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联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诗歌先用了几种常见的意象提供这些信息:南风、大麦、桐叶营造出初夏的季节景象。第二联是说送人回乡。三、四两联是正面描写友人心胸坦荡、形象的高伟、满腹经纶和志操高远的品质。五、六两联才写到送别的情景,两人饮酒作别的时候,作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友人的高洁无伦的节操。七、八两联直接写送别,以黄河的浪和渡口的险来象征人生路途的艰难。第八联的意思是,作者对友人离别回家的一种感伤之情,“郑国游人”指友人陈章甫,“洛阳行子”指作者自己,这两句是互文,他们两人都是游子,归去的虽然是友人陈章甫,而作者又何尝没有此意!叹息的虽是作者,但怎知陈章甫难道没有叹息!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听说由于不得志而被迫辞官归隐家乡的老朋友很多,但他们归去之后,现在的处境和心情又是如何呢?言外之意是,有才能的人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只好纷纷的退隐山林。他们罢官了,真的能纵情山水,忘忧解愁吗?但愿如此,希望失意的友人陈章甫真的能找到精神的归宿。也暗示自己虽然现在还在寻找机会,但将来也必然要走上这条退隐之路。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1]。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2]。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3]。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释】[1]龟兹:今新疆库车县。[2]长飚:喻乐声的急骤。[3]渔阳掺:曲调名。
【鉴赏】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乐者高超的演奏技艺,同时也表明自己对他所奏之曲的理解。前两联说明此曲虽然出自北方少数民族,但是在汉地流播以来,“曲转奇”,是说演奏技艺相比之下更加复杂与繁难。第三联展示了听者“叹息”、“泪垂”的感觉。但是第四联笔调一转,“世人解听不解赏”,是说听者虽然觉得曲调动听悠扬、会为之感伤动情,可是他们从来都不能真正理解乐师演奏的妙处之处。于是乐师只好像风一样穿梭在尘世之间,寻觅知音人。第五至八联写诗人对乐师乐曲的准确把握,他才是乐师的知音,而且是惟一的知音!其曲先抑后扬,先奏狂荡悲壮之音,变调后又忽见春光明媚,繁花似锦!一首乐曲能奏出这么多的境界,才是乐师的高妙之处。末联是说由于自己与众不同的高超鉴赏水平,致使产生了对乐师乐曲的爱好和满足。
古意[1]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2]。杀人莫敢前,须茹猬毛磔[3]。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4]。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5]。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1]古意:犹“拟古”。[2]轻七尺:犹言轻生甘死。[3]磔:张开。[4]不能归:一作“不得归”。
[5]解:擅长。
【鉴赏】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不单歌颂了少年的英勇,更抒写了少年的乡愁。前三联描写了少年战士英勇果敢的品质。“长征”一词暗示着远离家乡。“少小”寓示战事频繁,兵力不足,所以连未成年的男子都要应征入伍。“幽燕”是指条件极为艰苦的边塞苦寒之地。第二联是一转折,写在苦寒环境之中,这些少年却有着令人敬畏的豪气和勇猛的精神品质。在战马边一掷千金,竟然能够胜出,对金钱和生命完全不看重。第三联是说他们在战场上勇猛无敌,少年杀起敌人来的英武之气,令敌人不敢靠前。就像刺猬一样全身长满了可怕的利刺,锋利无比。将战士不可见的勇敢比喻为可见的锋芒。第四联一是点明少年在边关骑马飞驰,征战关外,他的动力其实是对朝廷恩荫的报答;二是说明少年有思乡之情。最后两联描写的是第二层主题。第五联写在边塞之地,擅长歌舞的歌女的笛声成了少年思乡的契机。歌女唱歌本来是为了取乐,但结果却是使战士乡情大发,悲伤之情不能禁。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1]。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2]。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3]。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4]。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5]。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进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6]。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7]。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注释】[1]蔡女:蔡琰(文姬)。拍:乐曲的段落。[2]沉沉:一作“阴沉”。[3]商弦、角羽:古以宫、商、角、徵、羽为五音。摵摵:叶落声,喻琴声。[4]深山:一作“深松”。
[5]乌孙:古国名。逻娑:今西藏拉萨。[6]野鹿呦呦:用典。《诗经·小雅·鹿鸣》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句。[7]东掖垣:房任给事中,属门下省。凤凰池:风池,因接近皇帝之故而得此名。
【鉴赏】全诗分两大部分,与诗题相合,第一部分是描写乐师董大演奏《胡笳十八拍》的高超技巧和美妙的效果。第二部分描写房给事高雅脱俗的情趣。前三联描写当年蔡琰弹奏《胡笳》曲的背景和效果。接下来的三联重点写董大弹奏技巧的高超,有如神助。七至十二联写董大之曲营造出的意境与情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最后两联则笔锋一转,从乐师转到房给事身上。房给事是朝廷命官,在宫衙内办公。那里是名利之场,是非之地,房给事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对名利都很淡漠,虽然身在天子身边的宫禁之侧,但他每天期望的却只是董乐师来为他弹上一曲!
送魏万之京[1]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2]。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3]。
【注释】[1]之:往,到……去。[2]关城:函谷关。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砧:捣衣石。[3]蹉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为了送寻求发展而去京城的友人之作。
首联是倒装句,昨天晚上的寒霜从北边已经渡过了边地的那条河,天气一下子就变得寒冷了。我的心情也跟着变得有了些许寒意。这简直就像是天意,今天早上我刚好就要送你离开,与你分别也是让我感到很失落的原因。就像这刚刚听到的离歌。第二联写分别之情,因为别愁太浓,所以随着天气变冷而南迁的大雁的哀鸣声听起来也变的十分伤感沉重!我们这些千山万水之间的过客,就如同那南飞的大雁一样,流离失所。第三联的第一句写送别之地的秋景让人倍添伤感。第二句写长安城里也有许多悲怨之声:每到夜晚来临,那些孤独寂寞的女子就要去捣衣了,那种声音听起来也让人很感到凄凉悲切。尾联是对魏万的劝慰和期望。长安城是一个繁华之地,你去了以后,可要努力奋斗呀,不要让大好时光白白流逝!不要让享乐之事迷住了你的心智。否则,你听吧:御苑中都传出失意的砧声呢!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1]。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2]。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3]。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4]。
【注释】[1]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2]万树:一作“万木”。[3]《渌水》《楚妃》:琴曲名。[4]清淮:地近淮水。
【鉴赏】这是一首言志诗。借诗言志,向主人表达自己的忠诚。首句“广陵客”是用典,意在点出古琴曲《广陵散》,用在这首诗中,是指音乐高手。二、三两联构成强烈的对比,第二联写室外夜晚的景致,秋风萧瑟,寒月凄清。第三联写室内华灯高照,其乐融融。室外的秋气与室内的暖融气息形成鲜明的对比,寓示了作者曾经的四处碰壁的处境和主人对他的知遇之恩。第四联写琴歌的音乐效果,它的魅力能使物与人都受到强烈的感染,甚至能让月亮受到了熏陶。尾联是说,当作者听完了这样美妙的乐曲之后,有一种寻到知音的顿悟:这次我奉命出使千里之外,责任重大,请主人放心。你对我如此的信任,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一定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荆南山(今江苏宜兴)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授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复授校书,终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家隐居,与王维、李颀、韦应物等人有诗唱和。王维称其“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他的诗多写隐逸之思,以其清秀风貌著称当时。《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1]。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2]。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3]。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4]。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5]。
【注释】[1]幽意:寻幽探奇的兴致。偶:遇合,遇。
[2]花路:这里指春花掩映的航道。[3]际夜:正值入夜时。南斗:星座名。[4]潭烟:江潭上的雾气。林月:初升傍林之月。[5]生事:谋生之事,指什宦。持竿叟:钓鱼的老头。
【鉴赏】诗的开首两句,写出了作者春夜泛舟的原因。他之所以泛舟是由于他的“幽意”,即他身处幽静闲适之地的雅兴逸致。“无断绝”是说他的“幽意”一直持续到现在。“此去随所偶”正是“泛”字的具体表现。“晚风吹行舟”,写的轻松、欢快。“花路入溪口”,作者怀着愉快的心情驾着小舟,穿行在春花掩映的流水之上,不知不觉地到了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是写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际夜”是说已经到了晚上;“转西壑”是说到了另一个景点之后抬头仰望天空。“潭烟”是指水潭上的雾气;“溶溶”是夜色下雾气弥漫的样子。“林月低向后”,是说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的树木仿佛都随着月光缓缓地后退。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他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约开元二十五年(737)秋,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1]龙城[2]飞将[3]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但使:只要。[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人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今内蒙古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鉴赏】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在诗中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诗的首句歌咏边塞的景色,时光流逝,景色依然。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至今仍在。也依旧是战事频繁。二句写征人未还,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此时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归;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出征的场面。三、四句借用对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写出一般老百姓对于良将的渴求,表达出了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气呵成。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1]。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2]。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3]。
【注释】[1]空桑林:一作“桑树间”。萧关:宁夏古关塞名。[2]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共:一作“向”。[3]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生死的人。矜:自命小凡。紫骝:泛指骏巴。
【鉴赏】这是一首反战题材的乐府诗歌。“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秋风萧肃,无限肃杀的悲凉景色。这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渲染。“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征夫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是对自恃勇武、耀武扬威、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强烈厌恶和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