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外地人口来来往往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上海人并未占据很多的比例,来自国内外的各地人口相继来到这里,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他们兼容并蓄,集各家文化之所长,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混合形文化形态。
上海是个中洋杂合之地,而在大上海“发迹”之前,上海在中国只是个很不起眼的居民点。19世纪中叶以来,上海的爆发式的膨胀,使“土著”的上海人在上海人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来自海外的、国内的、各种肤色、各种口音、各种生活习惯的人云集上海,哪一种文化也成不了主流。在这万紫千红、纷繁杂乱的文化背景中,上海形成了典型的杂合文化、混合文化。
因此,上海人敞开胸怀迎接来自各方的人们,上海文化也就融人了天南海北的文化色彩,使得上海不排外、包容性极强。所以,上海可以融各地文化的长处,以此促进上海的经济和文化上面的这些特点,可以说是上海人的人群特征,虽然它的形成是伴随着近现代上海经济的发展形成的,但是,现在的上海人的身上仍然表现这些海派特性。因此;与上海人做生意,必须对其海派性格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如果你读懂了上海人的海派性格,就可以有的放矢地与他们打交道,你将成为生意场上的赢家。
5.上海的人自负与自傲
上海人的自负是众人皆知的。他们的自傲是以自信为基础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飞速发展,强大的工业技术、全国最高的人才素质及富有传统的工商金融文化意识,使上海成为中国的一颗“东方明珠”。1985年,美国耐克公司与上海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上海,将生产运动鞋的工厂搬到了广州。美国人一向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上海人的自负面前,只好别谋它途。一位美国商人说:“上海人除了有中国人通常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所有的那种‘中央大国’的自大外,还有一种傲慢心理,即他们觉得不需要外国投资者。”
上海人在经商活动中,对自己提出的看法一般都是坚信不移,认为它们是顺应自然,合乎逻辑的,所有的人都应赞同和认可。
上海人的自负感,源自上海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地位,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上海对全国工业贡献最大,尽管上海的人口也最多,但是,全国人民都认为上海人工资高,是有钱人,上海人也以此为傲。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之中,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在上海,上海人对外地人有一个特别的称呼:乡下人。在他们的眼中,上海人是城市人,外地人受到轻视,似乎天经地义。因此在上海,能操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就像获得当年租界的领事豁免权,又像今天推行的银行金卡,将会获得众多优惠。这使得上海人以自己的身份为荣,不愿离开上海,人称的“恋沪癖”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特征。上海的生意人,更不会因为你在生意中给他们带来利润而热情有加,他们不只是摆出城市人的架子,更会将他们的精明应用的无可挑剔,最后让你无条件服从。
上海的人口最多,上海的收入最高。尽管多不了几个钱,但那时侯的钱值钱,所以全国人民都认为上海人工资高,是有钱人,上海人也以此为傲。上海人因为自信而生的自负,在生意场上,表现为他们对自己提出的做法坚信不移,认为自己的想法、主张是顺应自然,合乎逻辑的,所有的人都应赞同,不愿让步。为此,一位深圳的年轻经理抱怨说:在其他地方,对方知道我是来做生意的,都很热情。可是在上海,好像我带来的是讨饭碗,个个架子十足,等着我磕头作出乞求。每次做生意,上海人都死命地抠,抠得你无利可图。这种生意谁肯做。
曾经有一位外国商人感叹说:“上海人除了有中国人通常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所有的那种“中央大国”的自大以外,还有一种傲慢心理,即他们觉得不需要外国投资者。”
基于上海人的这一特性,在与自负的上海人打交道时,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一定要在他报价之前进行适当的摸底,合理就进行洽谈,如果他的报价太悬乎,干脆死心走人。
(2)在谈判时,首先做好自己一方的开场陈述。
其中,对即将成为双方争论焦点的问题应尽量客观地分析,并体现出对生意对手真诚的理解。当然,还应该用一种易为对方接受的方式,阐明自己的立场。
(3)所有这一切,都应该做得快捷和迅速。
上海人在经商中经常采用许多国际方式,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规范企业运作,进行公司管理,他们经商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处处按标准行事,不搀进太多的人为因素。
6.勇于竞争,精于商战
在上海人的口头禅里,赚钱叫做“扒分”,意思是赚钱如土里淘金,要有土里淘金的精神和耐心;一个“分”字体现了赚钱的辛苦和不易。那意思便是,一旦土里淘出了金矿,大家便可以一涌而上,分个精光。从这句俗话里,可以体会上海人赚钱的方式和态度,就是凭借一切先天优势,尽量分得最大的一份蛋糕,不落在别人的后面。
因而,在讲求手段的同时还要讲求速度,否则到嘴的鸭子也随时都有被别人抢走的可能。每个从商的上海人,几乎都保持着这种与生俱来的“抢”的意识,尽管在“抢”的过程当中,由于当局者迷,甚至可能会错过市场上出现的新机会,但只要能够抓住一次机会,他们就会凭借讲究速度和手段的方式,一举领先。
上海商人勇于开拓,精于商战。他们善于抓住商机,从而获得商业地位和利益。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商业的策源地,上海商人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商业手段之繁杂、经营思想之宽阔,无不给当今的中国商人以有益的启示。
中国近代商业精英云集上海,各展雄才大略,各占“地盘”,从而使得大上海的商战显得十分残酷。坐落于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商业街中心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成立于1949年,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这家商店以规模大、质量好、品种齐、服务优而闻名遐迩,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刚刚开始繁荣之际,由于各商家都面临着打开市场、抢占地盘的问题,因此,谁先抢占了市场,就意味着抢占了机会,意味着丰厚的利润在招手。因此,各商家在此时都会竭尽全力抢占市场,有时还会采用非理性手段。
上海具有商业竞争的传统。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场虽尚不成熟,此时的商业竞争却十分残酷。洋商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之间,竞争都十分激烈。其竞争手段、激烈程度都给人以震撼。上海,商家必争之地,谁能立足上海,谁就意味着拥有财富。上海是铸造商界精英的大熔炉,在这熔炉里,培养出了一大批商界精英。作为中国现代商业的精英,上海商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商业手段之繁杂、经营思想之宽阔,令各地商人惊叹。例如,20世纪初,上海的啤酒市场由外商垄断。烟台的醉权啤酒厂成立后,便迅速把上海当作开拓市场的重点来突破。因为当时上海是中国啤酒消费较大的地方,其他地方国人多没有饮啤酒的习惯。为了外商争夺市场,醉权啤酒厂举办了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其中一项活动是“中国啤酒大会”。
这一天,醉权啤酒厂先于上海半淞园中藏中国啤酒一瓶,公开宣布,谁找到啤酒,奖给中国啤酒20箱。当天,上海半凇园内人山人海,人们对这种新奇的促销手段十分感兴趣,也想看看醉权啤酒厂是否会兑现。结果,醉权啤酒声名大震,一下子在上海站住了脚。洋啤酒见中国啤酒公开挑战,自恃财大气粗,就宣布降低零售价,想挤走中国啤酒。醉权酒厂毫不退让,拿出万元巨奖进行有奖销售,而且巧妙地设计了奖项。他们将一些啤酒盖上,分别印上“中国啤酒”四个字,每一个字代表一定的奖款,分别散放于13箱酒瓶中,谁买中印有字的啤酒,就可拿瓶盖兑奖。此举又大获成功,从而形成了中国啤酒在上海畅销不衰的格局。
和洋酒相比,醉权酒厂可谓了解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他们利用中国人相信运气的心理,巧妙构思,促销方式极为有效,以至于这些方法至今仍被许多商家沿用。
进入21世纪,上海的市场经济已经步入成熟之时,南京路每天客流量达300万人次,600多家商店比肩而立,各显风姿。徐家汇、淮海路大型商厦不断涌现,首尾相接,形成了独特的“圈状模式”。许多商家采取的竞争手段更加复杂多样,广告战、价格战、品牌战……硝烟弥漫,奇招百出;甚至不免出现非理性竞争,比如过分杀价、相互攻击谩骂等。但是,作为商家要在上海做生意就必须大胆参与,进行竞争。
因此,与上海人打交道一定要注意:
(1)积极参与竞争,不要害怕和胆怯,勇于在上海开拓出一片市场。
(2)竞争产品必须以质量取胜;杜绝假冒伪劣。
(3)在竞争中,应多运用广告战,大胆地推介自己。
(4)应注意物美价廉,降低价格,多送实惠。
(5)重视营销策略。
(6)要有正确的商家心态和谋略,不要采取不正当的竞争行动。
7.目的明确
经济利益是惟一原则。受长期的商业传统影响,上海商人形成了以个人本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讲求实惠,漠视政治,关心个人和家庭生活,在商界则体现只讲经济利益,重利润的商人风格。
上海是一个讲究实际效益的城市。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之一就是利益至上,效益第一。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上海在长期的工商业历史的影响下,实惠哲学成为上海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把这一观念衍化到日常生活之中,表现为上海人对实际的、具体的个人利益的重视,重视事物的实用价值,在形式和功能、审美与实用之间,上海人更倾向于后者,这一点极像美国人。追求实惠的上海人总是会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所在。在商业活动中,上海人较北方人较少地考虑面子、名声等非经济因素,而是明确地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种观念反映在生意场上的买卖关系中,表现为上海商人买卖双方都把对方看作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演绎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得失的计算先于一切,商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投入多少与实际获利的比较,评判自己行为的效果。在商言商,遵守商界游戏规则,追求最大的实际效益,这就是上海上市场意识的体现。
北方人常常批判上海这个,然而在批判之余,他们也在学习上海人的这种做法。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上海以他们的这种“不近人情”的制度为约束发展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城市发展的一个奇迹。
若能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当然最好,但那往往要花费宝贵的时间。除非对手特别令人讨厌,否则,对手的人品相貌不会对上海人做生意有太大的作用。
因此,和上海人打交道,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1)上海人做生意的目的十分明确,经济利益是惟一准则。在上海人眼中,该得到的利益必须得到,不在乎利益多少。
(2)和上海人谈判,一定要注重仪表在谈判过程中,对上海人来说,对手的身份背景并不重要,是某著名人物的儿子、亲戚等不是上海人所关心的。他们谈判时更注重仪表,注重形象。
上海人惯于衣冠楚楚,也把衣饰状况当作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标准之一。在与上海人谈判时重视服饰举止,既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与重视,也体现了自身的素养。
(3)没有利益的事,上海人决不会干。
双方虽然相互之间并不认识,但只要可以合作就干。如果生意做成了,或者看起来有可能再次合作做生意,那么双方也许会决定继续交往,但如果无利可图,那么在生意做成之后合作和其他一切关系也就结束了。
8.守法守纪,契约意识强
上海人很早就受西方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影响,因而他们经商非常重视法制的力量,上海是我国法制观念最强的城市之一。上海商人严谨的契约意识和守信精神都为国内商人普遍称道。过去,上海作为全国人口最多、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始终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发展,这也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上海一直保持强大经济实力的原因之一。因为计划经济要求秩序和稳定。
上海商人在经商过程中非常理性和严谨。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有着强烈的法律意识、契约意识以及商业诚信意识。
长此以往,上海人形成了追求合理化、追求平等与规范的观念。上海人的这种观念,使得今天的上海市成为极具理性的城市。上海城市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热衷于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办法措施。如果遇到什么新情况,上海人的倾向是立即制定管理办法,而市民也基本服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