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些,杨子情绪变得很低落。从此以后,杨子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对此,杨子的门徒觉得十分奇怪,不解地问:“先生,丢了一只羊而已,况且还不是您的,您为什么要成天闷闷不乐的呢?”
杨子说:“我惋惜的不是丢了一只羊,而是从这件事中,我发现追求真理和这次歧路亡羊是差不多的。如果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最终也会无功而返啊。”
——出自《列子·说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沉着冷静,静下心来理清思路,找到正确的方向。因为万事万物是复杂无比的,只有选择对的方向,我们才能够找到正确的出路。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把握方向,找到事物的本质,而不应该被其他表象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黔驴技穷
很久以前,贵州一带没有驴。有一天,一个人用船从外地运了一头驴回来。可是,他不知道可以用驴来做什么,于是便把驴放养到山脚下,任凭它自己吃草或者散步。
这时候,一只老虎出来觅食,远远看见了这头正在吃草的驴。和当地人一样,老虎也从来没有见过驴。
看到驴的身躯如此之庞大,还长着长长的耳朵,样子挺吓人的。老虎心里不免有一些害怕,心想这怪东西看上去很不好惹,我还是不要去招惹它,观察观察之后再说吧。
接下来的几天里,老虎都躲在茂盛的树林里面,悄悄地观察驴的行为。
观察了几天,老虎觉得驴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凶狠,于是,它决定试探一下。
就在老虎慢慢接近驴时,驴长叫了一声。这响亮的声音吓了老虎一大跳,老虎以为驴想吃掉自己,转身就跑了。
又过了好几天,已经习惯了驴的叫声的老虎又觉得驴并没有那么可怕,便试着接触驴。只见老虎慢慢走到驴身边,围着驴又是叫又是跳,有时候还跑近驴,轻轻地挨一下驴的身体之后再跑开。
没几下,驴被老虎惹怒了,它抬起自己的蹄子就踢向老虎。老虎见状迅速躲开。可是过了一会儿,老虎发现驴除了会踢,也没其他本事。
见状,老虎高兴极了,迅速跳起来,扑向驴,咬断了驴的喉咙,然后心满意足地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
——出自《三戒·黔之驴》
驴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但它却没有什么厉害的本领。最终,老虎摸清了驴的真实情况,把驴给吃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很多看起来强大的东西,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因此,我们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吓倒,应该相信自己,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应该用真才实学来武装自己,练就一身真本领,只有这样才经得起考验。
揠苗助长
从前,有个宋国人,他以务农为生,每天都会到地里去劳作。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宋国人厌倦了这样的生活,觉得自己实在太辛苦了。更令他苦恼的是,那些庄稼一点都不善解人意,生长得十分缓慢。
有一天,干了好久的活,宋国人坐在田埂上休息。望着一望无际的庄稼,他开始焦虑起来。
他自言自语道:“哎,你们这些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理解我的辛苦,不赶快长高呢?你们什么时候才能体谅体谅我呀!庄稼呀庄稼,快点长高吧,快点长高吧!”
宋国人一边念叨着,一边用手去拔衣服上的一根线头。可是线头没有拔断,反倒出来了一大截。望着拔出来的线头,忽然,一个念头闪过宋国人的脑子,他欣喜若狂地叫道:“哎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把庄稼拔一拔,它们不就能长快点了吗?”一时间,宋国人浑身充满了力量,也顾不得休息了,重新回到田里开始忙碌起来。
太阳已经落山了,这个人的妻子做好了晚饭,坐在桌前等着丈夫归来。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他回来。妻子很担心,心想:“这么晚了还不回来,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呀。早就应该回来了呀,以往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吃完饭了。”
就在这时,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一进门,宋国人就兴奋地说:“我今天可真是累坏了!我把我们所有的庄稼一根一根都拔出来了一些,忽然间,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宋国人一边兴高采烈地给妻子描述着,一边比画着。
听到这个,妻子大吃一惊:“什么?你做了什么?你怎么可以……”妻子连责备丈夫的时间都没有,赶紧提了盏灯笼,迅速跑到了田里去。她到田里看到地里的情景后,差点儿气死,庄稼全都枯死了。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个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这些客观规律的,我们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循序渐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故事中的宋国人急于求成,忽视了庄稼生长的规律,最终导致庄稼全部枯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该遵循一定的章程,不要耍小聪明、走捷径,忽视事物的客观规律。
杞人忧天
春秋时期,有一个杞国人,他特别喜欢空想。有一天,他坐在屋子外面仰望蓝天,看着看着,他突然呆住了,心里变得惊慌不已,他想:“哎呀,天悬在空中,无依无靠,要是有一天掉下来了可怎么办呀!”这么一想,他就再也坐不住了,逃也似的钻回了屋里。但他看看屋顶,还是觉得不安全,他左看看右看看,最后干脆钻进了桌子下面。他敲敲硬实的桌板,想:“这样就安全多了。”
但是这种安全感只持续了一小会儿,马上他就又不安了。因为他又想到了地。他呆呆地看着自己脚下的地,想:“地会不会突然陷下去呢?那样可就糟了!”刚想完,他便一个激灵站了起来。头顶的桌子一下子便被他掀翻了,头也被碰了一个大包。但他完全顾不得这些了。
他赶忙跑出屋子,想找个高点儿的地方,但到了高地,一看天,立马又觉得不妥,便又慌忙钻回屋里。但一到屋里,仍是安心不下,又再次跑了出去。
就这样,杞人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杞国人的一个朋友知道了他的忧虑,担心他这样下去会不利于身体健康。于是,这个朋友特意去杞国人家,开导他说:“我们头顶上的天只不过是一些气体聚集在一起而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你弯腰抬腿还是说话呼吸,你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你为什么会担心天会塌呢?”
尽管这样,杞国人仍然很忧虑,他接着问:“天虽然不会塌,但要是地陷下去了,我又该怎么办呢?”
朋友耐心解释道:“我们脚下的地其实就是一些堆积起来的石块,它们填满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每一个地方都是有石块的。你看,不管你是站着还是踩着,你都是在地上行走的,所以你完全不用担心地会陷下去。”
听了朋友的开导,杞国人终于放心了。
——出自《列子·天瑞》
愚公移山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已经快90岁的老人,名叫愚公。愚公的家门口正好面对着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因此愚公每次出门都要绕很远的路,这给愚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共同商议如何解决交通不便的难题。
愚公提议说:“我们可以同心协力,一起来搬掉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这样我们就可以开辟出一条通往豫州南部的大路,直达汉水的南岸。
你们觉得这样可以吗?”愚公说完,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这时候,愚公的夫人却显得有些担心,她说:“你这把老骨头,你能移多少呢?按你这状况,我怕你连魁父那样的小土丘都移不走,更何况太行山和王屋山呢!再说啦,我们每天把泥土石块挖出来之后,又应该把它们放在哪儿呢?”
听了愚公夫人的疑问,儿孙们争前恐后回答道:“别担心,我们可以把泥土石块都扔到渤海湾去,或者扔到隐土北边也可以的。”
愚公的夫人还想说什么,但一想,大家说的也有理,也就同意了。
一家老小下定了决心,愚公立刻带领子孙三人挑起担子,扛上锄头,开始他们的移山大业。他们砸掉石块,挖出泥土,然后用藤筐把这些泥土石块运到了渤海湾。愚公有一个寡妇邻居,寡妇有一个七八岁的儿子,看到忙碌的愚公一家也蹦蹦跳跳地跑来帮忙。愚公一家热闹极了,不管春夏秋冬,愚公全家老小都坚持干活,很少回家休息。
有一个人叫做智叟,住在河曲。他看到愚公全家每天辛辛苦苦移着大山,觉得十分可笑。一天,智叟遇到愚公,劝愚公说:“你怎么就这么傻呢?你看看你自己都这么大年纪了,你连山上的一棵树都无法撼动,还怎么可能把这两座大山给搬走呢?”
听了智叟的话,愚公叹了一口气道:“哎,你真是顽固不化呀,思想怎么这么落后呢?你看看那位寡妇和她的小儿子,你连他们都不如哩!我自己是活不了多久了,可是我死了之后还有儿子,我的儿子又会给我生孙子,孙子还会有儿子。就这样子子孙孙繁衍生息下去,我们家人是无穷无尽的。
然而,我们门前的这两座大山是不会再长高了。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直挖下去,我们需要担心挖不平这两座大山吗?”听了愚公的话,智叟无言以对,只好什么也不再说了。
有一天,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的事情,担心愚公真的会每天坚持挖山,便把此事禀告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了之后,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派两个大力士神去人间,将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给背走了。大力士把其中一座山放到了朔方的东部,把另外一座山放到了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从冀州以南直到汉水南岸,就再也没有高山的阻挡了。
——出自《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一家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挖山,感动了天帝,最终将大山移走的故事。目光短浅的智叟企图阻止愚公移山的行为,而愚公却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魄力坚持移山,最终获得了成功。智叟的“愚”与愚公的“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要被困难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