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高水平的小品少。应当在幽默机智的反讽中,体现对现实的忧患与批判。近年来小品创作日渐滑坡,构思巧妙的精品少了,故弄玄虚的段子多了;有深度和高度的作品少了,浅薄俗气、以噱头取悦观众的作品多了;创作者深入生活、开掘生活的能力少了,闭门造车、浮华虚夸的风气多了。如果剧作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剖析和透视,难以挽回小品的颓势。
小品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一、小品与春晚
小品能够走出象牙塔,从最初的戏剧、戏曲院校的练习作品到今天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文艺样式,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功不可没。《中国小品20年》节目监制王晓,曾经操持过首届CCTV喜剧小品大赛。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进入百姓家,小品也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如果科技进步不够快、如果电视普及得不够广、如果没有春节晚会,那观众可能会更晚些认识电视小品。
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首届春节晚会上,小品首次在电视上亮相。编导为了热闹凑趣,赶排了小品《逛厂甸》,表演者是斯琴高娃和严顺开。一个泼辣俏皮,一个憨傻滑稽,有极好的喜剧效果,虽然仅仅作为一个小插曲,但现场效果和对观众的吸引力受到大家的重视。马季的小品《一个推销员》以轻松的心态、调侃的语言、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在漫不经心的幽默之中对这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讽喻、嘲弄、揭露和批判,自然使观众在忍俊不禁之中会心地怡然大笑。那一年,还有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
从1984年到1990年,小品可以说是陈佩斯与朱时茂大放异彩的时期,两人1984年合作的《吃面条》使小品成为以后历届春晚的保留节目。1989年春节晚会的四个小品都堪称佳作,像赵丽蓉、侯耀文的《英雄母亲的一天》;笑林、黄宏等4人表演的《招聘》;赵连甲和宋丹丹等3人表演的《懒汉招亲》;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胡椒面》。从这年开始,小品取代相声成为晚会的第一主角,这种局面延续至今。1994年春节晚会中就有《越洋电话》、《上梁下梁》、《打扑克》、魔术小品《大变活人》等8个小品节目,2004年春节晚会,39个节目中小品占了6个,时长将近70分钟,占全部节目时长的1/4强。
中国某传媒大学艺术系教授指出,小品在荧屏上走红,有主客观原因。除夕之夜,观众的普遍心理,是希望看到喜庆、有趣、高质量的节目,而小品正是用喜剧形式去讽刺那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和表现某种社会心态,在笑声中给人思考和启迪。
更有专家指出,电视是小品的成功之道,但也限制了小品。春节晚会被定义为关乎民心和社会稳定的第一炮,小品也就必须以欢乐、祥和为主,后逐渐转变为教化、喜剧为主。于是,同样是黄宏、宋丹丹搭档,《超生游击队》等讽刺型小品出现在元旦晚会,《回家》等教化型小品却出现在春节晚会。赵本山说在中国作喜剧很难,很大一部分人和事是不能讽刺的,小品要弄到学者不认为俗、观众不认为雅、领导不觉得烦,很不容易。
二、近年春晚小品三大新看点
以前小品更多的是逗乐,在逗乐中揭示一种社会现象,2005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送水工》就改了戏路,少有地玩起了煽情戏,从中凸现出人伦亲情。应该说,2005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比过去有很大提高,所花时间占整个晚会的一半左右。但整体上看,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艺术特性或表演,赵本山的小品都要胜出一筹。至于其他小品,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差强人意,要么包袱太小不逗乐,要么表演没有足够亲和力,与总导演“贴近生活”的要求总有一点距离。
出现新面孔和新搭档。2005年春晚的小品演出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和新搭档,一般小品要求演员具有喜剧效果,比如周涛与冯巩搭配演出《让一让,生活真美好》。巩汉林在失去赵妈妈这位好搭档以后,今年也找了一位美女、黄梅戏演员韩再芬,与柏青演了一段《都市外乡人》。这样的搭配观众也能接受。
主持客串、影视演员反串。2004年春晚,周涛首次涉足客串表演,2005年春晚,朱军和周涛在《让一让,生活真美好》小品中扮演那对要举行婚礼的小夫妻,李咏则加入到蔡明的小品中,同样玩的是《婚礼》,当上了婚礼主持人。多才多艺本是主持的基本要求,他们的表演究竟如何也是观众们说了算。过去春节晚会少有影视演员的空间,从2004年的石光荣“激情燃烧的岁月”后,2005年春节晚会影视演员也开始涉足小品表演了。在《荣誉》中出演公安局长的东北汉子程煜与黄宏搭档,演绎离奇故事《兄弟》。着名的情景喜剧演员英壮也加入小品大军里来,参与演出《婚礼》,当上了“二婚”丈夫。
三、小品成为春晚的重头戏
有人说,相声和小品是每年春节晚会的重头戏。这两个品种搞好了,歌舞戏曲总差不到哪儿去,整个晚会就算基本成功了。反过来说,如果相声、小品砸了锅,就算歌唱得再好、舞跳得再好、节目串联得再好、整体设计得再好,也往往是费力不讨好。
从这一评论中可以看出,相声和小品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重要性,近几年对春节晚会的评价跟晚会的相声小品的受欢迎程度有直接关系。
1983-2009年部分春节晚会小品节目单
1983年
《一个推销员》(马季)
《逛厂甸》(斯琴高娃、严顺开)
《吃鸡》(王景愚)
《弹钢琴》(严顺开)
《阿Q的独白》(严顺开)
1984年
《吃面条》(陈佩斯、朱时茂)
《电视纠纷》(王景愚、李辉)
1985年
《拍电影》(陈佩斯、朱时茂)
1986年
《送礼》(李婉芬、周国治)
《羊肉串》(陈佩斯、朱时茂)
1987年
《恩爱夫妻》(王馥荔、陈裕德)
《产房门前》(郭达、杨蕾、高兰村、邹晓茜)
1988年
《急诊》(游本昌、赵丽蓉、王丽云、薛培培)
《黄牌和金牌》(朱时茂、刘全和、刘全利)
《清官难断家务事》(牛得草、朱世慧、郭达、杨蕾等)
《狗娃与黑妞》(陈佩斯、小香玉)
《接妻》(岳红、沈伐)
《门铃声声》(李文启、熊小田)
1989年
《英雄母亲的一天》(赵丽蓉、侯耀文)
《招聘》(笑林、师胜杰、方青卓、黄宏)
《懒汉相亲》(赵连甲、雷恪生、宋丹丹)
《胡椒面》(陈佩斯、朱时茂)
1990年
《相亲》(赵本山、黄晓娟)
《打麻将》(岳红、巩汉林)
《难兄难弟》(黄宏、严顺开)
《主角与配角》(陈佩斯、朱时茂)
1991年
《手拉手》(黄宏、宋丹丹)
《陌生人》(巩汉林、蔡明)
《小九老乐》(赵本山、杨蕾)
《乡音》(魏积安、赵连甲、常佩双)
《警察与小偷》(陈佩斯、朱时茂等)
《除夕之夜话渴望》(《渴望》剧组)
1992年
《争先恐后》(姬晓适、李宝东、都广友)
《秧歌情》(黄宏、宋丹丹)
《戒赌》(宋晓林、喻海燕、刘玉梅)
《我想有个家》(赵本山、黄晓娟)
《妈妈的今天》(赵丽蓉、李文启、巩汉林)
《草台班子》(郭昶、潘长江、黎舒兰)
《姐夫与小舅子》(陈佩斯、朱时茂)
1993年
《擦皮鞋》(黄宏、魏积安)
《老拜年》(赵本山等)
《张三其人》(严顺开等)
《桥》(潘长江、黄晓娟)
《推销》(张国立、刘亚津、张敬)
《黄土坡》(郭达、蔡明)
《市场速写》(郭东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