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代表人物:贝聿铭) 很多失败者恰恰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他们对自身具有的宝藏视而不见,反而拼命去羡慕别人、模仿别人。殊不知,成功其实就是自信地走你自己的路。
——哈佛大学教授雷切尔·卡森
【精彩导读】
贝聿铭小传
贝聿铭(1917~ ),1917年生于中国苏州狮子林贝家,为中国银行创始人贝祖怡之子。17岁赴美求学,194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4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学院硕士学位。毕业后先是跟随美国知名的都市改造营建商齐肯多夫工作,之后于1955年创立了建筑事务所,建筑设计广及世界各国。著名作品包括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日本滋贺县的美秀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德国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他曾获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建筑奖。其中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于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人物故事】
建造奇妙大楼的梦
贝聿铭的家族有600多年历史,他的祖父是一位书法家,母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书法家、诗人、音乐家。所以他的家庭极具艺术氛围。
贝聿铭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对小贝聿铭的学习抓得很紧,很关心他将来想做什么。父亲常常告诉他:“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只要你有意在学业上深造,我就支持到底。”父亲并不富有,但他有条件在这方面支援他的孩子。
不过,那个时候小贝聿铭也不知将来会做什么。周末没有什么事做,他就会打弹子。
1934年,也就是在他17岁的那一年,在他家附近,有一座大楼破土动工了。这座大楼据说要建26层,并宣称将成为“远东第一高楼”。
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所以每周六都要去看它。最终,大楼像变魔术一般拔地而起,叫“国际饭店”。
他深深地沉醉在这个神话般的奇迹中,与此同时,一个自己也要建造一座和国际饭店一样高的大楼的梦想从他的心中萌生。
中学毕业时,银行家父亲给了贝聿铭两个选择,一是从事金融业,二是去学医。无疑,这是两条前途光明的道路,但他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因为这时候他心中最向往的就是建一座像国际饭店那样高的高楼。
父亲对他的理想虽然有些意外,但最后还是同意了他的选择。送他到美国去学他所喜爱的建筑学,结果攻读于哈佛大学,最终事业有成。倘若贝聿铭父亲强迫他学医,那很可能世界上多了一位庸医,却少了一名杰出的建筑艺术家。
【哈佛观点】
放下自己的标尺吧,孩子的发展需要尊重、理解
加拿大魁克·柯伯格,12岁时,他和同学建立了一个儿童慈善基金会。如今,这个慈善机构吸引了全球45个国家的10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并在拉美、非洲、亚洲的35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450所学校;其中,中国15所。年仅23岁的魁克·柯伯格,获世界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
人们不仅要问:“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自主能力的创造者?”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尊重孩子自主选择的成长环境。
在一个尊重孩子自主选择的环境,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意愿。可是,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是大人幸福的工具,孩子必须在家长的欲望中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研究生……但是,学成之后,却变成了一个缺少自主能力的人。即便有好的工作,也没有外国孩子那样的创造性。
我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儿子李禾禾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又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李肇星的夫人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他们的育子经验的重要一点就是: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见是他逐渐成长的表现和标志,应该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例如,孩子主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这说明他已有自己的审美观和情趣,只要不是太出格,就让他去穿,父母不宜用自己的标尺来控制和干涉。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他的想法总是被大人们忽视,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和重视,他可能会变得越发倔强、叛逆,不愿与父母交流、沟通。
孩子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父母只有放下长者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进行平等、耐心的交流和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孩子感觉与你没有距离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自己的意见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否则,若你一味地苛求、指责,不容倾诉和申辩,孩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言语会越来越少。
一般父母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约束孩子的选择。若是长此以往,父母会很累,因为渐渐地孩子就会丧失自我决定与负责任的能力。今天社会变迁迅速,孩子将来要面临多种选择和决定,能力的缺乏只会带来恐惧、紧张。
若是你尊重孩子对自我世界的决定,那么,他会因而发展出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会有一种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很重要的。
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但家长不能因此而代替孩子作决定。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作主张”的机会,家长再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尊重孩子的选择,你就有可能获得一个新的奇迹。
【轻松互动】
1假如你是孩子,你希望父母在哪些方面尊重你呢?
2如果你是父母,你觉得自己充分尊重孩子了吗?
【亲子共品】
哈佛优等生汉斯小时候非常迷恋飞机,父母总是尽力满足他的收藏需求,经常给他买回各种各样的玩具飞机,他们认为这个爱好对他的成长十分有利。
一天,汉斯和妈妈逛街,妈妈又为他买了一个白色的新“飞机”。回家后,汉斯兴冲冲地去找小伙伴去玩,妈妈叮嘱他千万别把飞机弄丢了。当孩子再回来时,手中的飞机果然不见了,变成了一张小卡通画片。妈妈十分生气,真想立即责问孩子,但她迫使自己忍住了,并平静地向孩子了解小飞机的去向。原来,汉斯见小伙伴都有一张同样的卡通画片,经不住另一孩子的劝说,将手中的小飞机与别人交换了一张卡片。妈妈没有责备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说:“这小卡片真漂亮!”
过了几天,当汉斯将心爱的小飞机排成几排来欣赏时,妈妈在一旁说道:“要是那个白色的小飞机也排在一起,该多好哎呀!”直到这时,妈妈才向儿子说明卡通画片与小飞机的不同价值,该不该用飞机换卡片的问题便由孩子自己去思考了。在这里,妈妈虽然十分心疼孩子失去的那个玩具飞机,但她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她没有去责骂孩子,为避免让孩子难堪,更没有逼迫孩子将飞机换回来,当孩子明白了飞机与卡片的不同价值和两种东西对自己而言哪种更重要时,也许他会将飞机换回来,也许他不会再干这种“傻事”。
【哈佛观点】
尊重孩子,才能赢得信任
一位哈佛教育专家说,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不少中学生表示,一种带锁的日记本在他们班里几乎人手一册,目的是为了防范父母翻看日记。
孩子向最亲的父母锁住自己,这一颇为残酷的现象令人深思。孩子之所以给日记上锁,是因为父母不能尊重他们的隐私;而父母则自有一番道理,实在不了解应当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其中的问题就出在如何互相了解上。父母与孩子虽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情,但毕竟相差几十岁,彼此之间有天然的“代沟”;跟孩子做朋友,靠真诚赢得孩子的信任是唯一的途径。
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尊重,他便能懂得自尊,也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那些对人彬彬有礼的孩子,肯定是在家里受到尊重的孩子;那些蛮不讲理、行为粗野的孩子,在家里,一定得不到家人的尊重,甚至常常受到伤害。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那么,你首先要做这样的人。要让孩子尊重你,你便应当先尊重孩子。
那么,父母怎样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呢?
1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
认真倾听,不要因为太忙太累而简单应付:“问这问那,有什么好奇怪的?”“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打发”他。或许有的问题你一时难以回答,说声“抱歉”,并说明你的原因,表明你的诚意,孩子会理解的。
2少用命令、教训的语气、语调来同孩子说话
“你给我听着!”、“老实点!”、“快点走!”、“过来!”等类似的话会使孩子觉得你在把他当“动物”使唤。要尊重孩子,多用情感交流的语言。让他觉得你是在与他谈心。“我觉得我们得好好谈谈”、“咱们是不是得快点,不然就会迟到的”、“这件事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你不觉得吗?”这些话都能让孩子觉得他受到了尊重。
3多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包括谈话
大人只顾自己说话,或者只顾自己看电视、娱乐,将孩子“晾”在一旁,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受冷落。你不能说:“小孩子家懂什么?自己玩去!”或“小孩子能干什么,还不如我自己利索。”应鼓励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觉得你真的把他“当回事儿”,他的努力对你来说很重要。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就会产生自我成就感,并体验到平等,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4正确对待孩子犯的错
不能不管,关键是怎样去管。不是粗暴干涉,或者严加惩罚,而是民主地对待。你可以这样询问:“喂,我觉得你今天好像变了一个人,怎么回事?”也可以这样评价:“这不像是你应该做的事。”或者严厉地指出:“我没想到你竟会干出这样的蠢事,你令我很失望!”父母的严厉性应视错误严重程度而定,给孩子自己思考并改正的机会,因为即使犯错,孩子也值得尊重。
5不轻易给孩子许诺
一旦许诺,就一定要实现,让孩子觉得你是值得他信任的。而一旦孩子失去信任,他就不会把“心”掏给你,你也就会失去影响力,即使采用严厉的责罚,也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6尽量少当着孩子的面同别人谈论他
大人不喜欢被当做别人的“谈资”,孩子同样如此。也不要不管孩子愿不愿意,要求他向客人展示什么。这样会让他觉得被摆布。
7不要总把孩子同别的孩子作比较
比较不仅会使“强”的孩子变得骄傲,使他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神气”、“特殊化”,而且会使“不如别人”的孩子变得自卑。要多对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即将孩子的“今天”与“昨天”比较,发现并肯定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哪怕进步是一丁点的,它都会给孩子带来惊喜与鼓舞。
【轻松互动】
1你的孩子充分信任和尊重你吗?
2对于孩子的隐私,你是怎么看待的?
【亲子共品】
美国父母与孩子谈话语调平和,从不粗声粗气地训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了错事时,也是循循善诱,反复讲道理。孩子承认错误并表示悔改后,父母总是说声:“我们爱你。”美国父母认为父母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爱,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所以,父母总是把“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之类的字眼挂在嘴上。
由于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护,美国孩子从小就可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家庭购买什么样的家电、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与父母商讨,父母也都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德国,一方面法律规定,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孩子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遇,可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为使孩子的性格得到自然天成的发展,德国教育家还提出了“体验自然”的口号。德国儿童从小就可以参与各种“生态活动站”的活动,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受,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