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现代商人的策源地,上海商人给人们流下了深刻的印象。精明精细,在做生意中喜欢精打细算,斤斤计较,这是上海商人给人的整体印象。他们的商业手段之繁杂、经营思想之宽阔,给当今的中国商人以有益的启示。
1.上海,商家的必争之地
上海,这座依江面海的国际大都市,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背靠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广大地区,腹地广阔,辐射力强,曾在历史上与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柏林并列,被世人称为“世界五大贸易城市之一”。
我们也许可以把上海称作“近代城市”,因为作为一个“城市”,它只有百年历史。尽管有时上海人也会津津乐道于楚国春审君开黄浦江之类的传统,但正如“正宗上海人”其实也是“乡下人”一样,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真正历史,当始于《南京条约》签定之后。
几十年来,上海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能源、物资和商品的集中消费地和生产基地。金融、保险、对内和对外贸易等服务机构集中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更是发挥老口岸的优势,转换机制,外引内联,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引来万商云集,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许多报纸、远远都是北京上海在南北遥相对应的。如五四运动,初期由学生在北京兴起,然而到后来转移到了产业工人更为集中的上海。上海至今都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曾经以一座城市支撑起了全国1/6的工业总产值和税利。在计划经济时期,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大多数的稀缺品。
目前,在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五流汇合”的全新境界,即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的大融合。上海的商贸一直是很繁荣的。在上海有外滩金融街、大商务区、南京路、淮海路等著名的商业街以及航运、五金、家电等具有专业个性的商业街。
其中,南京路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称号,改造建设后越发魅力四射,每天客流量达300万人次,近千家商店比肩而立,各显风姿,不断刷新中国商业街最高营业额的纪录。
淮海路商业街是条老街,刚刚度过了他的100岁生日。它古典式的浮雕、童话般的建筑,颇有巴黎街头的韵味。一幢幢气字轩昂的高级商务楼,勾画出国际化大都市的轮廓。其间,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以淮海路为依托,联系世界各大时装中心,辐射全国的原创服饰文化,并且成为了名牌零售推广中心、时装发布展示中心、服装技术交易中心、消费新概念创意中心、模特经纪中心,逐步具备了巴黎、米兰等国际时尚流行中心的独特功能。
早在20世纪初,上海的买办便造就了一批精明干炼的企业精英。上海的商业环境也在商业环境中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精明的上海人在经商过程中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商业素质和商业文化,并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商业精神。
徐家汇是上海近些年迅速崛起的商业区。原来,徐家汇比较大的商店只有第六百货,如今在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新六百和港汇广场之后,新的大型商厦又不断涌现,首尾相接,形成了独特的“圈状商业”模式,一跃成为全上海人气最旺的商业区。
当然,商贸业的规模只是一个缩影,其背后蕴涵的真正意义才是潜藏的巨大商机。
据统计,上海连锁网点已达4660家。而著名的上海联华超市公司,其连锁规模接近1000家,从市区到郊区,从郊区到市外,快速扩展令人瞠目甚至挤走称雄全国使六年之久的上海第一百货,一举摘取全国第一的桂冠,登上了中国零售业“龙头老大”的位置。
上海,这座铸造商界精英的大熔炉培养出了一大批近代中国的商界精英,云集着祖国各地汇集而来的商业精英,他们将事业的根基扎在这里,不断拓展领域。上海,商家必争之地,谁能立足上海,谁就意味着拥有财富。
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生意人或企业家,不可不重视上海,不可不重视上海的巨大商贸中心的作用。
而重视上海的商贸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上海的经济中心,应有一个充分清楚的认识。
(2)重视其改革开放,向国际化大都市不断迈进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3)充分发挥上海的金融优势和转口港的作用。
(4) 认真学习上海传统海派商业的优良作风,并注意克服和防止其某些不良的因素。
2.外地人眼中的上海人
在我们身边常常能够听到诸如:“我喜欢上海,但不喜欢上海人。”“大上海,小上海人”这样的话。上海人的自负是众所周知的。
所有上海人的表情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表情。曾经长期在殖民统治下生活的上海人,习惯了顺从和严谨。因为严谨,所以严格,因为严格,所以严肃。走在大街上,你所看到的男人们总是西装革履,表情严肃,一身正派的模样;女人们个个时尚端庄,一脸平静,洋溢着充实而幸福的檄情。他们嘴巴紧闭,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暗中使劲,他们目不斜视,一直望着远方一个不确定的方向,那是他们心中的目的地。上海是一座讲究品味和情调的城市,是一座充满傲气、充满精致、没有表情、不容亲近的城市。一个人们总是敬而远之的城市,要想让大家喜欢它进而热爱它,大家显然失去了耐心。
对上海人的反感和讨厌,几乎可以说是长期性和普遍性的。全国各地都有“小上海”,也就有全国各地对上海人的“不满”和关于上海人的“段子”。
外地人讨厌上海人的“理由”似乎可以列出很多。除他们排外、不热情、利己主义思想较浓。上海旅游着给外地人的印象是“霸气”。因为在旅行中,不管别人是否休息,而大声说话。在旅游胜地,也抢占景点并呼朋引伴来照相,他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在外地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名声一直不好。最让外地人容忍不了的是,上海人说并不好懂的上海话时那种旁若无人且嗓门极大的架势。到过上海的朋友都知道,所到之处,几乎所有的人都讲上海话(少数服务质量高的窗口行业除外)。在以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为荣的今天,上海人居然无所顾及地“推广”着上海话,不知是何用意?
“外地人”三个字在上海人眼里,已经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人的等级划分。用“外地人”骂人是上海人的发明,在全国绝无仅有。上海人甚至在批评本地人“不懂板”时就说:“侬外地人呀?”上海人如此彻头彻尾地鄙夷外地人,除了与生俱来的傲气外,又有什么“正当理由”呢?尽管在外地人看来,上海人并没有多少资格自高自大,然而上海人偏偏比“天子脚下”的北京人和“财大气粗”的广州人更看不起外地人。上海人也有着全国大城市所拥有的通病:优越感很强。正是由于这种优越感,造就了他们对外群体的“排斥性”。同北京人一样,他们愿意说自己的“土语”,而不是普通话。他们常将外地人斥责为“乡下人”这样好像象可以维护他们的优越感。
上海人是“小市民”,胆子也小,缺乏探索精神,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时间之长就是明证。在上海,面对入室抢劫的歹徒,主人一般都是给钱了事舍财免灾,很少发生流血伤亡事件。如果你听见上海人说“不得了”,你以为真的不得了,那你就老土了,这只是上海人的一句口头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得了的。
在外地,上海人反倒是爱讲话,甚至会比在上海更爱讲。在上海,他们反倒有时是爱讲讲普通话,因为那时一种“有文化”的表现。但到了外地,也不容别的外地人把他们引为同类,因此,只要有一个上海人开了头,其他上海人便会立即响应,兴奋而热烈的大讲上海话。
3.上海商人精明到家
“精明”二字是上海人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也是长期以来商业传统所影响和带来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中国人讲求“轻利重义”,讲究大方豪爽;而经商做生意则讲究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精明细心。商业传统的磨炼使上海人在传统的中国人之中显得独树一帜。
“他们真是太精明了。”这是中国许多生意人对上海人最普遍的评价。
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功利观念、商品意识的深人人心,中国人都已经慢慢“精明”了起来,而上海人却在此方面先行一步。
在市场意识的熏陶之下,上海形成了他自己的“精细风格”,上海人的精细和细腻以及对细微之外所表现出来的精明,早已经为世人所知。
上海人因为精明,被人称为“门槛精”。上海人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更包括对个人权益、利益的维护,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这使得上海人常常为一点点小利益而斤斤计较。在上海,人们经常看到一幅画面是:在菜场上,一个衣冠楚楚的男士为几分钱与菜贩子吵得不可开交。在生意场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又敢于和善于据理力争。上海人的钱不好挣。为此,韩国的一家报刊称:“上海人都是经济能手,……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精明的上海人在经商过程中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商业素质和商业文化,并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商业精神。上海商人的精明,是商业传统影响下的必然产物。
所以,外地人在和上海商人打交道时,应该注意:
(1)对双方的要求有大致的估计,只要挣自己应得的就可以了,不要有太高的企图。否则,上海人是决不会干的。
(2)和上海人做生意,必须注意千万不要企图“宰”上海人,上海人的钱不好挣。
(3)同样,和上海商人打交道也不必太过于小心。因为知理的上海人一般不会对你提出过分的要求,上海人眼中该得到的利益必须得到,他们不在乎利益的多少。
上海人的精明源自于商业传统的熏陶。其实,中国一些南方商人的精明也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作为区域整体人群的文化心理素质,精明已经成为上海人性格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精明是骨子里的,而不像其他地方的人,精明只是在坐生意上体现出来。
正因为太精明,所以上海商人难以合作。
上海商人做生意时都十分谨慎小心,他们会注意到太多的细节。在生意谈判之前,他们多半已事先调查了解好了市场行情、谈判对手情况等。他们的谈判多半是在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进行的。
上海人的精明体现在经商中,有时候也谋得了有效的利益。
20世纪初,上海商人、大世界的创造者黄楚九在其法租界汉口路的“中法药房”推出保健口服液“艾罗补脑汁”,药瓶的商标上印着洋人头像,并标着一行字母“Dr.T.C.Yale”,暗示此药为洋博士艾罗所制作,并附有英文的说明书,一时间销售供不应求。不料却有个外国人自称艾罗之子,指控黄楚九侵犯其父的专利权,要求黄楚九予以赔偿。黄楚九是何等精明的商人,立即公开认错,广泛宣传,并付给这个不知来路的外国人专利费数千元,巧妙地化解了这次敲诈,经过这么一折腾,“艾罗补脑汁”的销路大开,黄楚九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上海人大多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潜意识里,他们会维持自己出身于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这种好面子心理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不承认失败,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或许正是这种精神动力维系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的内在精神力量显得非常强大,意志十分坚强。
4.中西合璧的“海派”风格
当全国各地许多繁华的中小城市纷纷自豪地以“小上海”自称时,上海就开始飘飘然了。上海是个特殊的城市,在中西文化的交汇、涤荡、融合当中,上海生成了中国大陆特有的中西合璧式的文化。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上海是他们认识西方的窗口,而西方人也从上海人身上体验中国,认识中国。
在中西文化的作用下,上海形成其特有的人格特质,被归结为“海派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商业传统
他们在西方人的重商思想影响下,重视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将商业作为第一目的。同时,在他们的行为方式,观念意识中,也有着西方人的烙印,有着较强的功利意识和经济观念,而在上海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中也融入了太多的西方气息。
而近代上海人在全国闻名的“海派”形象,就是以商业观念作为底色的。这种观念在现在上海人心中也是十分明显的。
(2)公平合理观念
传统的中国重人治而轻法制,西方文化则似乎更强调自由、平等;传统的中国人视社会等级、特权为平常事,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自由、人权。
上海人很早就受西方自由、法律面前从平等观念的影响,因而他们经商非常重视法制的力量。
(3)西化洋气
由于特有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上海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中融入了太多的西方气息。经常和外国人进行合作,在外国公司里工作,以西方人的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工作,以西方人的交往方式、做生意方式做事,凡此种种,使上海人越来越像西方人。而他们在东西文化的融会中,又以中国的传统观念,作为最根本的思想向导。但上海人毕竟是中国人。所以要和西方人做生意、打交道,不得不采用西方的方式,西方的强大使上海人不能采用中国的方式。因此,在商场中,上海人的西方做派也较浓。
(4)包容性
上海人的开放、包容并不是表现为对外地来客的热情与照顾,而是在互不防碍的前提下各自过各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