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百年老店少之又少
突破是必需的。所有经营者和管理者都想让企业长命百岁,很多老总都讲“我要打造百年老店”,但是,有多少企业真正“百年”了呢?有人说:“没关系,我知足常乐。”生活中,知足常乐是好事,可企业和生活不一样。虽然企业的目标是成为百年老店,但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40~42年,10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而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年,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0年。
举个例子,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009年出现了巨额亏损,最终走上破产重组之路,CEO瓦格纳被解职。瓦格纳为什么被解职?原因就是他没有办法突破通用汽车的困境以赢得生存。可见,即使是通用汽车这样的大公司,也会因无法突破而遭遇困境。
以上是外国企业的情况,再看中国的企业。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大公司的平均寿命是7~8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更是只有短短2.9年。
事实上,绝大多数企业不缺管理理论,不缺管理方法,不缺管理工具,所有这些,管理学都已经提供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企业相继破产?这是每个创业者都需要考虑的,也是所有企业家需要考虑的。管理者必须把破产的原因搞清楚,只有突破这些原因,才能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为此,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我总结出了对企业的死亡诊断:企业因“自杀”而死的也有,但是所占比例不大,像香港中信泰富集团,该集团主席荣智健辞职了,这就属于典型的“自杀”;更多企业主要是“他杀”,“自杀”只是附带性的,即竞争对手“杀”死了它,而它自己是“帮凶”,帮助竞争对手把自己“杀”死,这是企业“死亡”最主要的原因。
为什么很多企业死亡是“他杀”?因为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时候,管理者没有办法解决,不愿、不敢突破,不突破就意味着慢性自杀,再加上其他对手不断地突破创新,这就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危机。所以,对企业管理者来讲,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寿命却不由自己决定,这是企业经营最残酷的现实。早在几千年前,《孙子兵法》就已经指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只能保证自己不被打败,但是,你能否打败敌人不由你决定,而由敌人决定,如果敌人很顽强,就是不让你打败他,那你就打不败。企业只能掌控自己不被打败,但能否把竞争对手击溃,那不由企业自己决定,由竞争对手决定。如果无法击溃竞争对手,最后还是死路一条。所以,企业最主要的死因是“他杀”。
为避免企业过早死亡,企业家以及其他各级的管理者就必须带领组织进行突破,在保证自己不被打败的同时,乘机击溃竞争对手。
占据前三名
如果仔细观察市场当中企业生存的状况,我们会发现,每一个行业或者每一个区域当中,只有占据市场前三名的企业才能很好地生存。
比如美国汽车制造行业,在20世纪初期有好几百家公司,它们不断兼并、整合,到后来只剩下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在中国,家电连锁一开始有多少家?有国美、苏宁、大中、永乐、灿坤、五星、三联等,到现在,只剩下国美和苏宁。能存活下来的企业,都是在竞争中不断地打败对手,占据前三名的企业。
提早突破,占领先机
有一次,我去无锡的某个镇给江苏新日电动车制造公司无锡分公司作培训。在那个镇上,电动车生产商有将近三百家,这就是竞争的开始。虽然新日电动车在国内电动车市场上排名第一,但公司领导已经认识到市场竞争的问题,所以选择进行培训以提高自己。
培训的时候,我说:“你们这样做是非常有远见的。再过几年,你们镇上的很多电动车厂都将‘死亡’,因为市场竞争的规律只允许三家企业存在,如果排在第四、第五或是第六,不力争上游,就只能等待‘死亡’。”
再看看中国的电冰箱厂、电视机厂,都逃不出这个规律,只有占据前三位,才能很好地活着。而在前三位当中又有一个规律:只有第一名最赚钱,并且第一名的市场份额往往比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名的市场份额总和还要多。比如谷歌——世界第一的搜索引擎,2008年其市场份额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0%,其他所有搜索引擎的份额加起来还不及它。
第一名最赚钱,第二名也赚钱,第三名可以活着。由于客户需求,第三名还存在一定的希望和动力,它总希望把第二名打败,但基本上不赚钱。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就是这样,克莱斯勒之所以跟奔驰合作,是因为合作可以维持克莱斯勒相当一部分利润。
这就是市场竞争法则。在市场竞争中,如果不突破,一旦被竞争对手挤出前三名,仅有的一点利润和资产都会被亏完,那就只能等“死”——这是很多企业的不归路。
你比竞争对手强多少
我在管理英孚教育中国区的一些事务时,需要面对很多的加盟商,他们经常会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公司总部还存在这个缺陷?为什么你们还存在一些不足?其实,很多公司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很多业务员和客户总是对自己的产品、对公司总部及领导有太多的挑剔。
其实,没有必要要求管理者十全十美。市场竞争中有一种理论叫病态竞争理论,指某种产品、某个品牌并不是因为十全十美才活下来的,它是相对的,只要比竞争对手好一点就可以存活。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你有多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比竞争对手好多少。你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是只要竞争对手有一点比你强,你就只能让道。
苹果手机不存在一点问题吗?奔驰轿车没有缺陷吗?微软的软件完美无缺吗?不,它们都有问题,但是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比竞争对手强,所以,它们依然强大。我们必须做得比竞争对手好,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生存下来。
市场竞争法则和病态竞争理论告诉我们:突破是必需的,企业衰落的原因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发展得不够快,而是由于竞争对手比我们做得更好,发展得更快。因此,对企业而言,突破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更是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何时该突破
当认识到企业一定要突破的时候,管理者必须自己进行判断:什么时候该突破?这里有两种判断方法:自我高原判断法和竞争对手对比法。
自我高原判断法
所谓自我高原判断法,是指当企业业绩上升到一定高度,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再提升,即已经进入事业的“高原”时,就说明遇到问题了,这时候必须要突破。
海尔千亿高原
海尔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品牌,发展是比较好的。但是,海尔也曾不可避免地进入1000亿元的“高原”。从2000年到2004年,海尔的销售额从406亿元上升到1016亿元,4年增加了610亿元,这个成绩很可观。但是我们再来看看海尔2004年到2008年的销售额:2004年的销售额是1016亿元,2005年是1039亿元,2006年是1075亿元,2007年是1180亿元,2008年是1220亿元,这4年才增长204亿元,也就是说,这4年来海尔的业绩没有大的提升。
这说明,从2004年到2008年期间,海尔进入了1000亿元的“高原”。这种情况下,摆在海尔CEO张瑞敏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突破。如果找不到突破的路,那对海尔来讲,可能就蕴藏着危机。
可见,海尔曾经处在1000亿元的“高原”上,它一直在寻找突破口。不仅是海尔这样的大公司会遭遇“高原”,中小企业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同样的现象。有一次,一个化妆品公司的老总问我:“姜老师,我的公司的营业额到了8000万元就上不去了,怎么都上不了1亿元,你说怎么办?”这个化妆品公司就是进入了8000万元的“高原”。
请问你在哪个高原上?
只要一个公司进入了业绩的“高原”,就说明遇到问题了,说明管理者必须要突破。
这是第一种判断方法,叫自我高原判断法。
竞争对手对比法
所谓竞争对手对比法,是指将自己的公司与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作对比,以此来判断是否该突破了。
伊利、光明两大乳业巨头的突破困境
仔细观察此图,你会发现:2003年的时候,蒙牛的销售收入最低,只有40.71亿元,光明还不错,有59.81亿元,伊利的销售收入最高,为62.99亿元;然而到了2006年,情况就不一样了,蒙牛162.46亿元,伊利163.39亿元,蒙牛的销售收入跟伊利差不多了,但是光明只有72亿元。我们发现,光明一直在70亿元的“高原”徘徊。到了2007年,蒙牛超越了伊利。2008年,蒙牛是238.65亿元,伊利是216.59亿元,而光明只有73.59亿元。
首先,光明一直没有突破市场竞争法则,所以一直都在较低水平徘徊;其次,蒙牛后生可畏,所以人们常说,老牛(牛根生)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他一直追,把老东家伊利彻底超越了。
光明肯定有很大的问题,在这场竞赛中,它不仅明显落后,还趋于一种“高原”状态,并且2008年销售收入开始下降,从2007年的82.06亿元降到2008年的73.59亿元,这是危险的信号。其次,再看蒙牛和伊利,其实伊利的发展很好,但是被蒙牛超越了,可见,相对于蒙牛来讲,伊利还是有问题。所以伊利董事长潘刚就遇上了突破的问题,他要反思:为什么伊利被蒙牛超过了?如果不突破,会不会被蒙牛越甩越远?他还应该考虑怎样跟蒙牛竞争第一名,因为只有第一名才最赚钱。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告诉广大企业家和管理者:你必须随时将自己与市场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作对比,以此来判断你是否该突破了。要知道,就算公司的营业额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你也不能沾沾自喜,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很可能是以60%甚至80%的速度增长,这仍然意味着你的公司很危险。
增长速度快,一定没问题吗?
有一次,我们公司的一个培训专员去一家医药公司推销培训产品。这个专员回来后对我说:“姜老师,我见到对方老总了,在交流的时候,我感觉他说话的气势太强了,我有种他应该培训我们的错觉,他还说他们公司的业绩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姜老师,遇到这样的老总,我该怎么办?”我说:“下次你如果还有机会见到这位老总,应该问他是否知道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每年以什么速度增长!”
医药企业一旦有了一个好的产品和庞大的市场需求,那么这种爆炸式增长速度绝不止100%,如果它的竞争对手以150%甚至200%的速度增长,就说明这个老总经营的公司其实是落后的,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打得落花流水,但是他自己却还没有发现。
总之,有两种方法可以判断公司是否到了该突破的时候:第一,检查公司是不是进入了事业“高原”;第二,随时紧盯主要的竞争对手,将它们的销售数据、利润数据拿来跟自己对比,以此来判断是不是该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