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代表人物:约翰·肯尼迪) 即使你再孱弱,再贫穷,再普通,你仍有别人也会羡慕的优势。对于梦想成功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开发利用。
——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哈恩曼
【精彩导读】
肯尼迪小传
约翰·菲兹吉拉德·肯尼迪(1917~1963),1917年5月29日生于马塞诸塞州波士顿市布鲁克林郊区富豪之家,父亲曾任驻英大使。1935年在伦敦经济学院曾就教于有名的政治学教授拉斯基。1940年哈佛大学毕业。1941年10月应征入伍。曾到鱼雷艇中队服役。1945年退役后在国际新闻社任记者。
29岁竞选众议员获胜,连任3届(1947~1953)。在国会里,他对内重视社会救济和平民福利,对外反对共产主义,支持冷战。1953年他进入参议院。1956年写成《勇敢者传略》一书出版,获得普利策奖。50年代后期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委员,力主扩大援助非洲和新独立国家。他的政治观点逐渐左移,在民主党内的声望也逐步提高。1958年连任参议员,1960年11月,他击败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也是第一位信奉天主教的总统。
他任内提出了“新边疆”政纲。主张振兴教育事业,发展农业,重视城市建设和老人与儿童的健康保险。1961年制造入侵古巴的吉隆滩事件;提出“援助”拉美的十年“争取进步联盟”计划,建立“和平队”。1962年利用军事威胁手段迫使赫鲁晓夫撤出运进古巴的“防御”导弹。1963年与苏联和英国签署禁止在大气层试验核武器条约,还同意设置美苏“热线”。同年9月发表入侵越南的政策讲话,并派25000名美军到越南,扩大侵越战争。1963年11月22日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竞选旅行时遇刺身亡。
【人物故事】
从小时候就被训练做总统
小时候,约翰·F·肯尼迪因一系列的疾病在病床上度过数月,起先的一场严重的猩红热使他在三岁生日前住院两个月。在成长阶段,当健康的孩子在外玩耍时,他把绝大多数时间用来阅读,整日在历史和英雄主义的书籍中疾驰。
父亲时常鼓励他,以巨大的勇气来面对几乎从不间断的病痛。
曾出任英国大使的老肯尼迪常常在饭桌上和孩子们大谈特谈当时的政治风云和国内各党派的竞争和立场,并且鼓励孩子们自由发表他们对世界大事的意见,遇到意见分歧时便激烈辩论起来。在讨论中,孩子不但对政治增加了认识,而且对国内国外的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各自到图书馆寻找更多的资料来阅读。结果一个儿子成为总统,两个成为议员。
为了让儿子见识场面,老肯尼迪曾专程带着小肯尼迪飞到巴黎去参加一个交际盛会。因为他不仅要求孩子有好的餐桌礼貌,懂得如何与人寒暄,更希望约翰·肯尼迪有风采、有格调!所以有人说:“老肯尼迪是从孩子小时候,就训练他做总统。”
从书上阅读战争的肯尼迪决意要分享同代人的伟大经历。他本来无法通过真正的军队体检,而父亲用财富和影响说服了军中的朋友接受了一个家庭医生出具的健康证明,最终使他成为一名海军军官。
【哈佛观点】
学会吃苦,人生将更丰富厚重
现在的孩子都是糖罐里泡大的,一点都吃不得苦,然而能吃苦却是成就事业的最大前提。
1878年,高尔基到城郊的小学念书。因为原先富有的外祖父破产了,家里一无所有。懂事的小高尔基每天放学以后就背着一个破袋子,走遍郊区的街道捡破烂,骨头、破布、碎纸、铁钉,什么都要,然后卖给垃圾站,换取一点点微薄的钱补贴家用。
后来家里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小高尔基不得不离开学校到一间鞋店当学徒。除了要做好店里的工作,还得帮老板干各种家务活:洗衣拖地带小孩……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吃不好,睡不好。有一次做饭时,老板催着快点上菜,高尔基心里一急,拿着汤碗的手也不由得颤抖起来,一不小心,刚煮沸的菜汤洒了一地,双手被严重烫伤,他被送进了医院。出院后,他被解雇了。再后来,高尔基去建筑工程制图师兼营造师谢尔盖耶夫那儿做学徒。说是学徒,其实根本学不到任何手艺,而是每天做婢女和洗碗工的活儿。店主只负责供给他一天三顿饭,此外没有工资也没有任何自由。他每天都要擦洗铜器、劈柴、生炉子、洗菜、带孩子,跟老板娘上市场当跑腿,每逢周六还要擦洗全部房间的地板和楼梯。小小的高尔基,很早便尝到了人世的艰辛。
在这清苦的现实面前,高尔基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但是在谢尔盖耶夫家里,读书被看成是不务正业,被逮到了难免一顿毒打。高尔基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找书,然后冒着很大的风险,深夜爬到阁楼上,钻进棚子里,借着月光看书。高尔基读的书五花八门,龚古尔、福楼拜、斯丹达尔的作品让高尔基如痴如醉,俄罗斯美妙的古典文学让高尔基神魂颠倒。
16岁时,高尔基决心去读书,希望通过上大学为自己寻找光明的前途。于是高尔基来到了喀山。但是对一个穷孩子来说,填饱肚子都得努力挣扎,上大学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每天一早就出去找活儿干,跟流浪汉们一起劈柴,搬运货物,晚上就住在城市的公园里、岸边的窑坑里,甚至树洞里、沟渠边。他不再对上大学抱什么期望了,他清楚地知道,社会就是自己的大学,在这个大课堂里,他将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后来,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生活的贫苦磨炼了高尔基的意志,使得他在饱尝艰苦的日子后变得更加坚强。人生在世,遭遇凄风苦雨实属自然。没有始终波澜不惊的大海,也没有永远平坦的大道。纵使惊涛骇浪,纵使沟壑纵横,跨过去了,人生也就变得多彩而丰富。璞玉需要精心打磨才能晶莹光亮,生命也需要锤炼才能饱满厚重。
正视自己,冷静地反省自我,问一问自己是否已经将自己磨炼成一块金子,一块熠熠生辉的足以让人一目了然的金子。
【轻松互动】
作为父母,你是否有意识地训练过孩子吃苦?在哪些方面?你的训练方式是什么?
【亲子共品】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张欣于1994年以江苏省理科第3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中国分公司工作。2001年,他又考取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非常注重对他意志的培养,经常会让他吃点苦。
在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每到冬天,他们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日本还提倡“穷留学之风”,让富裕的大城市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哈佛观点】
成长,从自我锻炼起步
独立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普遍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
1放手
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3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有各自的角色,都会学会相应的劳动技能:10岁的男孩能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等等。
2不放任
(1)欧美的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2)西方国家的家庭平均收入比较高,但他们对孩子的零花钱却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而且零花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学习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对孩子的零花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花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花钱。
(3)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
【轻松互动】
1从孩子小时候起,你就对他有意识地锻炼吗?
2对比上文内容,你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还需要有哪些?
【亲子共品】
要想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父母应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