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豪是被“上山下乡”浪潮送到达安农场的。
他与无数同龄人一样,就这样成了农场工人。
那会儿他还非常年轻,精力充沛而又无所事事,每天收工回来不是与人举杠铃玩石锁,就是躲在蚊帐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翻译小说。
“文革”期间,年轻人都以习武和阅读翻译小说为时尚。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没有其他娱乐;二是由于社会治安恶化,尚武之风因此得以盛行;三是抄家过程中翻译小说首当其冲遭遇焚毁,少数藏匿起来的身价倍增,深受年轻人青睐。有意思的是——保存下来的翻译小说几乎全是世界名著,这使元豪第一次领悟到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且还蕴含着难以想象的强大的生命力!
达安农场最兴旺时曾经容纳过四万多名知青,若以每人最少携书一本计算,整个农场至少拥有各类藏书四万多册。所以喜欢读书的年轻人在这儿如鱼得水,可以借阅到许多感兴趣的书籍。当然,这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绝对不能让领导发现……
元豪在农场阅读过不少外国名著。他生性开朗乐观,所以不太喜欢描写细腻、情感纠结的俄罗斯文学,尤其是屠格涅夫的小说,如:《烟》、《春潮》、《父与子》及《贵族之家》等。原因就是读过屠氏作品就像胸口被人打了一拳,会长时间隐隐作痛。相对而言,元豪比较喜欢读后让人感觉酣畅淋漓的美国小说。那段时间他特别喜欢杰克·伦敦的小说,如《一块牛排》、《墨西哥人》和《深谷猛兽》等。
杰克·伦敦笔下的拳手一个个栩栩如生,他们顽强而不失善良、冷漠又充满激情。老拳手汤姆·金、革命者利威拉以及淳朴正直的小柏脱,这些文学形象深深吸引着他,以致梦想自己也能成为一名拳手。然而元豪知道政府早在1959年就取消了这项运动,国内既没有拳击比赛,也找不到这方面的训练班,所以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