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代表人物:赵元任) 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
——哈佛校友罗斯福
【精彩导读】
赵元任小传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江苏人,语言学家,生于天津。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二批留学生。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1945年赵元任当选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主席。1952年荣任阿加细基金会东方语和语文学教授。1959年曾到台湾大学讲学。1960年又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
【人物故事】
平等教育铸就的大家
赵元任的父亲赵衡年家庭教育的理念很独特。当赵元任还很小的时候,赵衡年便开始对他进行教育,他十分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一反当时中国教育孩子的那种家长制作风,时常鼓励孩子和自己平等相处,他很善于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这也深深地影响了赵元任后来的发展。
赵衡年很喜欢和孩子们交流,他对自己的时间十分的慷慨,虽然他在家陪小元任的时间很少,但他总会抽出时间与小元任交流。他将小元任当做自己的朋友,尊重小元任的意见,当小元任有了较好的表现时,他常常给小元任以赞美,使小元任觉得和父亲在一起时十分轻松,可以无所不谈。
赵元任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很强的语言天赋,他的父亲也积极地去开发他的这一天赋,给他请来了外语老师,教小元任学习英语和法语,并及时和小元任沟通学习情况。在和小元任的沟通中,他还不时地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意见,由于平等友好地交流,小元任对于父亲的意见也十分愉悦地接受了。在赵衡年的教育下,小元任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后来顺利地考入了哈佛大学,并成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
【哈佛观点】
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才能真正走进他的心灵
父母教育孩子时,只有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交流,放下父母的架子,蹲下来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曾经有老师问班上的一位学生:“你和你的父母关系融洽吗?”那位同学无奈地对她说:“老师,我现在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每天回家,我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在一起,我和父母基本上不说话。”
说起和孩子沟通、交流,许多父母往往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到位,他们会说:“我天天跟孩子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陪他做作业,给他准备书包,这不是交流吗?”
父母们习惯把自己的“教训”、“命令”、“责骂”等都归于沟通。实际上,这种沟通是消极的。这种沟通方式,会使孩子封锁自己的心灵,甚至会离间亲子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孩子需要的是与父母平等交流的机会,而不是父母的指责和教训。
小艾到美国旅游,一次在饭馆吃饭,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因为姐姐先坐到了一个位置上而不高兴,站在那里不愿坐另一个位置。妈妈便蹲下来对他说:“这两个座位其实是一样的,对吗?既然姐姐已经坐下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坐她那个呢?下次再有机会让你先坐,好吗?”孩子眨眨眼睛,看看座位,确实没有什么两样,也就坐下来,高高兴兴地吃饭了。后来,无论在朋友家里,在儿童游乐场,还是在公园散步,小艾常看到大人们与小孩说话时,总是蹲下来,与孩子处在一个水平上,还往往用双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他,和颜悦色,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孩子们也似乎都很懂事,眨着眼睛,频频点头。
后来,一位美国朋友告诉小艾:“与孩子说话当然要蹲下来,他们年龄太小,还没有长高,只能是大人蹲下来,才能平视着说话,我们从小父母都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否则怎么能平等地交流呢?小孩也同我们一样是独立的人,应当得到父母的尊重!”
事实上,是否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尊重孩子,把孩子真正当做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影响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孩子的一系列问题。
父母只有平等地与孩子交流,才会赢得孩子真正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是否能够理解,还必须采用孩子喜欢的交流方式进行。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要把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的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交流,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相对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注意用语,比如,当你要求孩子放学后不要在外面玩耍,按时回家时,你应该说:“放学后你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担心的!”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如果你说:“放学后不准在外面玩,给我立即回家!”孩子则会感觉到你在限制他,感觉到和你的交流是不平等的,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当然,在与孩子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馈。你可以从孩子的语言中得到这种信息反馈,比如,当孩子说:“唔,我知道了,妈妈你别再说了。”这说明孩子已经有点反感了,如果父母再继续这个话题,孩子也听不进去了。明智的父母就应该停止教育,把话题转到其他方面去。
对于年幼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孩子的非语言反应,比如孩子开始出现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应该停止交流或者转换话题了。
【轻松互动】
1在你的思想中,你认为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吗?
2思考一下,你愿意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吗?你通常是怎么做的?
【亲子共品】
少女作家王可在成都接受了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随留美的父母在美国完成,2003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在她的《成长1+1》里,她写了自己如何备战哈佛、怎样社交以及如何处理高中恋情等一列高中生感兴趣的话题。而有意思的是,她的父亲在这本书中的每一章结尾处,都从父亲的角度对女儿的文章和思想进行点评,真实地记录了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代人,在一起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和谅解。
父亲更像是王可的一个朋友。他表示,生命里轻松的一面更精彩,他支持女儿参加选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平等沟通很重要。孩子学会这种平等的沟通方式,在长大以后,也会用这种平等的方式与别人沟通。他说他从来不会用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解决分歧的方式就是与孩子平等交流。他通过与女儿说明后果、签订契约促使女儿主动放弃了早恋。
【哈佛观点】
倾听,让孩子对你敞开心门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问题、疑虑,有些是十分幼稚单纯的,这时你切不可草率地评论孩子的看法,轻视或取笑他们,而是应当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与他们一起讨论应对与解决的办法。
现实中我们的父母们,却对孩子的诉说缺乏耐心的倾听甚至置之不理。
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放学回家时,看到妈妈正在厨房做饭,他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事情……”
孩子的话还没说完,妈妈就喝道:“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完了吗?”
显然,刚进门的孩子肯定还没做完作业,于是,妈妈就呵斥:“还不快去做作业,什么话等做完作业再说!”沮丧的孩子只得灰溜溜地回房间去做作业。
当孩子做完作业时,他显然已经没有了与父母交流的欲望,而父母们根本已经把孩子刚才“有话要说”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诉说的机会就这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