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对理工科学生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质能丰富理工科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民族竞争力,这是克服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法宝。优秀的人文文化对于构建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功能,人文素质的加强可直接或间接地丰富理工科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对人生、社会、民族和世界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其精神力量。
加强人文素质有助于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它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加强人文素质,就可以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理工科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加强人文素质可丰富理工科学生的情感智慧。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及自我激励、承受挫折和人际交往等能力。通过人文学科建设,能促使理工科学生情感智慧的提升。
加强人文素质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导向、动力和原创性源泉。美国学者约翰·纳斯比特在《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从属意义的追寻》的序言中指出,科学技术给人类送来了神奇的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毁灭性的后果。加强人文素质为自然科学提供人文导向,培育社会责任感,促使反思、怀疑、批判,推动自然科学健康发展,使之更深刻、更合理、更永恒。发现问题是自然科学的一大使命,人文素质能为之带来所需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力。
案例:“文化背景”影响人的一生
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效果除了受知识体系的影响之外,还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失去了文化背景的学习,只将知识在记忆中堆积,就无法真正地去拓宽和创新。下面是几位成功人士的例子:
艾根
德国化学家、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根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六岁起就开始学习弹钢琴,而这种爱好对他从事化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艾根小时候谈钢琴有一个故事:
艾根从六岁起经过三年多的学习,他的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但一味地练弹琴是非常枯燥的,艾根逐渐失去了对钢琴的兴趣。一天,他终于向父亲提出要放弃学习钢琴。
艾根的父亲对于儿子要放弃学习钢琴的请求很不满意,他认为这是一个缺乏深思熟虑的、很轻率的决定。艾根的父亲决定审慎地处理这件事,通过这件事使小艾根成熟起来。
父亲同意了儿子的请求,但提出了两条十分苛刻又不近人情的规定:既然不想学习钢琴,就必须彻底放弃钢琴,即使弄得钢琴叮当作响也是不行的;省下的练琴时间必须用于从事严肃的职业。父亲的这两条决定颇费心机。兴趣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这一阶段对弹钢琴不感兴趣了,并不等于对弹钢琴就永远失去兴趣,让艾根彻底断绝与钢琴的联系,或许这一强刺激能重新激发出艾根对弹钢琴的兴趣。
开始时,这两条规定并没有使小艾根感到为难,也许从紧张而千篇一律的钢琴练习中“解放”出来是一种难得的“自由”。但渐渐地一种发自内心的痛苦折磨着艾根,家庭的潜移默化,早已使他不能离开音乐了,而要撕毁与父亲达成的协议也并非易事!音乐的吸引力太大了,家乡定期举办的室内音乐会使艾根不仅能直接欣赏到那些音乐大师们的表演,而且可以结识这些艺术家,交流对音乐的感受。不能没有音乐!艾根再次感到需要钢琴。他开始偷偷练习。为了展示他秘密练习的成就,他利用一次机会与家人一起演出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演出非常成功,父亲被儿子出色的音乐才能所感动,把他送到一流的老师那里去学习。艾根以更大的投入继续操练钢琴,并多次参加钢琴音乐会。
这件事对艾根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钢琴伴随了艾根的一生。演奏乐曲成了艾根休息、娱乐和带来灵感的好办法。即使是在他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他也要挤出时间用于钢琴演奏,有时还会跑到妻子的音乐厅去学习。远离科研和教学的忙乱,在这块音乐领地里可以充分抒发感情,艾根感到很轻松,有时竟不顾严格的钢琴课纪律手舞足蹈起来。
罗曼·罗兰
1866年,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的-座宁静、美丽的克拉西姆古城,他的家庭里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气氛。
罗曼·罗兰的母亲娴熟于钢琴的演奏,每每钢琴声响起,都能唤起小罗兰心灵上的共鸣。母亲发现儿子的音乐天赋,耐心地教他钢琴,小罗兰的钢琴演练得如此娴熟,使他与音乐世界更贴近了。音乐构成了他无限的情感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家里翻到了许多旧的德国乐谱,他便如饥似渴地把它们在钢琴上演奏出来,化做优美动听的旋律。美妙的乐曲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田,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欢乐、痛苦、梦想和追求,已经和他息息相通了。
在家里古老的藏书室里,在阁楼的故纸堆中,他发现了祖父以前在巴黎求学时买的一直尘封在那里的莎翁作品。一册褪色的《莎士比亚作品中女主角群像》版画集,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贪婪地阅读了莎翁的那些剧本,常常是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坐在寂寞的小屋中,如痴如醉,如幻如梦,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于他自己。
从童年时代起,音乐和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就是他的精神食粮,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莱恩
莱恩的父亲非常喜欢音乐,擅长弹奏钢琴和风琴,年轻时曾在镇上的电影院里弹钢琴为当时的无声电影伴奏。莱恩的祖父开有一家面包房,莱恩的父亲是祖父最小的儿子,父亲的哥哥们都不愿意经营面包房,父亲只好不情愿地继承了祖父的家业。
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和年轻的伙计们一起和面、烤面包。当孩子们从睡梦中醒来时,第一炉面包已经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出炉了。莱恩从小就在父亲的面包房里帮着做些杂活。把雪白的面粉和成形状不同的面团,送人烤炉后又变成了松软、金黄色的面包,空气中弥漫着鲜酵母和烤熟了的面包的混合香味。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很有意思的,而父亲却觉得十分乏味。父亲在家中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空闲时经常按照物理、化学书上的步骤,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虽然这些实验与面包房的生意毫无关系,也不会带来什么经济利益,但父亲却从中获得了很大乐趣。
但父亲最热衷的还是音乐。周末时,他经常到教堂里演奏管风琴,为宗教仪式上的赞美诗伴奏。对音乐的热爱,最终使父亲放弃厂面包师的职业,成为一名专职的管风琴师。
群山环绕之中的罗塞姆,自然风光十分优美。小莱恩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里,满眼是大自然的秀丽景色,耳畔萦绕着父亲弹奏的悠扬琴声。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小莱恩从小就对音乐和化学情有独钟。在父亲的教授下,莱恩学会了演奏钢琴和风琴,而且琴声伴随了他的一生:他还经常跟随父亲在家中的小实验室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当物质发生化合、分解反应时,新产生的物质有时会具有与反应前的物质完全不同的味道、颜色、沸点和物理性质,这一奇妙的过程令小莱恩兴趣盎然。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兴趣和广博的知识;十几岁岁的他就已阅读深奥的心理学、哲学专著。
莱恩11岁时考进奥贝尔中学。这所学校坐落在距罗塞姆5公里远的一个名叫奥贝贝尔那依的小城镇,每天莱恩骑着自行车去上学。在中学时,莱恩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为了能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特意学习了拉丁语和希腊语。这时,他的钢琴已弹得相当不错了,在空闲时,他经常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之中。虽然他日后并没有以文学和音乐为职业,但文学和音乐对于他丰富人生、陶冶性情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拉曼
1888年,拉曼出生在印度南部马德拉斯省的特里奇诺波利。拉曼的父亲是数学和物理教授。拉曼从小就受到浓厚的学术气氛熏陶,喜欢探索自然界中的神秘现象。
受父亲职业和环境的影响,拉曼自小就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崇敬科学家,也喜欢音乐和乐器。音乐把人引入一种美好境界,令人感到欢快,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但同时,在拉曼的心目中留下了一些问题。为什么琴和鼓能演奏出那样丰富多采感人的乐章呢?是否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揭示这个秘密?声音的特性与本质又是什么?这些心中的疑问形成了拉曼早期的科研方向。
拉曼长大后,醉心于科学研究中的严密推理思维和设计巧妙的实验方法,学习特别努力,很快就结束了中等教育生活。以14岁的年龄就进人马德拉斯省立学院攻读大学学位,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文学学士考试,同时获得物理学金质奖章。19岁那年又得到了硕士学位,赢得很高荣誉。
后来,拉曼成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