性行的辨知法,都不是圣典或义疏所叙述,仅依阿阇梨的意见而说,所以不当绝对的坚信。”[1]这里,“圣典”一词的原文为Pāli,“义疏”一词的原文为ahakathā。也就是说,三藏注疏中使用的“巴利”一词并非指巴利语,而是指三藏经典或原典,以示与经典的注疏(“义疏”)相区别。那么,我们现在已经这样定名的“巴利语”究竟是什么语言呢?

在律藏《小品》(Cullavagga,V.33.1)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兄弟两个比丘请求佛陀说:“大德!现在的比丘,不同姓,不同名,不同门阀,不同家室,都未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毁坏了佛所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而佛陀呵责他们说:“傻瓜呀!这样既不能诱导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强信仰,而只能助长不信佛的人,使已经信了的人改变信念。”佛陀于是告诫他们说:“比丘呀,不许用梵文(Chandaso)表达佛语(budbhavacanam)!违者得突吉罗。”佛陀最后说:“我允许你们,比丘呀,用自己的语言(sakāya、niruttiyā)来学习佛所说的话。”[2]

觉音在为律藏作的注疏《普喜》(Samantapāsādikā)中,将Chandaso(阐陀)解释为“像吠陀那样的雅语诵读”(Vedaviyasakkatabhāsāya、vācanāmaggam),也就是“梵文”的意思。同时,他对sakāya、niruttiyā(用自己的语言)所作的注释是:“这里,自己的语言是指佛陀所说的摩揭陀语”(ettha、sakā、nirutti、nāma、sammāsanbuddhena、vuttappakaro、māghadhikavohāro)。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还将摩揭陀语称作“一切有情的根本语”(Māgadhikāya、sabbasattāna、mūlabhāsāya)。

因此,按照觉音的说法,南传三藏经典(即Pāli)使用的是佛陀本人所说的摩揭陀语(Māgadhī)。而且,他认为比丘们也必须用摩揭陀语学习佛典,所以,他将“自己的语言”注释为“佛陀所说的摩揭陀语”。实际上,我们依据句义,理解为“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更贴切。在汉译佛经的相应处,有译为“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四分律》卷五十二),也有译为“听随国音诵读”(《五分律》卷二十六)。也就是说,佛陀反对使用梵文,而允许比丘们使用各自的方言俗语学习佛教教义。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佛教在初兴起的时候,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婆罗门教的一种反抗,一种革命。它坚决反对使用婆罗门教的语言梵文,是非常自然的。”[3]当时,婆罗门教已经积累了大量用梵文撰写的经典。佛陀主张使用方言俗语,有利于佛教经典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眼前,而与婆罗门教经典划清界限;同时也有利于争取广大的民众接受佛教。因为梵文是印度古代上层社会使用的语言,各地的群众普遍使用各自的方言俗语。

佛陀一生传教的地区大多是在当时的摩揭陀国,因而他使用的语言很可能是摩揭陀语。但他不可能像觉音所说的那样,只准比丘们用摩揭陀语学习佛典,比丘们应该是获准用各自的方言俗语学习佛典的。在《中尼迦耶》第139《无诤分别经》中,佛陀以“钵”字为例,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方言俗语中有不同的名称,完全没有必要强调自己方言的用语是正确的,而其他方言的用语是不正确的。据此,佛陀教导比丘们不要执著自己的方言俗语(janapadanirutti)。[4]

按照律藏《小品》以及斯里兰卡古代佛教史籍《岛史》和《大史》的记载,在佛陀逝世后,曾举行过三次佛经结集(Sangiti)。第一次结集是在佛陀逝世后不久,在王舍城举行的。这次结集由迦叶主持,优波离吟诵戒律,形成律藏;阿难吟诵佛法,形成经藏。第二次结集是在佛陀逝世后一百年,在吠舍离城举行的。这次结集的起因是在戒律上出现分歧。跋耆族比丘提出突破正统戒律的“十事”(dasa、vatthuni),而以梨波多(Revata)为首的上座比丘坚决反对。这次结集审定律藏和经藏,宣布“十事”非法。佛教由此发生分裂,反对“十事”的一派为“上座部”,赞成“十事”的一派为“大众部”。第三次结集是在佛陀逝世后二百年,在华氏城举行的。这次结集得到阿育王赞助,由上座比丘目犍连子帝沙(Moggaliputta、Tissa)主持,编订了律藏、经藏和论藏。至此,佛教上座部三藏才真正定型。这次结集还决定向国外派遣传教士。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Mahinda)率领传教使团前往斯里兰卡,带去的便是这部上座部三藏。

印度古代通行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迄今发现最早的书面文字是阿育王铭文。在阿育王时期举行的第三次佛经结集,是否出现写本,不得而知,估计多半还是口耳相传的结集方式。这次结集使用的语言应当还是摩揭陀语。但时间已过去二百多年,不可能完全是佛陀在世时使用的摩揭陀语。因此,德国学者吕德斯(H.Lüders)将这次结集的上座部三藏(或称“原始佛典”)使用的语言称为“古代半摩揭陀语”[5]。

依据《大史》和其他斯里兰卡古代史料,摩哂陀到达斯里兰卡后,举行过一次结集,由留学印度回国的僧伽罗族上座比丘阿梨多(Arittha)吟诵佛典。摩哂陀还将三藏经典的注疏翻译成僧伽罗语宣讲。后来,在斯里兰卡国王无畏婆多伽摩尼(Vattagamani、Abbaya)在位期间(公元前89-前77年),由上座比丘罗吉多(Rakkhita)主持,将全部三藏连同注疏用文字记下。三藏经典依旧是摩揭陀语,只是用僧伽罗字母拼写。三藏注疏则是早先由摩哂陀译成的僧伽罗文。这样,一直传到觉音的时代,觉音又把这些僧伽罗语注疏还原成摩揭陀语。

觉音确认上座部佛典语言是摩揭陀语。按照《大史》的记载,觉音出生在摩揭陀国的菩提伽耶(Bodhgayā),精通上座部三藏经典。他在写作中,为了利用三藏僧伽罗文注疏而去斯里兰卡。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觉音的说法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当然,古代摩揭陀语“原始佛典”在数百年的传承中,经过一次又一次结集,语言形式发生变异,也是正常现象。但是,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将巴利语与古代摩揭陀语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在语法形式上存在差异。多数学者便认为巴利语不是摩揭陀语,而是一种西部方言。究竟是哪种西部方言则众说纷纭。季羡林先生早年留学德国,研究佛典语言。长期以来,他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依据巴利语具有印度古代东部方言的许多特点,最终确认“巴利文是东部方言摩揭陀语的一种形式”[6]。

在阿育王时代之后,随着佛教部派的发展,尤其是在小乘向大乘演进过程中,佛典语言日益梵文化,最终摩揭陀语“原始佛典”在印度本土失传。而它作为南传上座部佛典在斯里兰卡保存至今。因此,在现存各种语言的佛典中,巴利文佛典最为古老,对于研究原始佛教和上座部佛教也最有参考价值。

注释

[1]叶均译:《清净道论》,中国佛教协会,第98页。

[2]参阅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15页。

[3]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4]与《中尼迦耶》第139《无诤分别经》相应的汉译《中阿含经》第169《拘楼瘦无诤经》中,将“方言俗语”(janapadanirutti)译作“随国俗法”。

[5]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6]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0页。

二、巴利语三藏经典

巴利语三藏(Tipiaka)分为律藏、经藏和论藏。“藏”(Piaka)的原意是“箧”或“筐”,既可据实理解为储存佛经贝叶写本的竹箧或竹筐,也可取其譬喻义,理解为佛经的汇编。

律藏(Vinayapiaka)是有关佛教教规和戒律的经文汇编,分为《经分别》、《犍度》和《附随》三部分。

《经分别》(Suttavibhaga)分为《大分别》和《比丘尼分别》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核心是戒本(Pātimukkha,音译波罗提木叉[1],意译解脱戒)。《大分别》(Mahāvibhaga)讲述有关比丘的二百二十七条戒规;《比丘尼分别》(Bhikkhunīvibhaga)讲述有关比丘尼的三百一十一条戒规。在每月的望日和朔日(即每月的十四或十五和二十九或三十),僧团举行“布萨”(uposatha)集会,宣讲波罗提木叉戒本,比丘和比丘尼反省过去半月内的行为是否合乎戒本,犯戒者必须当众忏悔或接受处分。

这些戒规按照罪过和处分的轻重分为八类: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胝提舍尼、众学和灭诤。按照《经分别》中的描述,这些戒规都是佛陀亲自制定的。在叙述每条戒规时,一般都说明佛陀是在什么情况下制定这条戒规的。例如,在叙述第一波罗夷(淫戒)时,讲了这样一个缘起故事:吠舍离一位富商的儿子名叫须提那,听了佛陀的说法后,皈依佛陀,跟随佛陀游行说法。后来,他的妻子乞求他让她生个儿子,以便继承家产。他满足了妻子的愿望。事后,他十分后悔。佛陀得知后,严厉责备他,并作出禁淫戒规,即犯淫戒者属于波罗夷大罪,必须逐出僧团。

《犍度》(Khandhaka)也是有关僧团教规和戒律的经文汇编,可以说是对《经分别》的补充说明。《犍度》分为《大品》和《小品》两部分。《大品》(Mahāvagga)包含十犍度,讲述有关出家受戒、布萨、雨季安居、衣服、食物和药物等规定。《小品》(Cullavagga)包含十二犍度,讲述有关犯戒、处分、平息纷争和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规定。

在《犍度》中,为了说明种种戒规的缘起,编入了许多佛教传说和故事。例如,《大品》第八章《衣犍度》中讲述王舍城一位名妓的私生子耆婆,长大后成为一个医术高超的名医,治愈了许多病人。有个富商得了重病,百治无效。耆婆去治疗,询问病人能否做到向左侧卧、向右侧卧和朝天仰卧各七个月。病人答应能够做到。于是,耆婆给他打开头颅,取出两条蛆虫,再缝好伤口。而后病人朝每个方向各躺了七天,二十一天后就痊愈了。耆婆事后解说道,倘若不预先要求他朝每个方向躺七个月,那他恐怕连七天也躺不住的。这个故事结尾讲耆婆向佛陀赠送衣服,由此引出有关比丘衣着的戒规。在这些传说和故事中,包含有一些最古老的佛陀传记片断,如佛陀觉悟得道、初转法轮、度化迦叶三兄弟、舍利弗和目犍连等。

《附随》(Parivāra)是律藏的附录部分,共有十九章,对《经分别》和《犍度》中的戒规进行概述或分类解释。

与巴利文律藏相对应的汉译佛经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和《摩诃僧祇律》等。

经藏(Suttapiaka)是佛陀宣传教义的经文汇编,分为五部尼迦耶——《长尼迦耶》、《中尼迦耶》、《杂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小尼迦耶》。也可译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汉译佛经中有四部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与巴利文经藏前四部尼迦耶相对应。两者所包含的经文内容基本一致,但编排和归类有较多差异。巴利文经藏中的《小尼迦耶》作为一个整体,在汉译佛经中没有对应部分。汉译佛经中只有一些个别与《小尼迦耶》相对应的经文。

尼迦耶(nikāya)的原意是集合体、类或部。上座部将巴利文经藏称作“尼迦耶”,意思是“佛陀言论汇编”。阿含(āgama,或译阿笈摩)的意思是传承的经典或圣典,说一切有部等其他部派佛教用它指称经藏。阿含原是印度的传统用语,耆那教和婆罗门教也用它指称自己的一些经典。而在巴利文佛典中,有时也用阿含指称经藏。因此,在佛教范围内,完全可以将尼迦耶和阿含视为同义词。

同类推荐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本书作者作为深受怀特海哲学影响的基督教思想家,在当代宗教多元论的语境中探讨了基督教与佛教(禅宗、净土宗)的对话,提出了通过对话而超越对话并相互转变的对话模式,这对当今世界宗教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富有建设性。
  •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中华道文化丛书·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道”为理论基础而博大精深,但它的落脚点却在人世、在现时。与此相应,我们这套丛书亦努力做到文字平和朴实、语言流畅生动、叙述要言不烦、面貌平易近人,以使更为广大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得到有关道文化的比较全面和科学的知识。
  • 圣经故事2

    圣经故事2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皇家府邸花

    皇家府邸花

    他是高高在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爷。她是浓郁艳丽,倾城又武艺高强的小王妃。
  • 天外沉浮

    天外沉浮

    一颗九天遗落的孤种坠入黑暗像是燎原的火种烧红地狱的天空漫漫修仙路用鲜血作墨书写征途的寂寞我受尽世间三千磨难只为远远见你一眼
  • 萌妃驾到:霸王“请起”

    萌妃驾到:霸王“请起”

    《萌妃驾到:霸王“请起”吧》热猛上映了,快来加群来讨论你对小说的评价,加群:466586185。(原来懦弱的她,穿越了。)她,是谁?那么大胆,她是谁?无人不知,她到底是谁?想知道?不告诉你!想要知道,那我勉为其难--------她,天真无邪,法力也并不高多少,却,胆子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贪婪的趴在花上玩耍着。虽然他从小就失去了幸福的家庭,但每天就是游手好闲!可,哎~~这世间就是这样子捉弄她。
  • 时尚风采(现代女性100分)

    时尚风采(现代女性100分)

    《时尚风采》包括流行服饰、如何健身、保持年轻、如何提高品位和气质,提升性感等方面的内容。指导现代女性如何打造自己,成为优秀又充满魅力的美好女性。
  • 造星者之女经纪人

    造星者之女经纪人

    为了帮姐姐维持她的工作室,徐荷嫵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被段磊带进娱乐圈之后,毅然选择了经纪人的职业,凭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持之以恒的耐力,旗下的艺人发展越发顺利。纪阡逸是她第一位艺人,参与了她往后许多年的人生,两人的合作一直默契十足,却没想到在这看似平静的合作中却暗藏风波。
  • 女同性恋题材:蕾丝边的诱惑Ⅰ、Ⅱ

    女同性恋题材:蕾丝边的诱惑Ⅰ、Ⅱ

    (本作品曾用名:《他和他的蕾丝边女友》)错位的爱情,纠缠的心灵,世俗的言语,不安的情绪。《蕾丝边的诱惑》这部作品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小说,作者将带领大家走近女同性恋群体,了解她们的心理以及生活状态。而对于女同读者来说,又是一部镜子式的小说,是她们的心理缩影和生活轨迹。【第1部(卷)】:以最真实的情感,为你讲述女同群体不为人知的心酸。【第2部(卷)】:以杨洋为第一主角,讲述她与几个女孩之间的故事。
  • 极冰战皇

    极冰战皇

    战神大陆,以我为尊,天才绕路,强者诚服。我,便是极冰战皇!实力等级划分:凡级,地级,天级,神级。每级分为九层,只有达到神级,才是皇者的存在!
  •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围绕着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成语,依据中医学理论知识剖析其中深藏的医学道理,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不同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养生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论述:饮食养生(汤液醪醴)、运动养生、衣饰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脏腑养生、依病养生、四时养生、导引养生、针灸养生等。
  • 第一高校:同学快跑

    第一高校:同学快跑

    这是一个轻松搞笑的文章~快快进入本书来回忆校园故事!!!我,是一个吃货,不折不扣的小吃货。某一天华丽丽的从树上掉下来一个学霸,他竟然叫我老大!好吧,让我来领导你闯校园!
  • 大脑开发者

    大脑开发者

    神秘失踪的人们究竟被带去了哪里?一个惊人的天大计划正在悄然进行。亿万年前消失的神明到底都去了哪里?他们给后人又留下了什么?造成了什么影响?真正的浩劫又是什么?后人该如何应对?一切谜团,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