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李嘉图假定与机会成本
在前一种情况下,U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均大于W国;而在相反的情况下,U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均小于W国。
在这样一种更加逼近现实的假定之下,贸易为什么仍然会发生呢?李嘉图认为在这里起作用的是机会成本。由于两国生产X商品与M商品的机会成本不同,因而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比较利益。
对此,举例分析如下:假定U国生产X商品的单位成本为3小时劳动,生产M商品的单位成本是5小时劳动;而W国生产这两种商品所需的单位成本则分别为2小时劳动与3小时劳动。这一假定与李嘉图假定是完全一致的,即U国生产这两种商品的绝对成本都要高于W国。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两个国家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李嘉图所说的比较成本则是不同的。在U国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为3/5,而在W国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机会成本则为2/3。我们先对这两个机会成本的分母进行通分,结果有9/15∶10/15,这一结果表明,U国生产X商品的机会成本要小于W国,从而有比较利益。现在我们再对分子进行通分,结果有6/10∶6/9,这一结果表明,U国生产M商品的机会成本高于W国,从而W国在生产M商品时有比较利益。如果这两个国家按照各自的比较利益进行专业化分工,那么,这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与国民福利的增进。
1.4.3李嘉图均衡
有了以上这些知识,就可以来讨论立足于机会成本之上的李嘉图贸易均衡了。根据以上两国机会成本的差异,可以得到纵轴为M商品的产量向量,横轴为X商品的产量向量,犗A线为两国消费者的同位相似偏好,并假定其在贸易前后均不发生变化(作这样的假定仅仅是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按照前面给出的李嘉图假定,UU′线为U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WW′线为W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UU′线被包容在WW′线之内是因为U国为小国。
从以上“之”形图的演变结果来看,确实如同李嘉图所说的那样,贸易并非一定要以绝对的成本差异为前提条件,即使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没有绝对成本的差异,但只要它们有机会成本的差异,贸易仍可大规模地进行,除非构成世界经济的U国与W国相互之间既没有绝对利益也没有比较利益。但是,在以后各章的分析中将会发现,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导致贸易的发生,然而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放松有关的前提假定,在本章的最后一节,让我们首先来放松上述两个贸易原理中关于U国是小国的假设,导入比较利益论的大国经济模型。
1.5大国经济模型
1.5.1大国经济模型的构造
放松U国为小国经济的假设之后,我们所面临的将是一个由两个经济规模相当的国家所组成的世界经济。其中U国在生产X商品方面比较有利,而W国则在生产M商品方面比较有利,从而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而使各自的国民福利得到改进。但是,与小国经济模型相比较,大国经济模型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为此,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模型来加以阐述。
由GEH线连接而成的曲线可以分为两条线段:一为EG线段;二为EH线段。在EG线段,U国专业化生产X商品,而W国则既生产M商品又生产X商品。因此,该线段的斜率等于W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同样,线段EH的斜率等于U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它所表示的含义是:W国专业化生产M商品,而U国则既生产X商品又生产M商品。
由两个大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加总而形成的世界生产可能性边界必定凹向原点。这是因为,从世界角度来看,当世界的生产从H点出发,沿着世界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右下方移动时,它首先动用的是U国的经济资源,因为U国在生产X商品时具有比较经济利益,也就是说它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当X商品的产量超过E点之后,就需要动用W国的经济资源来加入X商品的生产行列了。然而,正如我们在假设中已经指出的那样,W国的比较经济优势不在生产X商品方面,而是在生产M商品方面,因而其生产X商品的机会成本较高,所以,当W国也开始加入X商品的生产行列时,其边际收益必递减,结果世界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也就必以E点为转折,以更加陡峭的斜率向右下方倾斜,从而导致了严格凹向原点的世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成。
1.5.2各种均衡状态的福利比较
假如有可能将世界的消费者偏好进行加总,从而有可能得到一条世界无差异曲线It,那么它将与世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哪一点上相切呢?这里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
(1)相切于E点。这意味着U国与W国两国均实行专业化生产,从而X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就是U国的贸易条件)正好处在U国与W国的相对成本之间。由此,U国可以把X商品卖得贵些,而W国则可以买得便宜些,因此,这时的世界福利最大。这可从贸易比价线的斜率I狌既大于EH线段的斜率又大于EG线段的斜率这一现象中清楚地看到。
(2)相切于EG线段。此时,U国实行专业化生产,W国则既生产M商品又生产X商品。很容易看出,这种情况与小国模型基本相同,即U国按照W国所给出的贸易条件进行贸易,从而实现了国民所得的增加。与此同时,W国也因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贸易而使其国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世界总的福利的增进没有在E点相切时大。
(3)相切于EH线段。这时,W国实行专业化生产,而U国则既生产X商品又生产M商品。于是,上述的结论便完全改变了(相切于EG线段的结论)。简单说来,当切点在EH线段时,对于U国来说其贸易比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意味着在它参加贸易时并没有获得什么有利的贸易条件。因此,当贸易结束时,贸易利益将主要为W国所得。毫无疑问,这样的贸易虽然也能增进整个世界的福利(当然没有像在E点相切时那么大),但贸易的利益分配则是不公平的。
(4)相切于G点或H点。这是两种极其反常的状态,即要么是两国都生产X商品,要么就是两国都生产M商品。因此,不管最后是相切在G点,还是相切在H点,都不会有贸易行为发生,所以也就不会有世界福利的增进与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5.3各种均衡可能出现的概率
(1)如果两国经济规模相当,且比较利益明显,那么出现第一种均衡的概率就比较大。
(2)如果U国的经济规模相对W国要小,那么,的世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拐点离H点就越近,这样,切点出现在EG线段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U国的经济规模与W国的经济规模相差十分大时,那么我们将重新回到小国模型。
(3)如果U国与W国的规模大小正好与(2)相反,那么我们也将回到小国模型,不过U国与W国的地位将出现颠倒。
(4)在当今世界出现G点均衡与H点均衡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根本无需讨论。
本章小结
1.重商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所以总是强调贸易的顺差,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贸易顺差可以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但是,重商主义把贸易看成是一种零和博弈则是错误的,因为对贸易作这样的理解最终将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进而使贸易根本无法发展。重商主义之后的世界贸易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重商主义的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2.亚当·斯密用贸易双方绝对成本的差异证明了贸易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对于贸易双方均有好处的相互有利的行为,从而为自由主义的贸易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斯密的绝对成本差异论的约束条件极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得到满足,故而有其一定的局限。
3.李嘉图通过放松斯密绝对成本差异的前提约束,以比较成本的差异为前提假定,建立起了比较利益贸易论,从而为自由主义的贸易理论再添一瓦。
比较利益贸易论的基础显然是机会成本的不同。因此,理解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关键是在于机会成本这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4.斯密的贸易原理与李嘉图的贸易原理都是建立在小国经济假设基础上的。但是世界上有许多贸易是发生在大国之间的。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放松斯密与李嘉图的假设,建立一个大国经济的贸易模型。该模型的重要结论是:大国之间若能按照不同的机会成本实行专业化分工,然后进行国际贸易,亦能取得与小国经济模型下一样的比较利益。大国经济模型同时也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当两国经济规模的大小明显不同时,小国若不实行专业化生产而去参与国际贸易,那么贸易结果将对它极其不利,即贸易的利益分配将不利于该小国。
本章关键词
重商主义、绝对成本差、贸易比价(贸易条件)、比较成本差、机会成本、专业化分工、生产可能性边界、自由主义、小国经济、大国经济
本章思考题
1.重商主义对贸易是怎么看的?重商主义的国民财富观与现代经济学的国民财富观有什么不同?
2.斯密贸易原理中的贸易基础是什么?决定贸易双方贸易收益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
3.李嘉图的贸易原理与斯密的贸易原理相比较有了哪些发展?这两种贸易原理是相互矛盾的还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
4.为什么在小国经济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大国经济的模型?大国经济模型与小国经济模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5.为什么在大国经济条件下,小国若不进行专业化生产,贸易后的结果会对其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