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书院还在放假,很是清静,偶尔能听见读书声,杜江把准备好的东西拿上就朝府衙去,此时的心情就像一湾平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杜江在府衙的击鼓声音更大,他就是要更多的人注意,越多了关注越好,此时杜江瞥见了黎平,杜江向黎平打了一个眼色,示意行动开始。杜江静静的等待的衙役带他去公堂,只不过衙役见到杜江,却有一丝的不悦,说道“跟我进去见大人“。府衙外在黎平的鼓动下越来越多的百姓进入衙门,想看一看究竟要状告何人。王大人来到公堂,见到杜江颇为惊讶,毕竟前几日才见过,于是问道“堂下的杜江,你有何事”,杜江跪着回答道“草民要告一个人,不知道王大人敢不敢接下这案子”,王大人拍着惊堂木喊道“本官有何不敢接,快说,你要状告何人”,杜江大声的说道“我要状告当今户部侍郎刘庆大人”。此话一出,王大人脸色都变了,衙役们都瞪着眼睛看着杜江,而公堂外的百姓更是骚动起来,纷纷议论起来。对于王大人来说,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毛头小子有如此大的胆子要告当今朝廷大员,这真是他为官多年闻所未闻的事情。王大人缓了缓再次开口道“你可知道刚才话有多严重的后果吗?本官念你年纪尚小,不予你计较,赶快离去”。
朝廷的官员有严格的品级,这位王大人是亳州的刺史,地方最高行政军事长官,为正四品,毕竟亳州只能算是以一个中州。有的下州刺史仅有五品,但像洛阳这样的上州,刺史为正三品。面对王大人的质疑,杜江决绝地回答道“禀大人,草民确实是要状告户部侍郎刘庆,请大人受理此案”。王大人本想给杜江一个台阶下,没想到杜江却不以为然,继续说着要状告户部侍郎,王大人拍着惊堂木,喊道“来人,先给我仗着杜江五十大板”。杜江被带到一边,衙役们开始杖责,幸好杜江做了一垫子,不然的话还真有可能被打晕过去,但是杜江还是很疼。杖责完毕后,杜江忍着疼痛继续说道“既然王大人已经用过刑了,草民说说为什么要状告刘庆”。杜江大声的说道“刘庆,亳州的大名人,堂堂的四品大员,真是了不起,大家是否记得前年颍州蝗灾的事情,当时有不少颍州人逃难到亳州,大家应该不会忘记吧。当年颍州的蝗灾,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数万百姓忍饥挨饿,可当时朝廷派户部侍郎刘庆到亳州赈灾,可结果确实灾民没有收到朝廷的赈灾粮款,很多人活活饿死,可笑的是刘庆还因赈灾有功受到朝廷的嘉奖,这难道不应该状告刘庆吗?”。
杜江话音刚落,公堂外的百姓就开始喧哗起来,议论起来,有的百姓不怎么相信杜江的话,当然还有人相信杜江的话,两方争论起来,整个公堂很是热闹。王大人见状,拍着惊堂木喊道“肃静,肃静,肃静”。等公堂安静下来,王大人质问道“杜江,你可有何凭据,本官可不听信你的片面之词”,杜江回答道“禀大人,草民有证据”。杜江呈上一份状纸和一份颍州数百名百姓签字画押的联合声明,当王大人看着文书是,杜江对着公堂外的百姓说道“大人刚才看一份文书就是颍州百姓的联合声明,声称当年没有获得朝廷的任何赈灾粮款,我给大伙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认识的一位纪大爷,已是花甲之年,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可是蝗灾来了,等了多日的朝廷赈灾粮依旧没有下人,只好背井离乡,没想到在路上是亲人都饿死了,如今只剩下他一人在世,我想这样的例子应该不少,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死去的百姓讨一个公道吗”。公堂外黎平带头喊道“公道,公道”,很快越来越多的百姓跟着喊“公道”,声音越来越大,王大人拍着惊堂木都丝毫没有效果,场面失去了控制,有的百姓尽然向冲入公堂,幸好衙役比较多,才控制住了场面。
王大人心中也清楚,如果今日不受理这件案子,恐怕自己作为父母官的权威与公正会遭到百姓的质疑,更有甚者会说官官相护,那么多年来的在百姓心中建立起来的威望将会付诸东流。但是此事关系甚大,何况户部侍郎官居四品,与自己同样是四品,没有权限审理此事。王大人站起来,拍着惊堂木喊道“安静,安静,此事关系重大,本官无权审理,但是本官会上报皇上,请皇上圣裁”。杜江自然也知道王大人没有权利审理此案,只是希望王大人向皇上传达消息而已,杜江说“希望王大人不是在敷衍草民,而是会将实情呈报皇上,静候大人佳音”。公堂外的百姓听到王大人这样的回答,丝毫有一点失望,但也只能如此,希望早日开堂审理此案。待百姓们离去,杜江也准备回去,可是却被王大人的幕僚拦下来,要杜江去见王大人。
杜江在后堂见到王大人,他脸上依旧不悦,王大人斥责道“你这臭小子,真不知天高地厚,知不知道你今天给我闯了多大的祸,要不是看江院长的面子,我非得好好收拾你,让你这么不知天高地厚”,杜江反问道“王大人,难不成我要昧着良心,刘庆我是告定了,你要是不尽快上报皇上,我就去洛阳告状,到时候我连王大人一起告,告你知情不报,袒护刘庆”。面对杜江如此冥顽不化,王大人气的离开,现在他可不想在见到杜江了,这个麻烦鬼了。杜江离开府衙时,发现黎平在外等候,很是着急,他怕杜江在府衙有什么不测,杜江吩咐黎平暂时不要回书院,呆在客栈保护好纪大爷,同时要他雇一些人手,在全城传播颍州蝗灾的事情,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杜江回到书院,关上房门,睡大觉,静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