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后。
春末时分,谷雨节气。
连绵起伏的山脉也生发出了青绿色的薄薄雾气,踏青的人们渐渐多了起来。
这一带山脉,都叫做王川山,山脉很长很长,长到人们都不知道这座山脉的范围和边界具体是怎样划定的。此外,人们也不知道这山脉的名字是自何时因何而来。
孟既安独自开着他那辆低调而破旧的越野车,减速从快速干道的一个出口转出,经匝道下到了王川山脉的沿山公路上,随后以50公里左右的时速行驶着,一边留心仔细的辨识着路口。
几个月前的那天夜里,孟既安在移完墓葬后,被那位法师纠缠着不放的时候,便已经暗暗的下定了决定,再也不接阴活、不做阴活了。
然而,就在前几日,却又接到了一个仅凭直觉便不想参与进去的,却又无论如何也没能推脱掉的生意。即便放在从前,他也是会真心想拒绝。
所要去的,是王川山脉自西向东数过去的第十七个山口,里面有一个名叫桃花村的地方。
如果说从前只是隐约听闻此地的好,那么这几日,在查找与此地相关的资料的过程中,更是有了一种说不上来的不详之感。
做文物勘察的,翻查研读史料也是必备的功课之一,会结合现场情况,再以各种历史资料为参考。
这几天,孟既安翻遍了市图书馆和档案馆里的文献与档案,在网上也是反复的搜索,却找不到任何有用的相关资料,那怕只字片语都没有。
这多少让他感觉有些奇怪。
最后还是无意间检索到了一本当地人写的旅游杂记,名为《驴友带你走遍王川》。孟既安抱着且看两眼的心态,找到了那本书,很不起眼的封面,放在书架的最底层,却终于在书中看到了一小段有趣的内容。
“……王川山脉自东向西数过去,第十七个山口,便是俗称的桃花口,因为从山口往进走,徒步大约七、八个小时的脚程,便能走到一个著名的,却又不为一般人所知的,叫做桃花村的地方。
早些年的时候,想要来这里,只能是背好了行装,徒步走进来,后来,也就是最近几年,因为来这里游玩的人渐渐的多了起来,也有一些人更喜欢驾车进山,所以,便有几个人集资了一些钱,修了一条能通车的简易公路。
听桃花村里的人讲,这桃花村的历史并不久远,只是近几十年间的事情。
起初,在那里只有一座道观,道观名为隐格观。
这隐格观,是从不知什么朝代起,便建在了那里的,而且据说自古以来,此地远近一带除去隐格观,便再无任何百姓居住,是为空山独观。
隐格观的规模也不大,小小的只几间院落,三名道人。据传,隐格观有个规矩,历代只能有三位道士,是为老中少三代,世世单传,于此静心修行。
现如今的老观主道号枯相,其次是中年的横桩道长,以及一位年青小道士,道号楫樟。
枯相、横桩、楫樟,看这三位道长的名号,便觉得似乎大有讲究。
又据说,在近几十年前,有一个人游历到了这个隐秘的山谷,不知为何便留下了,和隐格观中的老观主借了一间小屋,住了下来,每日竟于山中林间修练了起来。
但是最早游历而来、定居于此的这个人,名讳不详,亦不知其所终。
现如今居住在这桃花村里的人们只知道,后来,第一位定居者的好友也来到了这里,用去了他的半数积蓄,在隐格观附近修起了几间房舍,也住了下来,并且取陶渊明的诗句为意,自称结庐居士,直至终老。
自从结庐居士住在这里开始,便陆续有一些人也来到这里,学着结庐居士的样子,建起简单的房屋定居下来,于是这里静修的人便渐渐多了起来。
后来,住在这里的人们给此地起名为桃花村,并推举了结庐居士为第一任村长。
桃花村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如今的村长已经是第二任村长,自号东篱居士。从外貌上看,这东篱居士不过60岁的样子,但是据说他实际上已经有近九十岁的高龄了,可见此地的确养人,适合久居修炼,延年益寿……”
……
原来这便是桃花村的来历。
孟既安往后翻了一页,见有一段又提到了隐格观。
“……据说,除去游人能看到的前院和大殿外,这隐格观中另有一处隐秘幽静的后院,后院中有石屋一间,石塔一座,石井一口,皆是有着千百年沧桑之物,大石块上已是历历风化的斑驳痕迹,零散的长着地衣青苔,以及些微杂草。
还听说,从最早的那位游历修炼者来此,直至现在,在这几十年间,仅有三个人先后被允许去看过那个隐秘的后院,即便是允许,也只是开了院门,进去略扫视一眼,便被请出,参观者甚至连石塔上所刻的符文都不曾看清过一眼。
因此几十年来,隐格观的后院便一直是个迷。”
……
又翻一页,写的是隐格观里的道士治病和发放仙丹的事情。
“观中最年青的那位道士最擅长医治情志病,也就是现在年轻人所说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具体医治的办法是个秘密,被治的人也都是睡着了,不知道具体的过程,但是据说非常有效果,两三次就能彻底治好。
……
每年中特定的日子,观主都会拿出十几颗经由他们精心炼制的丹药,发放给桃花村里定居修炼的居民,也有运气好的驴友,如果刚好遇上发丹药的日子,偶尔也能领到一颗。不过据说观主总是会挑长的顺眼的驴友赠送丹药,估计也都是大家的玩笑话了。”
……
如此看来,这桃花村中的隐格观是个大有玄机的所在了。
再往后,便都是一些游玩时的趣闻、小故事,再没有孟既安所要关注的内容。
这本旅游杂记中,多处用到了据说、听说,这样的字眼,叙述的顺序也有些散漫,似乎是想到那里或者回忆到了那里便写到那里,但是孟既安还是从中获知了一些信息,且不管这些信息的真假,有总比没有的好。更何况,传说的可信度未必就低于文献,这要看读取文本的人自身如何去鉴别了。
神思从那本书的文字中拉回……第十七个山口……应该没错,是这里了。孟既安心中想着,方向盘向右一拐,便从沿山公路转到了一条狭窄曲折、颠簸不平的,勉强能通行汽车的山路上。
又挂着三档走了将近两个小时,直颠的这辆本就老旧的车到处吱吱呀呀乱响,听上去让人不由得担心这车随时会散了架,才终于来到了此行目的地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