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24岁。王弼人生短暂,但学术成就卓著。
他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释疑》等数种。但其成就,不在于著述数量,而在其质量,在于其创见。
他注《周易》一改汉人支离烦琐的传统方法,不用象数,而用《老子》,以老子思想解《易》,并阐发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正始玄风”。
王肃
王肃(195年~256年),字子雍,山东郯城人。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主要官衔为中领军,加散骑常侍。
由于他的卓著功勋和特殊地位,死后被追赠为卫将军,谥称景侯。他曾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意加以综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借鉴《礼记》、《左传》、《国语》等名著,编撰《孔子家语》等书以宣扬道德价值,并以身为司马昭岳父之尊,将其精神理念纳入官学,其所注经学在魏晋时期被称作“王学”。
谯周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四川西充人。三国时期蜀汉学者、官员,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史学名著《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即出自他的门下。
蜀汉灭亡后降晋,在晋官至散骑常侍。撰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百余篇。
虞翻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浙江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儒学学者、官员。
他本是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他于经学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
杜预
杜预(222年~284年),字元凯,终属西晋,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预博学多才,通晓政治、军事、经济、历法、律令、工程等,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
他筹划、参预了平吴之战,统一后居安思危,致力于巩固安定局势。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
范宁
范宁(339年~401年),字武子,河南淅川人。历任馀杭令、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豫章太守,大设庠序,兴学重教,学生至千余人。
范宁推崇儒学,反对何晏、王弼等的玄学。
所撰《春秋榖梁传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榖梁传》注解,阮元收入《十三经注疏》。
范弘之
范弘之,字长文,南阳顺阳人,范汪之孙。范弘之雅正好学,以儒术该明为太学博士。当时卫将军谢石去世,众人讨论其谥号。
范弘之所立谥号甚亮直,因此官终不调。在思想上,范弘之主张除恶务尽。所著有《谷梁集解》,同时期人徐邈又为之作注,很受学者推崇。
郑鲜之
郑鲜之(364年~427年),字道子,河南开封人,儒学学者。郑鲜之下帷读书,杜绝交游。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后迁为御史中丞。
他性刚愎,不阿强贵,为人通率,与刘裕关系甚好。刘裕即帝位,郑鲜之升为太常都官尚书。
郑鲜之著有文集20卷。
何承天
何承天(370年~447年),南朝宋大臣、儒学学者,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山东郯城人。
何承天5岁丧父,赖母徐氏抚孤成人。他自幼聪明好学,诸子百家,莫不博览,幼年从学于当时的学者徐广。历官街阳内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
元嘉时为著作佐郎,撰修《宋书》未成就去世了。何承天通览儒史百家,经史子集,知识渊博。同时又精天文律历和计算,对天文律历造诣颇深。
伏曼容
伏曼容(421年~502年),字公仪,南朝宋、齐大臣,著名儒士,河南安丘人。他很小时就成为了孤儿,与兄客居南海,初以聚徒讲学为业。
从政后他官至辅国长史、南海太守。在齐为时,官至武昌太守、中散大失、临海太守等。伏曼容一生治学,尤善《老子》、《周易》。南朝齐时,参与撰《丧服仪》。
齐明帝不重儒术,他便自设高座讲经,生徒常至数百人。还撰有《周易集解》、《毛诗集解》、《表服集解》、《老子义》、《庄子义》、《论语义》等。
司马筠
司马筠,字贞素,河南人。晋骠骑将军谯烈王司马承七世孙。
司马筠自幼好学,拜师沛国刘瓛,在学习上专心刻苦,深为刘瓛所器重。长大后,他博通经术,更善长《三礼》。
齐明帝建武中期,他官至王府行参军。后来他官至尚书祠部郎、王府谘议、权知左丞事、尚书左丞,在始兴内史的任上去世。
为官期间,按照礼学他所改定的丧服制度,对后世颇有影响。
皇侃
皇侃(488年~545年),也称皇儡,江苏苏州人。南朝梁儒家学者,经学家。
皇侃少好学,精通儒家经学,尤明“《三礼》学”和《孝经》、《论语》。撰有《论语义疏》10卷,以老、庄玄学解经。其说与汉儒说经相去甚远,表现出南朝的玄学之风。
此外,皇侃另撰有《礼记义疏》、《礼记讲疏》、《孝经义疏》等。
张讥
张讥,字直言,清河武城人也。讥从小就聪俊,有思想,14岁时,就通《孝经》、《论语》。
张讥笃好玄言,受学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为先辈所敬服。张讥性恬静,不求荣利,常慕闲逸,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经常教授《周易》、《老子》、《庄子》。
当时的陆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门法才、法云寺沙门慧休、至真观道士姚绥,都曾听过他的讲授。
张讥所撰《周易义》30卷、《尚书义》15卷、《毛诗义》20卷、《孝经义》8卷、《论语义》20卷、《老子义》11卷、《庄子内篇义》12卷、《外篇义》20卷、《杂篇义》10卷、《玄部通义》12卷、《游玄桂林》24卷。
三、儒学著作
和两汉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著作数量更加多了起来,范围也更加广泛,玄学、佛学思想也经常出现在一些儒家著作中。
这一时期的儒学著作有王弼的《周易注》等。
《周易注》
《周易注》有多个版本,这里指的是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著,为历史上重要的《周易注》之一。
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其中《周易》选用王弼注,认为“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从此,王弼《周易注》作为官方定本而流传于世。
归纳起来,王弼对《易》学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对象数学的穿凿附会给予彻底批判。
第二,王弼对孔子《易》学有所发展。丰富、完善了义理派《易》学的理论体系。
但是,王弼之说也有消极的一面,以老庄学说中的无为思想解《易》,是抛开《易》学原有的唯物主义思想,而定以唯心主义基调。
但总的说来,王弼重兴义理派《易》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功不可没。
《尚书王氏注》
《尚书王氏注》原著有11卷,今存两卷。三国魏王肃撰写。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尚书》出现今文和古文两大学派。
王肃虽为古文学派,但对郑玄兼采今文,传注《尚书》的作法极为不满,故著书立说,与郑玄驳难。本书是“王学”一派的代表作之一,它纠正了郑注中许多谬误,是《尚书》学中影响比较深远的一家,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魏晋时杜预著,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春秋左氏传》的注释。
全书共30卷,在编排上沿袭马融、郑玄“分传附经”的先例,使原来分别成书的《春秋》和《左传》合为一书。
此书广泛引述刘歆、贾逵、许淑、容等人的说法,加以总结发挥,在文字训诂、文义诠释及制度、地理说明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学术权威。
唐代修《五经正义》、清代修《十三经注疏》,均以杜预的《集解》为基础。此书流行的版本很多,大致可分为单行本和与孔颖达合刊本两大类。
《中论》
《中论》,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所著。
《中论》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所以,历代史书除《宋史》将其列入杂家类而外,其余者均将其列入儒家类。
传本《中论》一书分上下二卷,共计20篇,从《治学》至《爵禄》10篇为上卷,《考伪》至《民数》10篇为下卷。又有《群书治要》辑有《中论》逸文《复三年丧》、《制役》两篇,今本《中论》多附录之,可见今本《中论》已非完本。
《典论》
《典论》是三国时代曹丕的一部学术著作,写于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3篇。
《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该书值得注意的是它对文学的价值的重视。儒家古有“三不朽”之说,其一为“立言”,但这主要指政治与伦理方面的论著,与文学并无多少关系。
但曹丕在书中,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儒家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当然是有意义的。
《圣证论》
三国时期魏过王肃撰。作者援引伪《孔子家语》一书,托称“取证于圣人之言”,借孔子之名驳斥东汉郑玄,企图夺取郑学的地位。
该书可以考见郑玄和王肃两人在经学思想上的同异。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一卷,皮锡瑞撰有《圣证论补评》两卷。
《孔子家语》
对《孔子家语》的作者,历来颇多争议。但后世很多人认为,《孔子家语》乃三国时期王肃所著。
王肃在《孔子家语》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乐论》
《乐论》,三国时期阮籍著。《乐论》围绕着“乐”的本质与功能,探讨了礼乐刑政的关系,并试图从天人关系的角度为其政治主张设立一个哲学方面的根据。
但是,究竟什么是“天”?它的规律或秩序究竟如何?何以说它与“人”或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并可以成为社会存在的根据?对于这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阮籍并没有作出明确地、令人满意地解答。
在《乐论》中,“天”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天人关系”也是一种抽象的关系。不难看出,《乐论》的哲学思维的意味并不突出,确切地说,它更像一部社会政治学方面的著作而不是严格意义的哲学著作。
一个思想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如果仅局限于其自身而不能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即不能从哲学的高层次作出必要的逻辑证明,它就必然没有令人信服的感召力,失去调节社会关系的强大功能。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颜之推并无赫赫之功,也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见其家训的影响深远。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为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它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的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全书以儒家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至《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下部,从《神思》至《物色》的20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