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自1865年担任彼得堡大学的化学工程学代理教授以后,便开始着手撰写一本新的无机化学教材。他充分、仔细地研究了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一段时间里,对各种元素的次序该怎么排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找了几张厚纸,在上面打上格子,分别写上化学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和主要性质,并将他们剪成小卡片。他把这些卡片一会儿这样排列,一会儿那样排列,希望通过排列它们的顺序,能够体现出元素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
如此紧张地工作了三天三夜,仍然毫无结果。由于过度疲劳,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在梦中,他竟见到了一张他日思夜想的元素表:每一横行都是按化学元素原子量的逐步增大而排列,同时又按它们的性质的相似性对应着排成几个纵列。
门捷列夫猛然醒来,立即记下了梦中出现的那张表。经过反复核算,他发现只有一处需要修改。门捷列夫兴奋地拿起铅笔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标题:根据元素的原子及其化学近似性试排的元素表。
就这样,化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素周期表诞生了,虽然它只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周期表的雏形。门捷列夫的这一伟大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而且还在于他在元素周期表中预言的元素,竟与后人的发现惊人的一致。
1857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发现了元素“镓”。它的比重为4.7,原子量为59。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断定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应为5.9,原子量应为68,而且估计镓是由钠还原而得。一个根本没有见过镓的人,竟然对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加以纠正,布瓦博德感到十分惊讶,实验的结果果然和门捷列夫的判断极为接近,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按门氏提供的方法,布瓦博德新提纯了镓,发现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由于镓中含有钠,大大减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而致。
门捷列夫之所以能够纠正布瓦博德的错误,是因为元素和周期表对元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揭示,而元素周期表的完成,是因为“悟性”的闪现,睡梦中那道难题的破解,给门捷列夫以不可小觑的启示。
在我国古代,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发明家——鲁班。他的发明创造很多,《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如曲尺、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工具的发明使当时的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迎来了崭新的世纪。尤其是锯子的发明颇有些传奇色彩。一天鲁班和工匠上山砍树,休息的时候,鲁班偶尔碰了一下草叶,手被割出了血,鲁班因此得到了启发,草叶的边缘是锯齿状的,软软的草叶可以划伤手,用铁或钢做成类似的工具,不是同样可以锯倒大树吗?鲁班果然成功了。二千四百多年来,鲁班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
无论是门捷列夫在睡梦想到了根据元素的原子量来排列元素周期表,还是鲁班因草叶割手而发明了锯子,都证明了这样一点:悟是解决疑难问题时神秘的启示。
(3)悟性具有突发性、联系性、跃动性、非逻辑性悟性是心灵的闪光,是心智的飞跃。人如果失去了悟性,就像天空失去了星星。
觉悟使我们摆脱了愚昧;醒悟使我们走出懵懂;颖悟使我们变得聪明;体悟使我们理解人生;感悟使我们学会深刻解悟,使我们接近真理;领悟使我们把握规律;顿悟使我们迸发灵感;彻悟使我们超脱豁达……
悟性具有突发性。悟性在由感性认识的积累逐渐上升为知性和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中,而呈现为一种突发的领悟,犹如一道闪光,它一下子打通了、照亮了精神主体的思想。还有就是突发性和非自觉性,它什么时候到来,怎样到来,至今尚不能凭人的意愿来确切把握,当这种突发性来临时,精神主体产生一种身不由己,欲罢不能之感。19世纪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创造《朱安党人》的过程中,竟有过一个星期不出屋,有时外面的人忽然听见屋里嬉笑怒骂,乱作一团,原来里面仅仅巴尔扎克一人。这就是悟性突发性的表现。
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一幕既让人看到了火烧赤壁之后,曹操80万大军落荒而逃的残像,又让人看到了曹操急中生智、死里逃生的悲壮,《三国演义》描述得至为精彩。曹操等人到了华容道,又遇到了关羽。命悬一线的曹操,先是一惊,而后又哭了起来,说起了自己对关羽的知遇之恩,关羽思量再三,最终还是放了曹丞相。如果曹操不是灵机一动,叙说关羽在曹营自己待如上宾,并且吃准了关羽讲义气的秉性,或许曹操在华容道就已经命归西天了。情急之下,曹操马上想到了对关羽的好处,想到关羽的为人,认定这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这也是悟性的突发性。
悟性具有联系性。一通百通、触类旁通就是悟性联系性的具体体现。这种联系性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的提炼,并呈现为一种清楚、深有体会的感悟。联系性能使人们的认识,从已知求未知,从少知到多知,举一反三,这样的领悟能力让天地万物都有了情趣灵性,成为佳词丽章。
历尽了岁月沧桑的人,由于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的增加,就会领略到宇宙的博大,体味到旷野的广阔,感受到大海的深沉,觉察到江河的灵动,洞悉到幽谷的空冥,体会到高山的雄奇,就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
有一则故事,恰恰体现了悟性具有联系性的这一特点:
有一天,化缘回来的小和尚,在禅房门口看到老法师正端坐在阳光下大汗淋漓、泪流满面。
小和尚非常惊讶和不解地走上前去,低声问道:“师傅,您怎么了?”
“没怎么,我正沐浴、洗涤呢。”老法师心平气和地说。
小和尚就更困惑了,转了几个圈之后,又凑过去问法师:
“师傅,没看到您沐浴、洗涤呀?”
“我是在沐浴、洗涤自己的心灵,你当然看不到了。”老法师静静地说。
小和尚就更好奇了,他想探个究竟,学点见识,就又打破砂锅地问道:“怎么为自己的心灵沐浴和洗涤呢?师傅能否开导开导弟子?”
老法师就说:“点燃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在自己的心底煮沸半腔开水,再加入仁义、孝悌,甚至反思、忏悔等几味名贵心药,便可以为心灵药浴了。”
哪个人若能经常性地为自己蒙尘的心灵沐浴和洗涤,这个人的心地就会亮丽如初、圣洁高尚。
悟性还具有跃动性。这种跃动性是思维从一个板块跳跃到另一个板块的掠影,或者是从一个事物层面跃升到另一个事物层面的轨迹。
悟性思维的任务与其他思维的任务是相同的——认识未知。
但在认识未知的知识或条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或者是在逻辑推理中断的情况下,逻辑推理无能为力,可是悟性思维却仍然能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跳跃,悟性中的这种“跳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跨越时间的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跳出个别事物的束缚,摆脱类别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相对的、相反的,甚至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加以联结、沟通或组合,使之演化成另一种新事物。
这种跃动性往往与发散思维紧密相连,它从一个目标或思维原点出发,沿着不同方面,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问题一旦得到解决,精神主体的思想认识就实现了质的飞跃,认识水平就会跃升一个新的台阶。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无不证明了悟性的跃动性的特点。热能转化成动能,这一转化形式凭借的就是蒸汽机;电能转化成光能,这一转化形式凭借的就是白炽灯。悟性所具有的跃动性这一特点对于我们解决疑难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推动作用。
悟性具有非逻辑性。悟性思维的过程不是逻辑推理的过程,而是对比、相似、联想等一系列复杂思维的过程。我国著名的戏剧大师曹禺曾经说过:“每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问题。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第二个呢……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潮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着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由此可见,悟性思维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也不受逻辑规律的制约。
3.悟性的作用和意义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皆离不开悟性。没有悟性,犹如盲人骑瞎马,寻不到去处;没有悟性,好似蠢汉推空磨,劳而无功。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实际上是悟性不断地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归纳综合、演变升华的过程。从毕癉的活字印刷术到今天激光照排机的应用,从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到今天的航天器,无一不是悟性的再综合、再创新的结果。悟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的作用和意义巨大。
(1)悟性让你的智慧之门豁然顿开
智慧是人生航程的指路明灯,是心海上空的彩虹;智慧是把知识转化为学问的催化剂。知识的运用需要智慧,只有智慧才能真正运用知识,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就是悟性;无论是在科技的发明创造过程中,还是在人文领域的创作创新过程中,都有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荣获戴维逊奖的数学家侯振挺,在介绍自己如何证明了世界上公认的数学难题“巴尔姆断言”时曾作如是说:“当时我深深地被‘巴尔姆断言’所吸引,一头扎进了对‘巴尔姆断言’的证明工作,一次又一次似乎到了解决它的边缘,可是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达到目的。我早起晚睡,夜以继日,利用了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吃饭、睡觉、走路,头脑中总是萦绕着‘巴尔姆断言’。”说到此,侯振挺深有感触地说:“难啊,确实是真难……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明明一个证明它的轮廓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但还有一些问题证明不了,就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我把当时的进展写成一份文件。当时我正在外地实习,就让一位同学顺路带回学校去请教老师,于是我送那位同学去火车站。就在火车将要开动时,在我那始终思考这个证明的头脑里,忽然闪过一星火花,刹那间似乎在那挡路的大山里发现了一条幽径,于是我留下了那份写给老师的文件,立刻在车站旁的石条上坐下,拿出笔推导起来。果然,那一星火花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曲折的幽径越来越宽。十几分钟以后,这最后一座大山终于被抛到我的后面去了,‘巴尔姆断言’完全得到了证明。啊!好容易!只十几分钟就完成了!”
经过不断地、长时间的思考,在一刹那间,让候振挺教授获得解决巴斯姆断言这一智慧的钥匙正是悟性,是悟性打开了进入“巴斯姆断言”之锁。
(2)悟性使你的思维方式一改故辙
几乎每一个人都希望富有创造力,因为创造力使人的头脑更智慧,使人的想像力更丰富,使人的生活更绚丽,创造力的增强是靠悟性来实现的。
现在有下面的几个问题,请你试着答一下:
①用两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
②用三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
③用四个阿拉伯数字“l”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
如果题1的答案是11,那么你对了;如果题2的答案是111,那么你也对了;如果题3的答案是1111,很遗憾,你错了。
那么,为什么别人不错,而你会错呢?
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他所著的《日知录》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洛阳的故事。
洛阳的钱思公非常富有但生性节俭。他有好几个儿子,尽管都已长大成人,但除了过年过节之外,很难得到一点零花钱。
钱思公藏有一个用珊瑚做成的笔架,雕工精细,极为珍贵,是他最心爱的东西。平时总是把它放在书桌上,每天都要欣赏一番。要是哪一天笔架不见了,他就会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然后就会悬赏一万枚钱寻找这个笔架。
钱思公的几个宝贝儿子很快就摸准了这一点。如果谁缺钱花了,谁就会偷偷把笔架藏起来,等钱思公悬赏一万枚钱寻找的时候,就拿出来,说是从外面的小偷那里追查回来的,于是一万枚钱的赏金便轻易的到手了。过上一段时间,如果又有哪个儿子没钱花了,就又会这样如法炮制一番。这样的事,在钱思公家里,一年至少要发生六七次。
在讲完这个故事以后,欧阳修慨然道:钱思公纯洁无瑕的品德令人赞叹,可惜他常被不孝的儿子们愚弄。
这个故事听起来显得有些夸张,人们不禁要问,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呢?
其实,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思维定式的案例。
钱思公心爱的珊瑚笔架一次又一次地失而复得,在他的头脑中已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框框:“我的这个笔架很值钱,外面的小偷总想把它偷走。只要我悬赏一万枚钱,我的儿子就一定能把它找回来。”钱思公头脑里的这个习惯性想法就是思维科学中所讲的思维定势。
这个思维定式一旦形成,便会形成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怪圈,使你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甚至不愿意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影响了你的聪明才智的发挥。
两个阿拉伯数字“l”所能排列成的最大数字是“11”,对了;三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数字是“111”,又答对了。当问题答到这里的时候,人们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以为四个阿拉伯数字“1”所能排列成的最大数字自然就是“1111”了,其实,“11”的11次方才是所能排列成的最大的数。
这个问题已经充分证明悟性改变了思维方式后会得到最佳答案。思维方式的改变使人们逃出了故有的思维定式,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眼前一亮,得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