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自己的愤怒的确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永远存在着理智与感情的斗争。如同所有的习惯一样,控制冲动也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得到的能力。我们需要记住:愤怒是一种毒药。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我们必须让负面的思绪远离,而用乐观的正面思绪来迎接人生。
心理忠告:
测试:你是一个爱发怒的人吗?
回答下面问题,回答“经常”得5分;回答“有时”得3分;回答“很少”的1分;回答“从不”得0分。
1.认为对别人发火没有什么不好,这样自己心理舒服些。
A 经常B 有时C 很少D 从不
2.当受到别人的刺激时,就会忍不住的发火。
A 经常B 有时C 很少D 从不
3.我遇到过只能用愤怒来作反映的情况。
A 经常B 有时C 很少D 从不
4.经常对别人隐藏压抑自己的情绪吗?
A 经常B 有时C 很少D 从不
5.当对别人发怒以后常常感到后悔。
A 经常B 有时C 很少D 从不
如果你的分数总和超过15分,则表明你是容易愤怒的人,要引起注意;如果你的分数总和少于15分,则表明你善于克制自己,容易处理好问题。
第8讲:过分吝啬,天理不顺——苦节,贞凶,悔亡
本卦说的是节制的原则。节制是美德,盲目突进,就有危险,欲望无穷必须节制,使其不逾越常规。但节制必须要恰如其分,否则就变为吝啬。不应当为了节制而节制,这样会丧失活力,失去时机。节制应当顺其自然,不可勉强。应以中正的德行,以身作则,倡导于先。如果矫枉过正,极端节制,变为吝啬,不论怎么样,都将达到令人痛苦的程度,必然阻塞不通,违反常则,难以贯彻,反而造成相反的效果。节卦中说:“苦节,贞凶,悔亡。”过分节约,坚持下去必然凶险。“苦节”意味着“枯竭”,是不可以持续的。也就是说,过分节约,该花的钱舍不得花也是不可以的,否则就会难以做到真正的节制,反而变为吝啬。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吝啬是一种失衡的心态和行为。《三国志·魏志·曹洪传》日:“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日:“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与行动的心理。一般有吝啬心理的人有如下表现: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很少关心和帮助别人,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财主,家里很富有,但是他在去世之前就是不咽气,但此时又不能说话,只是眼睛睁得大大的,伸出两个手指尖。他的家人都不明白他的意图。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一个人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芯,这人马上将其中一根灯芯灭了,这时这位财主终于咽气了。
这种人在临死的时候还舍不得这么一根灯芯,舍不得多点一点灯油,为此而不甘心咽气,真是吝啬之极。曾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带着酒瓶底眼镜的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漫画的题目为:《节约电费买眼镜》。昏暗的灯光对眼睛不利,为节约电费把眼睛搞坏了,这种节制的结果必然是有害的。类似的道理还有“节约菜钱买药吃”,即为了省几个钱而舍不得买菜吃,结果把身体搞坏了。
吝啬者的价值观是很明确的,尤其是对金钱、财富的一毛不拔。有的吝啬者往往很会算计,自己尽可能少付出,多获得。有些吝啬者,知道这样不好,有损于人际关系,但一遇到付出时就情不自禁地吝啬起来,显得处处小气不大方。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性。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而且,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人造成精神上及肉体上的伤害。
节卦中说:“甘节之吉,居位中也。”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以节天下国家,这种甘节既施之于己,也施之于人,故而不仅像安节只获亨通,而且还可以获得吉祥。如果有所行动,一定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强调节制要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规范下人们应该安于节制,但不要失去“度”而走向反面成为“苦节”,变为吝啬。许多事情都是不能过度的,过度必然导致伤害,要引以为戒。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吝啬,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甚至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
后来,这件事让佛陀知道了,就想去教化他。佛陀告诉他布施的功德: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跟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这个吝啬的人听了佛陀的教示之后很感动,但他仍然布施不出去,于是他又找到佛陀,对佛说:“世尊呀!我很想布施,但总是做不到,我该怎么办呐?”
听完他的诉说,佛陀从地上抓了一把草,放在了他的右手,然后要他张开左手,并对他说:“你把右手想成是自己,把左手想成是别人,然后把这把草交给别人。”这个吝啬的人一想到要把这把草给别人,就呆住了,使了半天劲,仍然舍不得给出去,最后,他突然开悟:“原来左手也是我自己的手。”就赶紧把草给出去,自己也为此深感欣慰。第二次他只约花了1分钟,就把草给了出去。
后来,他只要很简单地就可以把草给出去。这时佛陀又对他说说:“现在你把草放在左手,把右手张开,将草交给别人。”第一次他也是费了半天劲才把草给出去,第二次他很容易就交出去。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人便习惯了把财物布施给别人,最后把身体也布施给了别人,结果证得了菩提。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再吝啬的人,只要加以训练,也可消除吝啬心理,变得大方起来。
要想消除吝啬心理,我们可以采用自我醒悟法。即从精神上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很难得到他人的支持。关心与帮助历来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
另外,皈依宗教法也是消除吝啬心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扬善除恶,如佛教、基督教等。世界各地不少虔诚的教徒都大力资助社会慈善事业,做了不少好事。宗教是一种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啬心理。
心理忠告:
测试:你有多吝啬?
对下面的问题回答“是”或者“否”。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
1.为了利益,可以六亲不认,毫无怜悯之心,甚至于落井下石。
2.经常苛求自己和他人,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白花一分钱。
3.很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
4.很计较个人得失,遇事总担心自己吃亏。
5.和朋友一起吃饭,从不主动要求埋单。
6.丢失一点财物以后,会伤心好长时间。
7.不愿意帮助别人,很少有知心朋友。
8.对个人利益丝毫不让步,永不知足。
9.对自己的财富与利益看得很重。
10.很少上街买东西。
如果你的得分在4~10分之间,说明你有很强的吝啬心理;如果得分在1~4分之间,说明你有轻微的吝啬心理;得分为0分,说明你没有吝啬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