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中离不开悟性的明点暗拨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无论基层还是机关,工作的难度和强度都比以前更大,工作的标准和要求都比以前更高。按部就班、一步一动的路子已经不行了,死守教条、墨守成规的做法已经不灵了。开展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而要具备这“四性”,都离不开悟性。因此,工作中离不开悟性的明点暗拨。
1.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有思想、有头脑,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工作的人是最有价值、最有发展前途的人。带着思想工作,带着智慧工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如果一个人缺乏头脑、缺乏思想、缺乏创意,就创造不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不了高水平的服务,满足不了高效率的需求,而且也不会给自己带来职场上的任何前景,甚至迟早会被淘汰出局。因为工作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但这远远不够,更要用心工作,创造性地完成工作,才是新时代工作中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工作才能有路子,事业才能有开拓。
创造性是领悟和感悟了事物间的某些联系规律而得来的创意。一个好的创意,就会使工作顺畅,事业发达。
波尔格德是石油企业家的儿子。1914年9月他刚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回到美国,便决心从事石油开采业。
1915年10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有一个石油矿井招标,参加投标的企业家很多。有不少投标者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竞争异常激烈。
波尔格德此时才成立的公司资金不足,不是那些大企业家的对手。怎么办呢?经过冥思苦想,波尔格德找到了一个点子高招——空城妙计。
投标那天,波尔格德租了一身十分华贵的衣服,约了一位他所熟悉的著名银行家,同他一道前往投标会场。
到了会场,波尔格德显得气度不凡,胸有成竹,加上身旁有著名的银行家陪伴,致使在场的企业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那些跃跃欲试,准备在投标中一决胜负的投标者,心里不免忐忑不安,想到波尔格德是石油富商的儿子,现在又有大银行家作“参谋”当“后盾”,感到自己绝非波尔格德的对手。
于是,投标会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企业家们竟三三两两地相继离开了,留下的也不敢竞价。
结果,波尔格德以五百美元的低价就轻而易举地中标了。他这套把戏居然成功了。四个月后,即1916年2月,波尔格德中标的那个油矿打出了优质石油。他马上以四万美元的价格将油矿售出,很快便获得了三万多美元的纯利。
波尔格德一处又一处地投资开采石油,不断成立新的石油公司。到了1917年6月,23岁的波尔格德已成为拥有40家石油公司的富翁。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需要有创造力,创造力就在你的头脑中,创造力无时无刻都会显现出来。
廖基程也是一个在细节中求创新的人。廖基程在工厂劳动时经常看到,由于大部分零件的精密度都非常高,为了防止零件生锈,工人们都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而且手套必须套得很紧,手指头也才能灵活自如,这样一来,戴上脱下相当麻烦不说,手套还很容易弄坏。
为此,他常想,难道只能戴这样的手套吗?能不能改进一下?
有一天,他在帮妹妹制作纸手工艺品时,手指上沾满了糨糊。糨糊快干的时候,变成了一层透明的薄膜,紧紧地裹在手指头上,他当时就想:“真像个指头套,要是厂里的橡皮手套也这样方便就好了!”
过了不久,有一天清早醒来,他躺在床上,眼睛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头脑里突然想到:可以设法制成糨糊一样的液体,手往这种液体里一放,一双又柔又软的手套便戴好了,不需要时,手往另一种液体里一浸,手套便消失了,这不比橡皮手套方便多了吗?
他将自己的这一大胆想法向公司做了汇报,公司领导非常重视,马上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把廖基程也从生产车间调到了这个组里。经过大家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这种“液体手套”。使用这种手套只需将手浸入一种化学药液中,手就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罩住,像真的戴上了一双手套,而且非常柔软舒适,还有弹性。不需要时,把手放进水里一泡,手套便“冰消雪释”了。
廖基程在工作中求创新的行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在工作的细节中求创新,就要求你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在工作中抠细节。也许某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使你灵光一现,你便会有所突破并进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2.任何工作都有要解决的疑难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工作都不是无序和盲目的,都是在按照上司或自己设定的目标和程序进行的,但这是不是说,我们每天在工作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只按规定、要求去做就可以了呢?不行,因为任何一项事业和一种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变数,它本身还有着要求不断提高其工作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我们勤于思考,悟懂其中的道理,查明原因,圆满合理地加以解决。
纽克伦原本是一个小经营者,但他一天也没有放弃做大事业的想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家大公司开了几辆装垃圾的汽车,把垃圾倒在一个垃圾山上,然后付出一笔钱给垃圾的“订货人”。与此同时,他又看到一些人付给垃圾的“收货人”一点微薄的“管理费”后,便整天埋头在垃圾山里“拣宝”,有的用汽车整车载走,有的肩背手提的高高兴兴离去。
纽克伦经过调查发现,垃圾已成为许多企业大伤脑筋的事情,他们都愿意花点钱把它清除出去。他还发现,这些垃圾并不全是废物,在垃圾中有不少宝贵的东西,只要设法把它们分离出来,妥善处理,就可以使之变为财富。于是纽克伦决定在很少有人涉足的垃圾行业中干一番事业。
他先在郊区购买了一块土地,作为垃圾堆放场,还雇用了几名工人,买了一些简单的清理和加工设备干了起来。开张的那天,纽克伦亲自坐镇堆放场,迎接每一车垃圾。但遗憾的是,纽克伦创办的垃圾公司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送垃圾来的只有几家小厂商,一天的垃圾只堆了一小堆。有了难题,必须解决。面对这一局面,纽克伦决定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这种一改过去坐等收垃圾的方式,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厂商送来的垃圾。
纽克伦上门服务的举措,就是一种勤于动脑,打破框框,提出新的思维的行为。
纽克伦指挥手下的人把垃圾中的塑料、玻璃片、破布、废铜料、化学废渣等分别拣出来,送交有关厂家处理。两个半月,经济效益就看出来了。他赚了4倍于投资的利润,这一数字比他原先的小本经营高出20倍。
纽克伦在不被人注意的“行当”上动起了脑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还是取得了成功。
其实,我们在许多问题上以及工作中多加注意,多加观察与思考,都会得出对我们有益的结论来。
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人们普遍信奉西医,中医备受冷落,中药根本就卖不出去,因而经营中药的药店境况很是凄凉。
从事中药经营的伊仓产业公司的社长石川为了改变这一境况,绞尽脑汁,苦苦寻找办法。
石川认为,过去的中药店总是给人们一种阴郁的感觉,而且服用中药味道不太好,难以下咽。于是,石川社长想了一个办法,他把中药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茶馆结合起来,以此消除中药店的阴郁气氛。石川按照茶馆的式样要求进行装饰,店内豪华气派,格调高雅,并且装设了空调、灯光、音响等设备。墙壁刷得雪白,地面、桌椅则全部刷成绿色,店内气氛清新宜人,散发着浓郁的现代都市生活气息。店里考究的壁柜里放着或透明或橙黄色的各色中药饮料,有中国著名的人参药酒、鹿茸药酒等,还有掺了中药的果汁等。无论是药酒还是果汁,中药味已大大减轻。
伊仓吃茶馆别具一格的经营方式,立即吸引了大量的年轻顾客,店里经常座无虚席,青年顾客们在美妙动听的流行音乐中,悠闲地品味着既能强健身体又合口味的中药饮料,伊仓吃茶馆成了一大热点,并带动了东京其他药店的繁荣。
伊仓吃茶馆开张两个月后,就因电视和报纸的宣传而誉满日本全国,各地寄来了数不清的信件要求伊仓吃茶馆提供中药的订单和配药方法,过去没有人愿意吃的中药,现在成为人们竞相购买的珍品,伊仓公司因此一炮打响。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石川社长总是抱着传统的范式去看待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还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吗?
所以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范式和理念,多想想,多提出想法一定会使你工作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工作少走弯路并业绩显赫。
3.带着头脑工作
带着头脑工作,就是善于领会和体悟。要做到善于领会和体悟,就必须勤于动脑,这是现代企业员工必备的素质,也是走向事业成功的前提。
工作是一种高强度的智力性活动,不是对以往的行为进行简单的重复,每一步都需要慎思。只有勤奋上进、不断自我加压、多思多想才能不断感悟出新的东西来。思考力是提升悟性的必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韩国的金光中曾生产了一种叫“抱娃”的黑皮肤玩具,请百货公司代售。他为了宣传这种玩具,还刊登了广告。可是这种玩具的销路一直不好,几乎无人问津。因此,百货公司拒绝继续代卖并让他拿回产品。无奈,金光中只得把“抱娃”取了回来,堆放在仓库里。
金光中的儿子是一位肯动脑筋的年轻人。他注意到,百货公司里有一种身穿游泳衣的女模特模型,女模特模型有一双雪白的手臂。他想:假如把这种黑色的“抱娃”放在女模特模型雪白的手腕上,那真是黑白分明。有了这种鲜明的对比,说不定顾客会喜欢“抱娃”呢。于是他决定试一试。
他费尽了口舌,终于说服了百货公司,同意让女模特模型手持“抱娃”。这一招果然奏效!凡是从女模特模型前走过的女孩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听:“这个‘抱娃’真好看,哪儿有卖?”原来无人问津的“抱娃”,一时间成了抢手的热门货。
后来,他的儿子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请了几位白皮肤的女孩,身着夏装,手中各拿一个“抱娃”,在繁华的街道上“招摇过市”,一下子吸引了大量过往行人的注意,连新闻记者也纷纷前来采访。第二天,报纸上竞相刊登出照片和报道。没想到,这次成功的推销竟然掀起了一股“抱娃”热!归根结底,“抱娃”的推销术之所以收到了奇效这就是得益于思考后的感悟。
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远远多于张瑞敏、柳传志、刘永好,但很少有人像他们一样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真正把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发挥在工作上。有太多的职业人士所缺乏的就是这种事业至上、勤于动脑的精神。
任何公司都不是白白养人的地方,没有哪个领导或老板会对懒惰和呆头呆脑的员工视而不见和无动于衷。因为勤于动脑不是领导或老板对员工的特别要求,而是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职场人士要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勤于动脑的人,就需要牢记自己的梦想。只有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理由,你才能坚定信心,锲而不舍。有太多的人只为工作而工作或只为薪水而工作,所以他们往往会把工作当成一项讨厌的责任,或者是惩罚,这种思想决定了他们只会偷懒和拖拉。而如果你把它当成实现梦想的阶梯,每上一个阶梯,就会离梦想更近一点,你还会那么痛苦吗?
工作不仅是要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还必须用你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你的耳朵去倾听建议,用你的大脑去思考、去学习,把10年真正当作10年来过,那么10年之后你所具备的才能还愁不被老板所赏识吗?其实根本用不了10年,3年、5年你可能就被提拔和重用了。
工作不是机械地工作,而是用心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及时“充电”,跟上知识的更新和变化,不断提高技能,积累经验。
在上班时间不能完成工作而加班加点,那不是勤于动脑,而是不具备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工作的能力,是低效率的表现。
勤于动脑并不是要你一刻不停地干,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那样只会导致低效率。所以工作累了的时候不妨花上几分钟的时间放松一下,给自己紧张的大脑“换换挡”。
勤于动脑是通向成功的隧道,而成功很可能会成为勤于动脑的绳索。
成功之后就不再努力的例子并不鲜见。有一项调查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之后的成就、论文篇数等远不及其获奖前的一半。很多人在凭借着勤于动脑和高效率的工作终于被上司提拔和重用之后,就觉得应该放松一下了——为自己前段时间那么辛苦的工作补偿一下,结果工作业绩就如“逆水行舟”,不用力就后退了。请记住萧伯纳的名言:“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这两种悲剧,都会导致勤于动脑的终止,也因此阻止了自己悟性的开启。在取得了一个小目标的成功之后,要重申自己的大目标,告诉自己还有更加美好的前途在等着自己,使自己重新振作,继续勤于动脑,永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