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是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在他获奖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小柴昌俊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大学成绩单:16个科目中,拿优的只有2项,而且还是那种只要去上课就能拿到“优”的实验科目。小柴昌俊在大学时期就是一个“差生”。小柴昌俊是个勉强毕业的学生。结婚时,老师写来的祝词便是:“今天的新郎虽然是东京大学毕业的,但成绩是刚刚及格。不过,他的前途多少好像还有点希望。”这份祝词不仅吓坏了他的岳父岳母,还让他的亲戚们都为他的前途提心吊胆。
然而,他后来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担任了日本东京大学初级粒子国际中心的名誉教授。在戴维斯研究的基础上证实并扩大了对中微子的探测成果,捕获到超新星大爆发时释放的中微子。因此,他与美国的莱蒙德·戴维斯和卡多·贾科尼共同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金字塔:基础知识是塔基
如同金字塔一样,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好比塔尖,而基础知识好比塔基。正常情况下,成绩是基础知识一层层累积起来而形成的。当然,有的成绩是通过对时机的把握、运气的碰巧而取得的,而这是不确定的成功之道。要想真正学有所成,有所建树,必须要重视基础知识,从一点一滴学起。
一些世界名校在大学本科阶段先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再进行专业教育。教育专家认为,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原理的话,也很难专业化。培养具有宽泛知识面的专家比培养具有狭窄知识面的专家更重要。
诺贝尔奖得主格拉塞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跟不上同学们的学习进度。学校用类似于A、B、C、D评分制来给学生打分,A是优,B是良好,C是及格,D是不及格。而小格拉塞的成绩单上总是“C”,并且是用红墨水写的“C”,这相当于5分制的“3-”。对老师的教学,小格拉塞感觉枯燥呆板,一点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花体字有什么可学的?写出的字能认得就行了。”算术也是这样,格拉塞自认为老师教的加减乘除法他都会,所以他上课时不专心听讲,做作业和考试时也总是粗心大意、敷衍了事。他认为只要会了就行了,成绩好点、差点并不重要,所以他上课和做作业一点也不认真。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格拉塞上四年级时,那年他10岁。一次老师出一道多位数乘除的算术题,由于格拉塞以前不注意听讲,没有掌握除法的基本要领,这下可把他难住了。格拉塞认真思索起来,但他绞尽脑汗就是算不出来。这件事给小格拉塞一个教训:他明白了上课时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如果漏掉了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要吃苦头的。从这以后,格拉塞开始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了,他的成绩也马上有了起色。后来他的学习进度不仅超过了班上的其他同学,还因此跳了一级。当格拉塞组装某个模型、解剖青蛙等比较简单的工作时,总是认认真真地做,对比较复杂、难度越大的工作,他就更是认真,更是投入。尝到认真甜头的小格拉塞,把认真二字牢记在心,并把认真的态度贯穿于了他的学习和研究中。
一个人平时以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存混蒙过日子,得过且过,就像古代的方仲永一样,终究必然“泯然于众人”。要具有宽泛的知识面,需要平常的积累。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贾埃弗读中学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中学毕业,考入了挪威技术学院。那时学校是严进宽出,大学顺利毕业简直是太容易了。因此,贾埃弗进入大学后那紧绷的神经一下子就松懈了下来,学习也不那么用功了。在大学里,贾埃弗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玩”上,而学习成绩却与之形成鲜明的反差。有几次他的物理课考试差点不及格,有好几门课程都是勉强过关的。
尽管如此,贾埃弗还是顺利地从大学毕业了。1954年,贾埃弗在位于彼得伯勒市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加拿大公司任机械工程师。两年后,他又来到美国纽约州的斯克内克塔市,任通用电气公司应用数学研究员。这期间,贾埃弗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有些还涉及基础科学方面的问题,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不够用了。贾埃弗后悔自己在大学时代没有努力学习、打好基础。于是,他报名参加了通用公司的专业培训。他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开始了真正的刻苦学习。
公司的培训侧重于工程学和应用数学等方面,贾埃弗感到自己在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领域还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到美国后,他又上了位于特罗伊市的伦塞工业学院开办的夜大学,学习本科的物理学专业。这段时间,贾埃弗十分辛苦。白天在彼行伯勒的公司实验室里工作,晚上驱车赶往特罗伊市上夜校,回到家中还要接着学习到深夜,第二天一早还要去上班。他经常是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觉。幸亏贾埃弗炼就了强健的体魄,支撑着他完成了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任务。两年后,他从夜大学毕业,又继续攻读量子物理学的研究生。
刻苦的学习,使贾埃弗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并把学到的知识迅速运用到研究工作中。后来,他发现了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并运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成功地加以解释。几年后,他因此项成果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学生在学校时底子打得好,就能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自如发挥,实现飞跃。所以,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学生早期学习宜广博不宜太专。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广博地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很重要。许多世界知名大学历来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比如在莫斯科大学,学生前三年主要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不进行专业教育。例如数学、化学等学科只教授一般性的知识。到了第四年和第五年,开始进行专业化教育。如化学要分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担任了14年该校校长的维·安·萨多夫尼奇教授说,莫斯科大学有土壤系,我们培养的土壤方面的专家应该了解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以及现代农业的问题,应该让专家在富饶的土壤中成长起来,这种土壤要比金子重要。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综合素质渐成衡量人才的标准
德国人才学研究学家威尔尼茨教授认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障碍,甚至是致命性的障碍。对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是促使人才成长的“催化剂”。所以,能进好学校的学生,未必都有最好的成绩。
国际教育界有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即课业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一切。“好学生”并非仅仅是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一点上,国外名校的选才标准要比国内宽泛很多,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相当看重。在选择学生时,他们并不以学生所在学校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在他们看来,只在学校各项考试中名列前茅,并不算真正的优秀。世界上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
德国著名的洪堡大学每年拒收不少“高考状元”,理由是对隐藏在这些“好学生”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洪堡大学招生院院长在给报名考生去信时就写道:“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进入学校的都是充满活力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