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不满足是向上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不断向前进。鲁迅是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祖父在京做官,父亲周伯宜长期养病在家,母亲虽是乡下人,但思想比较开通。鲁迅在绍兴生活了17年,然后外出读书谋事。在绍兴的17年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其文学作品中的许多景色和人物都取材于绍兴。
鲁迅7岁开始读书。读的第一本书叫《鉴略》,是本文字深奥的历史书。七岁的孩子既读不懂,更无兴趣,只能死记硬背,这使鲁迅初尝读书之苦。
读了四五年死书后,12岁的鲁迅转入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镜吾先生博学方正,给少年鲁迅颇多教益。鲁迅最感兴趣的,还是外公鼓励他读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镜花缘》等小说,也披阅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等人的诗。这些小说和诗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鲁迅读书,不喜欢死记硬背,更注重理解。他自己做了一张小小的书签,书签两端前贴红色花纹,以示美观,中间手书十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把书签夹在书页中,随着视线的下移,用书签盖住已读过的文字,这样就不会看重或读漏,提高了读书效率。到年终考试时,别的同学昏头昏脑地又读又背,仍考不出好成绩,而鲁迅稍作复习,就能在镜吾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完一年的课文。
同学们向鲁迅取经,鲁迅告以“三到”之法。最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不能像老太婆念佛那样,有口无心,必须双眼看字,口头诵读,心中默记理解。不少同学都纷纷仿制“读书三到”书签。
一次,寿镜吾先生教学生做对子,以“独角兽”为题让学生对,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对开了,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四眼狗”,有的对“九头鸟”。而鲁迅根据学过的《尔雅》中的句子,以“比目鱼”作对,受到先生的称赞。又一次,先生出了五字对:“陷兽入阱中”,大家一时想不出来,鲁迅则根据《尚书》之句:“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脱化出“放牛归野林”以对,镜吾先生更是赞赏不已。
鲁迅13岁那年,因祖父科场贿赂案遭到了劫难。为营救祖父,周家花费了巨资,家境因此日渐衰落。谁料祸不单行,次年冬,鲁迅的父亲又口吐鲜血不止,一病难起。已濒临破产的周家只好典当首饰衣物给病人治病。周家请了几位名医,不仅诊金昂贵,而且用药古怪。
这些怪药用了一段时间,鲁迅父亲的病情仍未见好转。这些名医黔驴技穷,收起诊费,拍拍屁股就走了,父亲不治身亡。这件事使鲁迅在心中埋下了对庸医的憎恨。
18岁那年,鲁迅进入了不收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这一年虽发生了“戊戌变法”,但水师学堂里依旧乌烟瘴气,使鲁迅无法忍受。10个月以后,他毅然离开这所学堂,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去了。这里开设的地质学、矿物学、物理学等课,鲁迅还比较感兴趣。在这里,鲁迅读到了严复译的《天演论》以及维新派梁启超办的《时务报》,这使他大开眼界,他对赫胥黎“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尤感兴趣。
21岁的鲁迅从路矿学堂毕业了。他对这三年不中不洋的教育很不满意,细细想来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鲁迅心中惘然若失,一个念头渐渐地强烈起来:到国外去,寻求强国富民之路。
1902年春,鲁迅被公派到日本留学,进入弘文学院。为支持学生刊物《浙江潮》,他撰写了激扬豪放的《斯巴达之魂》,表达了高昂的爱国壮志和青春热情,并且第一个带头剪掉辫子,进一步表明了他的革命意识。
1904年,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按照自己的志愿,被安排到仙台医学院学医。在这里,他结识了教学严厉而为人非常正直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曾学习过汉文,对中国有所了解,他非常尊重中国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和创造这种文化的中国人民。此时,鲁迅是这个学校惟一的中国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没有亲朋好友,于是藤野就以主人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对鲁迅特别关心。
学期末,鲁迅考试成绩还算不错,获得了中等成绩。这使一些日本学生愤愤不平,先是学生会干事借故来检查鲁迅的讲义,接着鲁迅收到一封匿名信,信里诬蔑鲁迅因有藤野先生泄题,才会有这样的解剖学考试成绩。
这件事使鲁迅体会到弱国国民的悲哀,在别人眼中,中国人只能是低能儿,成绩在60分以上就会被人怀疑。尽管这件事不攻自破,但次年又发生一件事,使鲁迅决定放弃学医了。
那是学习细菌课程时,讲这门课的是一位德国教师,按照他的授课习惯,细菌的形状是用原版幻灯片来显示的。课程讲完,他总喜欢给学生再放映一些风景时事画片。每当出现战争中日本胜利的镜头时,日本学生便“万岁”欢呼不停。
有一次,一个镜头引起了鲁迅极大震动,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同胞,在日本军人的挟持下押赴刑场,据说是给俄国人当侦探,要公开斩首示众。在周围观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日本军人斩首,其惨状应当是令人寒心的,可画面上中国人的表情却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日本学生“万岁”的欢呼声。
鲁迅愤怒了,屈辱、悲痛一起涌上心头,胸中的热血在沸腾。他从银幕上看到的被枪毙的中国人和当看客的中国人,体格都很强壮,但神情却是那么麻木。他意识到这灵魂深处的麻木和愚昧,绝非医药所能救治,非要彻底改造精神不可。“精神上的手术刀,应当是文艺吧。”鲁迅这样想着,便决定中断仙台医学院的学业,又回到东京。
这一年,鲁迅25岁。弃医从文,不仅改变了鲁迅的专业方向,而且直接改变了鲁迅一生的命运。此后,他热心地投身于文学创作和翻译之中。
鲁迅全身心地投身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惊世骇俗的名作和匕首投枪式的杂文相继发表,使他成为中国文坛的主将和旗手。
精彩点评:
鲁迅是伟大的,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像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有三个特点:一是政治远见,二是斗争精神,三是牺牲精神。这三个特点伴随着鲁迅的一生,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发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呼声。这里的“千夫”是指敌人,无论怎样凶恶的敌人,鲁迅总是“横眉冷对”,绝不屈服。“孺子”是人民大众,对人民大众,鲁迅甘愿作为他们耕田的“牛”。
鲁迅一生爱憎分明,憎恶敌人,热爱人民。对敌人,他主张要有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对人民,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更在于他的人品。我们青少年学习鲁迅,首先要学习他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