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称谓啊?成天‘嗨’来‘嗨’去的!进门连爷爷奶奶都不叫,我看你是找揍!”爸爸本来就一肚子火,这下可爆发了。
爷爷奶奶看事态不妙,赶紧打圆场,“朵朵,赶紧认个错,说‘下次不这样了’。”
“我没错,我就是没错!你们就是成心跟我过不去!”朵朵说完大声哭了起来。爸爸气得要打朵朵,爷爷奶奶一个劲地拦着。
就这样,好好的家庭聚餐让孩子给搅和了,不但没吃好,家人还跟孩子呕了气。
在当下的家庭中可能不止朵朵一个孩子有这样不礼貌的行为,像朵朵这样的孩子其实大有人在。他们从不把家长放在眼里,不光是在家里,就是在外人面前,也表现得非常没有礼貌,让父母难堪。
乐乐活泼好动,聪明可爱,家里人总是宠着他,尤其是爷爷奶奶,对这个长孙更是要星星不给月亮。就像所有被宠坏了的孩子一样,乐乐越来越没有礼貌,上幼儿园时,还知道叫“爷爷奶奶”,如今上了小学,竟直呼爷爷奶奶为:“老张、老邢”。他这一不礼貌的行为,家里人不但没有制止,爷爷奶奶还笑说,“这孩子可真有意思!”所以乐乐越惯越没样了。
这天,爷爷的老战友王爷爷到乐乐家做客。王爷爷由于“老有所为”,和爷爷很少见面,这次能来看乐乐的爷爷,可把爷爷奶奶乐坏了。早早就准备好了,等着招待王爷爷。
王爷爷准时来到乐乐家,一进门两个老战友就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
“这就是你那个宝贝孙子乐乐吧,都长这么大了!”王爷爷一眼看见站在一旁的乐乐,高兴地说,“看爷爷给你带什么好东西了……”说着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礼品盒递给乐乐。
“王爷爷大老远来,还给你带礼物。乐乐,还不赶紧谢谢王爷爷!”爷爷赶紧提醒着乐乐。可是乐乐连个“谢”字都没说,上前拿了东西,就到一旁拆了包装。
“看这孩子,惯得都没样了。老王别见怪啊!”爷爷似乎有些尴尬。
“没事,小孩都这样,认生。”王爷爷并没有太在意。
乐乐打开了包装一看,里面竟然是他想要了很久的“奥特曼”,一下子兴奋起来,拿着东西跑到王爷爷跟前,“嘿,老头,你还真会买东西啊!”
话一出口,王爷爷惊讶得皱紧了眉头。爷爷气得说不出话来,脸上不断变着颜色。乐乐好像感觉到了什么,低下头,一溜烟跑了。
吃完午饭,王爷爷临走时对乐乐的爷爷说:“老张啊,也许是我多嘴,但有些话我不得不说,宠孩子没错,但要有个限度,不能一味地娇惯,会把孩子惯坏的。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还是要多学习啊!”听着老战友这肺腑之言,爷爷既惭愧又难堪。
孩子对长辈不尊重,说话没大没小,如果父母不及时加以纠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霸道、不讲理、没有礼貌等不良习性,引起周围人的反感,进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时,一定要加以制止,适当纠正,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也是能够得到别人尊重的最佳途径。
原因各有不同,学会正确表达
在纠正孩子没大没小的不良言行时,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不礼貌的原因。由于孩子在家里备受宠爱,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当遇见与大人理论相驳时,不管对错,他们都会任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有些孩子则是故意挑衅家长的忍耐极限,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不高兴、不顺从,尤其是有爷爷奶奶等老人在家时,更是有恃无恐;而另一种孩子则是出于心直口快,不懂得用礼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懂得顾及对方的感受。
作为家长,针对孩子不礼貌的这些特征和原因,要对孩子给予教育,及时纠正他们的这一错误行为。要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孩子表现出没大没小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告诉他这样做是错误的不礼貌的行为,是不会受到大家欢迎的,爸爸妈妈都希望他是个讲文明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他我们是文明礼仪之邦,人们从远古时代就讲究礼仪等等;还可以给他讲“孔子尊师”、“张良拜师”、“孔融让梨”等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从而改正不礼貌的行为。
隔离冷静处理耐心引导学习
当发现孩子表现出没大没小的行为时,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在众人面前颜面无存,因而恼羞成怒、大发雷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却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可能更加肆无忌惮地与家长顶撞,这样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教育孩子,而且常常是家长爆发之后,也没弄清孩子口不择言的真实用意和原因,而后也不了了之。
因此,家长在遇见这种情况时,首先要冷静,把孩子叫到一旁,耐心地说服教育。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才会有所改正。家长一味地大吼大叫是很难起到正向作用的,相反只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意识,使事情更糟糕。只有耐心细致的引导,才能让孩子在不断的学习中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和语言。
父母模范作用,礼貌从小抓起
为纠正孩子的不礼貌言行。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文明用语。有些家长不注意,总是称呼父母为“老头儿、老太太”等,其实这可能是成年人间的一种所谓的亲昵称谓,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就会错误地认为这样的称呼是正确的。因此就很可能学着如此称呼,引起大家的反感。而在公共场所,家长更不能大声吵闹,对他人要有礼貌,为孩子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要想让孩子成为文明礼貌的典范,就要从小教育孩子懂文明、讲礼貌,对他人常常使用“请”、“您好”、“谢谢”等文明用语,教育他要尊重别人,不能随意数落别人的缺点。不断地提醒孩子在长辈面前要谦虚谨慎,文明有礼。也可以带着孩子观察和体会文明礼貌的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出一些事例,让孩子自我判断对与错,自我判断某一语言或行为是否是文明礼貌的,这样才能让他切身体会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从而纠正他没大没小的不良行为。
5.没把门儿的“小贫嘴”
说到“贫嘴”,自然而然跳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贫嘴张大民”,那个成天唠唠叨叨、油嘴滑舌的小人物。这个可爱的人物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嘴贫,并借他的贫嘴说出了世间的万物百态。
但这毕竟是影视作品,是着意刻画出来的人物。而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孩子来说,要是也有着这样的毛病,估计做家长的没有不着急、不担忧的。
奇奇人如其名,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好打听,成天围着大人问来问去的。有时候“贫”得让爸爸妈妈闹心。
这天,爸爸带着奇奇去游乐园玩,身旁一个年龄大约30多岁的阿姨,见奇奇可爱,就跟他搭话:“你叫什么啊?好可爱啊!”
“阿姨好,我叫奇奇,奇怪的奇。”奇奇看见有人跟他说话,很是高兴。
“呦,这孩子真有意思!”阿姨觉得奇奇很有意思,“谁带你来的啊?”
“我爸爸。阿姨,您觉得游乐园里什么最好玩啊?您都玩过什么啊?阿姨,您是自己来的吗?阿姨,您家的小孩呢,您怎么没带他来玩啊?”奇奇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有些收不住。“噢,阿姨还没结婚呢,没有小孩。”阿姨的脸唰地一下红了。
“奇奇,阿姨没问你这个。”爸爸忙在一旁制止,“这孩子就是有点贫,小孩子不懂事,您别介意啊。”
“没事,没事!”这位阿姨说完赶忙掉头离开了。
“爸爸,阿姨怎么走了?”奇奇还是穷追不舍。
“你这孩子啊,以后不应该问的以后不要问,不该说的以后不要说!跟你说了很多次,怎么老是记不住啊!”爸爸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爸爸,那什么是应该说的,什么是不应该说的啊?为什么你们大人总是不喜欢小孩子说话呢?”奇奇没完没了地问着,“爸爸,你说我爱说话,你们是不是不喜欢啊?爸爸——”
此时,爸爸只有一脸无奈和茫然地看着奇奇,心想,这孩子这么贫,可怎么办啊。
这是很多聪明孩子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由于他们好奇心强,总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不分场合地问这问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常常自认为自己的意识是正确的。与家长老师抢着说话,自顾自地发表意见和建议,从不考虑和尊重别人的感受,有时令人颇为反感。
萍萍是个有名的“小贫嘴”,什么事情在她嘴里就像倒豆子,噼里啪啦地说个不停。这天妈妈带着她出去,路上遇见了以前的邻居,不免寒暄几句。当对方问到萍萍家目前的近况时,妈妈还没搭腔,萍萍这个“小贫嘴”就忍不住了,“阿姨,您是问我们家啊?我们家现在可好了,爸爸升了职,比以前挣钱多多了。我们家最近还买了汽车。对了我妈妈说,我们马上就要买房子了——”
听着女儿一五一十地跟邻居阿姨聊个没完,妈妈心里别提多别扭了,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又不能打断孩子,怕邻居疑心,只能在一旁哼嗨搭腔,一点办法都没有。
萍萍好不容易抖落完家底,妈妈赶紧跟邻居告辞,拉着萍萍快速离开,“你这孩子,妈妈不是说过吗,家里的事情不要随便对外人讲。你怎么老是记不住!”
“阿姨不是外人啊,她和咱们以前是邻居啊!”萍萍纳闷地强调着。
“但是阿姨和咱们家并不是非常熟悉啊。妈妈不是说过,家里的很多事情都是咱们家的隐私,不能随意外传。”妈妈一脸的不高兴,“我看啊,你这孩子就是太贫了,以后家里的事情不能让你什么都知道。”
萍萍不再说什么了,在她的心里,她觉得大人都很“虚伪”,明明是事实,还不让说。
其实,孩子“能说”、“贫”,并不一定就是件坏事,但是他若把这种本领用错了地方,那就会造成周围人的反感情绪,所以家长对待孩子贫嘴行为要区别对待,正确引导。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孩子在适合的环境和条件下,充分发挥“爱说、能说”这一特长。
分清贫嘴本质,挖掘孩子潜能
其实,贫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家长应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正确引导孩子多提问题,多给孩子讲些待人接物的故事,让孩子在角色中体会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适时。只有父母正确对待这个问题,才能帮助孩子正确处理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弄清孩子“贫嘴”的原因。
孩子正处于发育和成长阶段,对外界的万事万物都非常好奇,总是想弄明白自己不懂的事情,一肚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但是由于孩子对待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知之甚少,更由于他们的单纯和直率,有些问题可能会使大人颇为尴尬,难以坦白或准确地告诉孩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充满好奇和多余的话语很容易引起大人的反感。其实这不能完全怪罪于孩子,他只是想弄清自己不了解的事实,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表现,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探索的表现。只不过他们的方式方法不甚得当,或者说探寻的方向有些偏差。
因此,家长在了解孩子的这一本质之后,应该正确看待孩子“贫嘴”这件事,从积极的角度去挖掘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勇气,从而引导他这种积极的因素向好的方面发展。家长可以带爱提问、爱思考的孩子去参观博物馆或展览等,让他去探寻未知的世界,充分满足他的好奇心,激发他对知识的渴求欲望。
当孩子摆脱身边琐事,对知识感兴趣时,无论有多少问题,无论多么“贫”,大家也都不会反感,反而会非常乐意接受或给他讲解。
理解教育孩子,发挥聪明才智
对待“贫嘴”的孩子不能一味地训斥,要用朋友一样的态度跟他沟通,让他明白也许他的“贫嘴”会为家庭和父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家人的心情和正常生活;还可以给他列举一些事例,说明“贫嘴”的坏处,让他体会到自己在不恰当时候的一种错误行为表现,而且要告诉孩子,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这样口无遮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不能完全暴露给世人;“贫嘴”的孩子会被周围的人厌恶,如果不自觉地改掉这种行为,朋友就会离你远去,不再受人欢迎,成为“讨人嫌”的孩子。从而让他反省自己的这一行为。只有孩子真正从内心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恰当的行为,他才会自觉自愿地改正。
其实家长还应该看到“贫嘴”的孩子暗藏的潜质和能力。看到他们能说会道背后的完善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并发挥他们的这一才能,把他们的能力引向正轨。比如,家长可以教导爱说的孩子创作故事,或者学习表演、朗诵、唱歌等才艺,充分调动他们嘴上的功夫。而那些反应迅速,常常能举一反三的孩子,更要调动他们的潜能,多尝试学习新知识,鼓励他们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让他们的才能有用武之地。
只有理解了孩子“贫嘴”这一行为,充分发现和发挥他的这一潜能,才能把孩子的“坏”习惯,向好的方面转变,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正确引导孩子成功走出人们的“误解”,不再因为“贫嘴”而“讨人嫌”。
6.言语“小暴徒”
“语言暴徒”,什么意思?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其实所谓的语言暴徒,就是说话横冲直闯,不假思索,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暴力倾向,恶语相向,让人耳膜受创。俗语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孩子从小也沾染上了这种恶习,总是恶语伤人,顶撞他人,那会是什么样子呢?
明明这孩子还算是不错,可就一个暑假,也不知道在哪里学的,说话非常难听,不容人说他不好,还经常恶语相向,弄得爸爸妈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