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1886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1866年11月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由于家境十分穷困,刚满6岁的孙中山便跟姐姐一起上山砍柴,去水塘边捞猪草。年龄稍大一些,他便下田插秧、除草、挑水、打谷,或到山上放牛,有时还跟外祖父驾船出海捕鱼,所以,他很小便对农民的艰苦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
因交不起学费,孙中山10岁才进私塾读书。他小时候最喜欢听村中一位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的老人讲述革命故事,久听不倦,在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79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长兄孙眉资助他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孙中山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受改良思想的影响,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遭到李鸿章的拒绝。孙中山开始意识到,靠上书请愿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决定出国探求拯救祖国的道路。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创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但由于走漏了风声,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他在英国伦敦避难时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才得以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孙中山在国内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好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年到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虽然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他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在中国存在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于结束。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了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
1912年8月,在宋教仁的积极活动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在年底的大选中,国民党取得了压倒多数席位,准备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对反袁民主派阵营的扩大深为惊恐,就指使特务于1913年3月20日刺杀了宋教仁。
宋案的枪声使孙中山从和平建设的迷雾中惊醒,他又重新举起了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发动了反袁二次革命。然而,这时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涣散无力,结果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就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又一次亡命日本。
在艰难的处境之中,孙中山显示了出无畏的进取精神,决心“再举革命”。1914年,他在东京另组中华革命党,继续开展反袁斗争。在这段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孙中山和宋庆龄结为革命的伴侣。
袁世凯暴毙后,接踵而来的是军阀割据、混战火并的局面。在横流的浊波逆浪面前,孙中山坚信共和理想,继续与北洋军阀斗争。1917年和1921年,他两度在广州举起“护法”的旗帜,并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兴师北伐。但是,在封建军阀和官僚政客的摧残践踏下,《临时约法》和共和的光彩已经掉落殆尽,“护法”的旗帜已经唤不起人民的支持;而且孙中山依靠的军事力量又都是与北洋军阀有矛盾的地方实力派和新军阀,这些人本来与北洋军阀是一丘之貉,“护法”的失败在所难免。
接踵而来的失败使孙中山处于孑然无助、前途渺茫的逆境之中。严酷的现实迫使孙中山痛苦地思索。他在迷惘和黑暗中艰难地探索着斗争所需要的新的旗帜和新的生力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了他很大的鼓舞。这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但掌握广东军队的军阀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他与前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与此同时,滇、桂等军队表示服从孙中山,并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也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以改组为中心内容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纲、党章,确立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毛泽东、李大钊等共产党员出席了大会。在大会上,孙中山根据三大政策的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认为:“今天的革命非学俄国不可。”1924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岛创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聘请苏联顾问,训练革命武装力量,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据说,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都在那里担任过职务。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认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受革命潮流的影响,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和主持解决时局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认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2月底,他带病离粤北上,沿途到处受到人民的极大欢迎。由于多年进行艰苦的革命工作,孙中山积劳成疾,已患上肝癌。他在病榻上接见了段祺瑞的代表。当他得知段祺瑞要“外崇国信”和召开“善后会议”的活动时,极为愤慨,厉声斥责。在孙中山一生的最后时刻,他的斗志益发坚定。
1925年3月12日,年仅59岁的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逝世。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还在临终前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以激励后人继续前进。
精彩点评:
孙中山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一生为国家的民主和富强积极奔走,上下求索,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晚年的孙中山仍然没有停止探索,由于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他与共产党合作反帝反封建,将一生的革命事业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因此,孙中山先生是一位革命的先行者,他为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