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安静的听灰头发说完,忽然觉得水星这世界太不靠谱了。
海底漩涡是什么东西。我虽然没见过什么海底漩涡,但是脑补脑补应该跟陆星上常年不断的龙卷风有点联系。陆星气候恶化之后产生了很多次生自然灾害,龙卷风的危害程度排在第一位。塔尔西斯立方位于陆星塔尔西斯高原的中央地带,战争前陆星最发达的城市所在地,建立立方以后与其他立方之间联系密切,有许多关系到其他立方正常维持的基础工业和种植园。塔尔西斯立方所受到的最大的威胁就是几乎每个月都会来那么一次的巨型龙卷风。战后35年,发生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大的一次龙卷风灾害,这次龙卷风的直径达到了15千米,夹杂着的石块最大的有一吨多重。塔尔西斯立方保护层如一层薄纸一般轻易告破,之后的维修和重建持续了八年。
“我们可能真的遇到麻烦了,安卓。”灰头发有些局促不安,“据我所知还没有能逃出去的先例。”
“我不太懂,船长。”我毫不知情,眼神充满了迷茫。
“对了,你是从外面来的,那我打个比方,”灰头发挠挠头,“就像在太阳系的小行星带,没有航空器可以幸存一样。那地方你应该知道。”
嗯,这我知道。
“直径45千米的概念是从我们所在的相对位置说的,海底旋涡的结构和气旋的结构相似,所以海面上要比这个还要大得多。我们现在只不过是在这个旋涡的最外层,就已经是现在的局面了。”灰头发接着说,“要是小行星带的话,我还可以试试。”
模型上船的轨迹已经走了一个半圆,我们现在的速度已经很快了,时不时还会撞到什么东西上面,让船身左右摇晃。我跟灰头发在驾驶舱固定好位置,就开始想接下来的打算。
我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大的动静,事先却没有收到警报一类的东西,甚至连一点苗头都没有。要么这就是瞬间发生的事情,但这怎么可能。灰头发说这只不过是这个海底漩涡的最外层,我不敢想再往里一层会是什么样的处境。
“从船开始自行移动到现在一共是50分钟时间,我们差不多走完了这个漩涡外围的一半距离。按照现在的加速度,我们进入下一个循环的时间,还剩下20分钟。”灰头发悠悠的说。
我还没反应过来,灰头发已经三下两下打开了动力系统,指示灯开始闪闪烁烁。
“安卓,你以前听说过这种自然现象吗,虽然你之前生活的那个地方可能没这么多水。给你提示下,你可以联想气旋一类的东西。”
“嗯。陆星上的龙卷风跟这个很类似,就是大型的气体漩涡。说到这儿,船长,我有个建议。”我认真想了想,“我们要想安全的话,可以顺势到这个漩涡的中心位置,那里应该是安全的地方。就像龙卷风的龙眼。”
陆星上确实有这样的逃生记录。那是在陆星南极采集干冰样本的科学考察队,很不幸,在考察的途中,他们遇到了极地的龙卷风,夹杂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冰块的龙卷风铺天盖地,就算还有好几公里远的地方也跟下冰雹一个样。极地龙卷风来的飞快,马上他们的车队也要跟着这些冰块卷到半空中去了。这个时候科考队的队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锁定这个龙卷风的中心位置,带着车队就往里面冲,结果损失了两辆车和车上的人,大部分人还是在相对安全的龙眼里面等到了救援。
这个案例告诉了我们,在面对无法逃避的龙卷风的办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来说,除了现在没有救援以外,别的都很符合。
灰头发打开手动驾驶,“对大型气旋来说,这种方法勉强有效。但海底漩涡跟气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密度问题。可以说,海底漩涡与周围的海域环境是一个整体,而气旋跟它周围的大气环境是有区别的。”灰头发边操纵驾驶杆,边拿出这个漩涡的立体模型,“就像这个模型展示的一样,海底漩涡的运动轨迹是螺旋式下降,气旋则是螺旋式上升,你所说的龙眼是气旋的最下方,有相当一部分相对安静的区域,因为它真正的运动中心是在空中。但对于海底漩涡,就恰恰相反了,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是这个海底漩涡的中心部分。”
“而且我们出不来,即便是我。”
动态模型确实说明灰头发说的不差。我可能是刚才汽水喝多了,所以脑子里现在都是水。
抛开龙卷风和气旋的不同,面对一个直径达45千米以上的海底漩涡,最可能也最危险的结果就是我们会被卷进去。我竟然还说漩涡的中心是安全的。
最危险的地方本来就是最危险的地方,大多数情况下这才是真理。真是的,一不小心就暴露智商了。
这个时候灰头发操控我们的船开始加速。
“我要跟你分享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我们还有一次机会逃离这里。”灰头发专心驾驶,把一边的立体模型推给我。
“漩涡没有明确的分层,但当完成一次圆周运动进入下一个循环的时候,加速度和水压会骤增几倍。我们才走了一个半圆多点,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可以算作这个海底漩涡的最外层。”灰头发回过头来看我,刘海儿遮住了他的一只眼睛。
这个消息如果前面加个好字,跟加坏字没什么区别。我若有所思的对灰头发点点头。
“但是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比我开船还要重要,直接决定了我们在这20分钟时间内的生死。”灰头发这个时候的心情一定很沮丧。
“船上能量有限,在我们完成这一次圆周运动之前,只要脱离控制,就有活下来的希望。要是我们重新进入下一个圆周运动的循环,可能我们就再也出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