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67000000004

第4章 先秦儒学(1)

儒学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虽然有人把儒学的渊源追溯至尧舜禹时期,但儒学的真正诞生还是应该从春秋战国说起。

这一时期涌现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学大家,也出现了许多儒学思想、著作,这一时期的儒学被称之为先秦儒学。

一、总论

先秦时期是儒学的开创时期,在这一时期,儒学领域出现过八大派别,儒墨显学等。

在孔门72个贤人弟子中,还分为四科十哲等。这些知识都是先秦儒学里非常重要的常识。

儒学起源

“儒”的起源甚早,后人认为古代之儒,其职为祭祖事神、经理葬事、为人相礼等。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以有体系的思想为坚定理论基础的儒家学派,乃是到春秋末叶才由孔子创立而成,是孔子“把从前由贵族所占有的知识普及到民间”,促成了“儒的职业化或行帮化”。

由此可见,在考察儒的历史起源时,虽可将视野一直投放到殷商时代,但若论儒家学派或作为其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学,则只应从孔子开始,因为正是孔子才真正把儒术变为儒学并据之创立起儒家学派。

从创生出儒学,并进而为儒家学派奠定下坚实理论基础角度来论究,孔子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其提出的礼论和仁论。

前者是对古代诗书礼乐传统的继承,却又并不拘守传统礼制的形式而有所休整,更充实以仁的精神,遂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普泛意义的政治论理学;后者则是依据着礼乐传统而作的理论创造,是一种反映了社会变革时代精神、弘扬着人性的新兴哲学。

在孔子那里,礼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乃是仁。礼只是一种相应于现实需要而酌予损益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只有透过内蕴着的仁的精神,才能获得价值意义,才不致于流为形式的具文。

如果说仁与礼相为表里的结构观念是孔子所创生的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并且这个核心性的结构观念又奠定了整个我国儒家学派的思想理论基础,那末,在这个结构中,仁为体而礼为用、仁为本而礼为末,仁体礼用或仁本礼末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特征。

儒学发展

孔子之后,另一位儒学大师是孟子。孟子除了进一步发展孔子以仁修身的思想外,又以推行仁政学说而著称于世,而其所论的仁政内容,同样也是十分具体的。而所称的“正经界,”就是“分田制禄”,“制民恒产”等。

孟子对为什么要行仁政和为什么可能行仁政,也进行了理论上的说明。但他的那些理论说明,大都是感性直观的。

如他认为,因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先王同样也有“不忍人之心”,此心发之于政,即是仁政等,来论证行仁政的根据。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他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那么美好的,顺着人性的自然发展,必然造成社会的争乱。

因此,必须用礼义法度等去化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所称的“化性起伪”,然后才能使之合乎群体社会的公共原则和要求。所以,荀子在强调自我修养、道德自觉的重要的同时,更为强调“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

同样,荀子设计的治国原则:“明分使群”、“群居和一之道,”包括理想的王制与具体的富国、强国之策,乃至他的“礼论”、“乐论”、“君道”等,可以说都是非常富于现实主义的。

它都是在肯定当时已经形成的社会等级和职业分工的基础上,来规定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名分和位置,并要求其各尽其职,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致。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荀子提出的治国原则中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成分。因为,如果它的学说中一点理想主义成分都没有,那么,他的学说就不会有什么感染力,而他也就不能称为一名思想家。

儒家八派

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誉。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

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至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子张之儒

子张之儒,战国时期以孔子弟子张为代表的儒家八派之一。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孔子死后,便成为儒家八派之一。

子张之儒在道德伦理方面,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理想人格。

子思之儒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关于子思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现在已难知其详。

按大多数宋儒的观点,子思之儒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家道德范畴“诚”这一精神实体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

宋儒之说,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表示怀疑。

颜氏之儒

后人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弟子中姓颜的共有8人,他们是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

《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颜回为代表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重在下功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

此外,在《庄子》一书中,也提到过颜回之学的“坐忘”、“心斋”等修养理论。

孟氏之儒

后人一般认为,“孟氏之儒”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

漆雕氏之儒

据后人统计,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3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是以漆雕开为代表的。

漆雕开是孔子弟子,孔子曾让他去做官,他说对做官没有信心,孔子听后表示很赞赏。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孔门弟子中任侠的一派。

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宓子贱、公孙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孙尼子》,说明他们当时都有著作。

此外,《孟子·公孙丑上》称善于“养勇”的北宫黝,也当属于“漆雕氏之儒”。

孙氏之儒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

在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仲良氏之儒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就是《孟子·滕文公亡》所说的陈良一派。

陈良的弟子有陈相、陈辛等,后来欣赏农家许行的学说,曾遭到孟子的严厉批评。

《礼记·檀弓上》所记载的仲梁子一派仲梁子,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说是鲁人。

《毛诗传》中引有仲梁子语,而《毛诗》源自子夏,所以这一派可能兼有曾参、子夏二家之学。

乐正氏之儒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也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乐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乐正克,因此当属“孟氏之儒”一系。

据主要从事《韩非子》、《吕氏春秋》研究的著名学者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因此当传曾子之学。

儒墨显学

儒墨显学,指先秦时期以孔子和墨子为代表的儒墨两家著名而有极大的影响的学派。这两个学派在如何对待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

墨家主张“兼以易别”,即以平等的无差别的兼爱去取代墨家所倡导的区分亲疏厚薄的亲亲之爱。孟子认为如果按照墨家的主张去做,势必从根本上否定父子关系。

墨家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糜费财务、厚葬久丧、繁饰礼乐的习俗。荀子认为墨子只看到功利的一面而不懂得文化的作用,只片面强调社会的均等齐一而抹杀了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

儒墨两家是先秦最早形成的两个学派,他们的争论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影响极为深远。汉武帝以后,儒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墨家作为一个学派逐渐消失无闻。

孔门“四科十哲”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10位学生,分别是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孔门十哲又被细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别。在德行科的是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在政事科的是子有、子路;在言语科的是子我、子贡;在文学科的是子游、子夏。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我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其中,“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二、儒学名家

先秦时期是儒学思想的创立期,这一时期的儒学名家首先是圣人孔子和他的一些著名学生,如曾子、颜回等。其次还有后来的孟子、荀子等继承者。

有了这些儒学名家的存在,儒学思想在这一个时期逐渐成为了一个理论体系。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20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自20多岁起,他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鲁定公九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

孔子治理中每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但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与三桓的矛盾随之暴露。此后对局势日益失望的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

周游列国中,孔子先后到过卫国、宋、郑、陈等国。直至68岁时,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才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十六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故。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颜子

颜子(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名回,字子渊,也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春秋末鲁国人。他为人谦逊好学。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他以德行著称,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6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他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曾子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曾子,孔伋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我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同类推荐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

    本书是大师依据佛陀的言说及其弘法多年的教化经验。主要包括生活观、伦理观、修持观、处世观、仪礼观、教育观等内容。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2)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热门推荐
  • 穿越重生废柴嫡女逆袭之战

    穿越重生废柴嫡女逆袭之战

    21世纪我是个杀手,现在的我....算了就算原主不咋滴,我也会让她变强手撕白莲花,踹飞渣男。可...为啥还附带一个腹黑王爷
  • 谁主沉浮之梦回1840

    谁主沉浮之梦回1840

    大清日薄西山,不仅失去了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名头甚至连自身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欺凌。日不落帝国如日中天,美利坚逐渐崛起,俄国吞噬着周边的国土,德意志走向统一,法兰西徘徊着寻找定位,非洲大陆依旧黑暗,印度渐入灭亡...一次意外的事故让情场失意,商场也未得意的林云回到了百余年前的宁波成为了一个商人家庭的独生子,被命运操纵之后是随波逐流还是我主沉浮?是笑看风云还是我主风云,是看遍帝国沉沦还是我扛起帝国的脊梁,是成就商场传奇还是步入前世想入不得其门的仕途?
  • 帝之继承人

    帝之继承人

    这个世界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世界是由现世与暗世界两部分组成,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现世的四大豪族与暗世界的帝所构成的权利争端越演越烈······越来越多的势力在这场争端中强势崛起,然而其中最引人入目的却是一群奇异的少年少女······
  • 花渊

    花渊

    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女,却因为一阵大风吹到了古代,得了那倾城的面貌却也跳进了数不清的计谋,到底谁是真谁是假,谁才是誓死相守的他……
  • 站在我背后

    站在我背后

    很多我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遗忘了;那些年伴随我身边的朋友,年少轻狂,如今或是离我而去或是已成仇敌,依旧伴我前行的兄弟寥寥无几;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成长让我快乐让我痛苦,就像枪与玫瑰,在火药味与花香的岁月里,越轨吧,兄弟!
  • 重生五世

    重生五世

    杜微的命格奇特。从罪府丫鬟到皇宫宫女,她活了五世,而前三世要么自杀,要么被陷害,要么被当替死鬼,死得花样百出。她心灰意懒地又活了第五世,只想着混吃等死,等哪天不行了一刀捅死自己算完。只没想到这一世,却有人给了她一辈子的安稳岁月。
  • 蓝瞳,眸色

    蓝瞳,眸色

    林夕明明只是一个乖乖的富家女,好吧,其实不是很乖,5岁把他家的美国进口沙袋打烂了,8岁把她13岁的表哥慕枫打哭了,从此以后慕枫看到她都绕道走,11岁跟着妈妈回到林家之后,把当时让她爸跟她妈分开的小三整疯了,15岁跟她爸叫板是关于公司的股份该不该分以前抛弃她的那个妹妹,17岁认识了王家大少王俊凯更是被宠的没边了,18岁因为王俊凯去了美国一意孤行一定要去美国复旦大学读书亲手把她爸递给她的剑桥大学录通给撕了,这样一个强势女子,看到王俊凯,竟然,竟然腿软了,还竟然,竟然流鼻血了,林夕,你能再不要节操一点吗?“为了螃蟹,有什么不可以的?”“我家夕对我没节操,关你什么事,有意见?”颖儿:“没有,你们继续”
  • 御神游之人间主

    御神游之人间主

    袁畅,一个乡村小子,血管里却流动着神君的血脉。他将遵循血脉的召唤,重铸神君的辉煌。奇遇、美女、哥们、朋友、仇敌甚至邪恶,一个都不能少!他从人间一个无名的小子,一步一步,走上人间的顶峰,成为这一个空间,最强大的存在,成为人间的主人。新书需要浇灌:求点击、收藏及其他一切,包括板砖,嘿嘿
  • 这难道是所谓的大国斗争吗

    这难道是所谓的大国斗争吗

    二十世纪的蓝星纷争不断,各国为了他国的情报更是处心积虑。许多国家甚至从高中阶段就开始训练自己国家的特工。而处在两大势力间的华国自然也是不例外。而第十一中学,就是因此而建立的。而作为第十一中学的以为普通的新生(误)秦天羽,一不小心,就被卷入了奇怪的事件中。刺杀,绑架,欺骗。当这一切切的事件紧随而来的时候,秦天羽是否要跳入国家斗争的这个大坑?还是继续选择做一个学生在学习把妹聊天?秦天羽说:“我给国家做贡献,国家能让我重婚不犯法吗?”国家:“滚!”所以说,我的书没人看是简介的锅咯。
  • 三生红尘胭脂碎

    三生红尘胭脂碎

    她曾经是木蜀国高贵无比的小公主,一朝国破人亡,疼爱她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惨死,她也成了。人人过街喊打的老鼠。他是上界孤傲清冷的孤月神君,连天君都要让他三分。却只为她倾心。“你走开,我要复仇,你对我来说是个拖油瓶!”某个气的脸红的女人说到。“小白白,我怎么会是拖油瓶,我可是法力无边的神君!”某个不要脸的男人回答到。三世之前,我不小心弄丢了你,这一世,你就别想逃出我的手掌心!一个爱虐的无良作家的超级无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