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函谷关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这里潜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悠悠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作为军事要塞,历史上多次影响深远的战役都曾经围绕函谷关展开。在这里,永远回荡着我国历史上的金戈铁马与鼓乐嘶鸣之声。
(一)三个函谷关的由来
在历史上,函谷关曾经有三个,分别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三个函谷关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刻的历史背景,都影响非常深远,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1.秦函谷关
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
秦函谷关建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西周康王时期。它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筑设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同时,秦函谷关还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之说,还有“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说法,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距今约2700年前,当时正处于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时代,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在当时,各诸侯国为了据地自保,都纷纷在自己的边防要地设立关塞。函谷关在这一大背景下,作用更加显现出来。
秦函谷关既是秦国固守关中的根基,也是向东扩张的出发地,还是都城咸阳的东大门。因此,当时秦国派重兵把守,可见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凭借此关,后来秦国打败了诸侯各国统一了中国,因此,这个函谷关后来又被称为秦函谷关。
2.汉函谷关
在汉武帝时,楼船大将军杨仆,为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因平息百越叛乱,被汉武帝分封为“关外侯”。
在当时,西汉政权在如今的西安,函谷关以西被视为京畿之地,其它地方自然被视作偏远的、不发达的地区。因此,在当时的观念里,人们都不愿做关外人。
于是,杨仆上奏汉武帝,请求以自己的家产作为费用,将位于灵宝的秦函谷关搬迁到如今的新安县城的东边,这样,他的封地就全部在“关内”了。
很快,汉武帝接受了杨仆的要求。于是便由杨仆主持,在汉武帝元鼎三年,把函谷关迁建到新安,史称“汉函谷关”,简称“汉关”,而灵宝的函谷关也就叫作“秦关”了。
汉函谷关距洛阳市20公里,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抵黄河,座西向东,前临涧水,建筑非常壮观。
东汉末年,京师洛阳设八关都尉官,函谷关居首。此后各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多有题咏。
两千余年来,汉关历尽风云战乱,屡遭破坏,毁坏严重,现在仅存基层砖石结构平垛,有待重修。
3.魏函谷关
在秦函谷关北约几公里的黄河岸边,曾经还有一个函谷关,这就是魏函谷关。
据史书上记载,汉献帝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张鲁、马超,经过弘农,看见函谷关古道崎岖难行,粮草转运困难,便命大将许褚在黄河岸边另辟新道,即当年的“曹操运粮道”。
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处新建关城,号大崤关,又名金陡关,后来人称魏函谷关。在此处,后来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魏函谷关城楼毁于战火,遗址已被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二)函谷关辉煌的原因
在悠悠5000年的我国古代史上,雄关要塞,可谓不计其数,而函谷关能在这些要塞中傲然屹立两千多年,自然有它的独特原因。
1.函谷关十分险要
函谷关历来被认为是天下险关,这与它独特的地形有关。
在汉语中,“函”本意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引申用来形容幽深、封闭。单从这个函字上人们就可以想象出函谷关的险要。而关于函谷关的险要,史料上这样描述:
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在深陷如函长达50公里的地段上,“马不并辔,车不方轨”,道在深谷,两壁陡峭,树木遮天蔽日。
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
因此,这个狭长而陡峭的环境,造就了函谷关的险要,函谷关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也由此而来。
2.函谷关位置重要
函谷关不仅险要,而且十分重要,它是当时秦国固守关中的根基,是都城咸阳的东大门,也是关中大平原的东面出口。这也是后汉,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把守函谷关,保卫京师,意义十分重大。也正因为这样,一幕幕历史故事在函谷关前不断上演。
很明显,有了非常重要的战略地形位置,又占据了天下奇险,这两大因素铸就了函谷关无比辉煌的历史。
(三)雄关的历史
函谷关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十多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我国历史的进程。
1.函谷关的最早战争
函谷关最早的战事大概是在商朝,距今有三千多年。当时,武王伐纣时经过函谷关,那时叫桃林塞,守塞的官员为武王替天行道之举所感动,将这一天险拱手相让。于是,武王率军出塞与诸侯在孟津召开大会。
两年之后,天下归周,武王又在这里解散军队,遣散战马,刀枪入库,向天下表示太平,不再动兵。也许周武王的想法太天真了,化剑为犁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函谷关又一次刀光剑影、烽火连天。
2.雄关的辉煌历史
作为天下险关,函谷关辉煌的历史主要表现在它的易守难攻上。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合纵攻秦。秦军依据函谷关天险,开关迎敌,使五国军队,大败而归。因此,史书上曾经描述道:“至函谷,皆败走。”
唐“安史之乱”时,唐军主帅哥舒翰被迫放弃守城计划,与叛军会战于函谷关的西原地区,后惨遭失败。
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修建的。它承袭了秦汉的建筑风格,上部城楼都是木质结构。东门城楼因其两主楼顶端各饰有一只丹凤,故俗称“丹凤楼”,也有人叫“双凤楼”。
如今,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了,函谷关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要塞,其意义已经不大了。然而,它作为一个历史的文化符号,作为一种象征,却蜚声中外,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