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星期一
商业精神的核心
身为一名商人,不能仅仅把“利”当作行事的唯一目的,“仁”、“义”是商业精神的核心,在商业活动中,具体反应在“智”、“勇”、“仁”、“强”四个方向。
自古以来,商人重利轻别离,经商言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谈“仁”、“义”者常常被认为幼稚可笑。综观胡雪岩的商业管理智慧,我们就会发觉自己对商业精神理解的肤浅。
“智”者,知也,指的是商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和智慧。大凡能够把商业经营到一定水准的商人,无不睿智聪慧。这其实也告诉我们,商人如果想成功就需要不断地充电,那种靠着一腔热血的蛮干绝不是商业精神。
“勇”指的是经商中要有敢于决断的魄力。经商者往往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而商机稍纵即逝,优柔寡断者为“不勇”。胡雪岩在和洋人叫板生丝收购的贸易中,屡次遭遇险境,但是,他能够临危不惧,果敢决断,这就是“勇”的表现。
“仁”指的是经商者要公平竞争,不搞欺诈。这是经商成功的根本。从短期来看,可能意味着许多损失,但是,最终会因此被社会认可。胡雪岩的胡庆余堂药店的成功,其最大秘诀就在于“仁”。
“强”并不意味着蛮干硬拼,而是敢于冒险接受挑战。商机往往蕴藏在商人们大胆的探索之中,尝试探索的过程往往就是一次冒险行为。胡雪岩在当时经营典当行并不赚钱的情况下,进军典当行业,并且大获利润,这就是敢于开创、强势进取的商业精神。
借鉴“智”、“勇”、“仁”、“强”的商业精神,做到多学习商业知识、勇于决断、仁义公平、强势进取。
星期二
不招人妒是庸才
不招人妒是庸才。
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国人一向把为人低调谦虚作为一种君子之风。在行为处事上,能够做到左右逢源、不得罪人才被认为是中庸之道。其实不然,如果是一群平庸的人在一起,大家一团和气地相处,这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其中有一个杰出的人,还要保持和平庸者一样的姿态,那就是对人才的扼杀了。古人所谓的锥处囊中即为此意,杰出人才与平庸者在一起不融洽、出现矛盾是正常的。
胡雪岩经商的时代,商人无数,但是,能够像胡雪岩这样从一个学徒工打拼成为中国巨富的,似乎只有他一个。这就注定了他与那个时代的其他商人相比,具有超于一般人的优秀才能,这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胡雪岩经商的过程就是被他人羡慕、妒忌,甚至仇恨的过程。正是出于这样一个现实的背景,胡雪岩才会提出“不招人妒是庸才”的商业理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招人妒忌的就一定是人才了。胡雪岩杰出的商业智慧招到同行的妒忌,这是人性自私和商业竞争的必然结果,但是,胡雪岩与那种自大狂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不因为自己杰出的才能而不顾及他人的妒忌,而是尽可能地化解他人的妒忌,尽力避免树敌过多的不利局面。例如他一直倡导“有饭大家吃”的商业理念,对于那些妒忌他的同行,也是如此。这是胡雪岩对自己才能的准确定位,以及经商中始终保持冷静而理性头脑的体现。
今天,许多商人面对妒忌往往无法保持公正的态度,要么畏首畏尾,因为害怕他人妒忌而停滞不前;要么刚愎自用,自恃所谓的才能而目空一切。这对于商人的成功是十分有害的。
面对他人的妒忌,要树立“不招人妒是庸才”的自信心,既不能因为他人妒忌而畏首畏尾,也不能狂妄自负。
星期三
会做事会做官
光墉“光墉”是胡雪岩的名。是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
世人都知道胡雪岩的成功深得左宗棠的帮助,却很少了解胡雪岩结交左宗棠的过程是如何艰辛。胡雪岩依靠自己优秀的商业头脑和处变不惊的能力,不仅改变了左宗棠最初对自己极其恶劣的印象,而且与之发展成为生死朋友。
胡雪岩第一次拜访左宗棠的时候,左宗棠对他极其反感,言语很不客气,行为傲慢,然而胡雪岩抓住左宗棠西征新疆和剿灭太平军的洋洋自得的心理,大加称赞左宗棠的丰功伟绩,听得左宗棠心里非常受用,对胡雪岩的态度也慢慢缓和下来。当左宗棠夸奖胡雪岩积极筹粮为国出力时,胡雪岩却说:“大人栽培,在下自然感激,不过,有句不识抬举的话,好比骨鲠在喉,吐出来请大人不要动气。我之所以报效这批米,绝不是为朝廷褒奖;光墉是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
胡雪岩的这句话看起来是自我谦虚,实际上却是在夸奖左宗棠的做官能力,言下之意,我胡雪岩不过是一个商人,而您左宗棠大人才是官员中的典范。
有人仅仅把胡雪岩这种行为看做对左宗棠的恭维,其实里面还包含着另外一个重要的启示意义:这就是对于商人而言,需要和各种不同职业的人打交道,为此必须有足够的经验去应付不同职业的人。胡雪岩不仅懂得经商,更懂得为官者的心理,所以他才能消除左宗棠对他的成见。
不仅要是商业经营上的智者,还要是通晓其他行业规则的智者。
星期四
持盈保泰
种种意想不到的机缘纷至沓来的时候,更要持盈保泰,要有临深履薄的警惕,处处小心,一步走错不得。
《诗·小雅·小旻》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古人对始终保持不骄不躁、谨慎克己行为的一种规范。
胡雪岩善于从古人思想智慧中吸取经验,他成功地把这种如履薄冰的警惕和谨慎用于经商,做到处处小心,不得一步走错,此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胡雪岩并不缺少冒险的精神,而他的大胆冒险并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这是他经商能够做到“持盈保泰”的第一个要义。
“持盈保泰”的第二个要义是在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也要保持如履薄冰的姿态。一般而言,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这是人对于外界环境的本能反应。一旦“种种意想不到的机缘纷至沓来的时候”,能够做到“临深履薄的警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所谓得意忘形大多是因为事业太顺利而忘记了潜在的危险,最终往往导致意想不到的祸患。胡雪岩能够“持盈保泰”无疑是超越常人的坚定毅力和冷静分析能力的体现。事实上,胡雪岩在开办阜康钱庄的时候,就因为这种经商理念而避免了头脑发热、商业失败的悲剧。
今天,许多商人往往在遭遇不顺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临深履薄的警惕;一旦事业顺利,尤其是突如其来的成功,就目空一切、无所顾忌,殊不知,后来的失败往往就是从这开始的。
不仅要在困境中做到谨慎小心,还要在意想不到的机缘纷至沓来的时候,保持临深履薄的警惕。
星期五
自己人不要乱
遇到风浪,最怕自己人先乱,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一个要回头、一个要照样向前,意见一多会乱,一乱就要翻船。所以大家一定要稳下来。
胡雪岩在商业上创造的成就,并非完全来自他一个人的力量。最初他白手起家,后来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胡氏商业集团,在身边聚集了大批心甘情愿为其服务,或者对其鼎力相助的朋友,这些人可以统称为“自己人”。他们的存在构成了胡雪岩商业经营最稳固的人力资源,不仅帮助胡雪岩出谋划策推进其事业发展,还在其经营遭遇挫折和危机的时候,帮助胡氏共渡难关。可以说,没有“自己人”的作用,胡雪岩绝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
但是,“自己人”并不是铁板一块,由于人员构成的复杂,即使自己人之间也难免出现嫌怨隔阂,而且,在利益面前出于维护自身的考虑也常常心怀异志,因此,如何能够让“自己人”真正发挥出集体的力量,能够帮助经营者度过危机,这显然是拥有“自己人”之后最重要的事情。
胡雪岩以个人的从商经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当遇到危机的时候,自己人一定不能先乱了阵脚。这实际上是在告诉现代商人们,遇到危机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对付外来的敌对者和竞争者,而是先安抚好自己人,确保后院不能起火;然后再发动大家共同对付危机,这才可以避免经营者在危机中不会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下场。
在面对危机的时候,要先安抚好“自己人”,避免后院起火,然后发动大家以集体的力量渡过难关。
第二周
星期一
只看将来
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果,昨日之因,莫想过去,只看将来。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只想着我今天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
胡雪岩的“莫想过去,只看将来”,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乐观面对失败和过错的态度,但从深层次看,却是深谙人生哲学的高度智慧。这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追忆过去上。在胡雪岩看来,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固然可以为以后的成功积累丰富的经验,但就商业竞争而言,当一个人用大量的时间想着过去时,无疑错过了当下重要的商机。因此,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在制造将来的不幸。
二是只看将来并不是不顾及当下、对未来进行空想。中国人常常用“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来讽刺贪得无厌的人,我们在做人方面当然应该以此为戒,但在商业竞争上,却需要这种放眼未来的精神。如果我们过去做得很失败,那么与其追悔过去还不如为将来扎扎实实地做点付出;如果我们过去做得很成功,那么与其享受过去的荣耀还不如想想将来如何继续再次创造这种辉煌。因此,胡雪岩提出的只看将来,在实质上是脚踏实地地为下一步商业发展做出的理性规划和实践努力。
胡雪岩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经营钱庄的时候,就开始想着以后应该发展其他赚钱的行业;在经营不顺甚至遇到危机的时候,并不是顿足捶胸地懊悔,而是想着下一步应该如何走出困境。这些都是他“莫想过去,只看将来”商业经营智慧的实践。
固然应尽量避免出现失败,同时并不因为失败而一直追悔过去,而应在遭遇挫折后坦然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星期二
人性本善
总而言之,我看人总是往好处去看,我不大相信世界上有坏人。没有本事才做坏事;有本事一定做好事。既然做坏事的人没有本事,也就不必去怕他们了。
胡雪岩说的人性本善,不同于老生常谈的那种观念。一般人往往理解为不分敌我的一团和气,是一种中庸主义。但是,胡雪岩却不同,他认为人性本善的核心在于有本事的人不干坏事。
由此看来,胡雪岩的人性本善,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坏人,而是坏人和好人在能力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此一来,就赋予了“人性本善”这个传统论点的新解释。这对于他后来经商中保持大胆积极的冒险精神,以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都有直接的影响。
我们当下的许多商人,往往要么把竞争者看做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仇人,要么好坏不分、无是无非。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受到传统“人性本善”教育的结果,不如说根本没理解什么是“人性本善”。
对竞争者保持宽容的胸怀,并不仅仅出于人性中的善良,还应理性地认识到“没有本事才做坏事”这一道理。
星期三
临危不乱
事情已经出来了,着急也没有用。顶要紧的是,自己不要乱。
我何尝不急,不过越急越坏事;人家晓得你急,就等着要你的好看了。
胡雪岩能够成就其商业辉煌,固然不排除机遇和运气的因素,但与他临危不乱的坚忍性格是分不开的。
例如,胡雪岩最初开始做粮食生意,到浙东收购大米,米价从九钱一担涨到一两一钱一担。他所带的银子有限,根本买不了多少。胡雪岩毅然决定,把已买到的米原价出售,以平抑米价。消息立即传播开来,使得整个米市都受到影响,不得不降价出售。他十分冷静,并没有在市价下降时马上抢购,而是采取一边抛售、一边购入的策略,待米价持续下降,再悉数购回所需的米粮。对此他手下人十分担心,但是,最后的结果不仅证明了胡雪岩临危不乱的处置办法是正确的,而且还使得他在这次商业运作中狠狠地赚了一笔。
现代商人虽然同样明白临危不乱的重要性,但当真正的危机到来的时候,往往乱作一团,这固然和危机通常出乎意料地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还与商人缺少临危不乱的镇静和魄力有关。
当然,要养成临危不乱的性格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能够充分利用经商中无处不在的危机和意外,在复杂变幻的商业竞争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不妨借鉴胡雪岩的经验,深刻地反省“越急越坏事”的道理,做到“顶要紧的是,自己不要乱”。
要在突如其来的商业危机面前,保持镇定,即使内心着急,也不能让手下和对手看出来。
星期四
同舟共济
有句老古话,叫做“同舟共济”,一条船上不管多少人,性命只有一条,要死大家死,要活大家活。
胡雪岩经商的成功,在很大方面得益于亲手打造了一个同舟共济的团队:
一方面,胡雪岩招揽忠诚效力的人才聚集在自己身边,发展成为同舟共济的“自己人”,在面对各种商业危机的时候,这部分人成为支撑他渡过危机的最核心力量。例如,在他陷入钱庄挤兑风波的时候,正是依靠跟随他多年的手下的齐心协力,才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