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哲学家在海边看见一艘船遇难,船上的人全部淹死了。他便抱怨上帝不公,为了一个罪恶的人偶尔乘这艘船,竟让全船无辜的人都死去。正当他深深的沉思时,他觉得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了。原来哲学家站在蚂蚁窝旁了。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脚上,咬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脚将这些蚂蚁全踩死了。
这时,赫耳墨斯出来了,他用棍子敲打着哲学家的头说:“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样,如此对待众多可怜的蚂蚁。你又怎么能做判断天道的人呢?”
有的时候看不见的,并不代表不存在。
君子的高贵品质往往在于其严于律己,尤其是在独处的时候。《咸宁县志》记载了“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故事。
清雍正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人,先后在淮阳、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历时30余载,毫不苟取。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这番情景,便叫随从备好文房四宝,即兴书诗一首,诗云:“月白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接着,将礼物“完壁归赵”了。
孔子说:“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
《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中,写了庞统辅佐刘备进军西川时出现的一段小插曲——刘备设宴劳军,酒酣之际,刘、庞言语不和,刘备发怒,责问并驱赶庞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夜半酒醒,刘备想起自己所说的话,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请庞统谢罪曰:“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玄德亦大笑,其乐如初。
本来,酒醉失言,虽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么大错。刘备事后却一再自责,这是他自省的结果。
正直的人不会将错误掩盖,也绝不会打肿脸充胖子,他们会时时的反省,不断自我完善。
反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它是把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他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审视的对象,站在另外一个人的立场、角度来观察自己,评判自己。
《中庸·天命章》里有这样的话: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见到隐藏着的事端,我的心里已显著地体察到了。当细微的事情,大家不曾察觉的时候,我的心中已显现出来了。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更加要谨慎小心,不使不正当的欲望潜滋暗长。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对其为人很重要。反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大效用。因为反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当你克服了你的主要缺陷,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意思是遇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自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行为。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一天做过的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教师教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免不了发生矛盾或产生隔阂。如果与邻居、同事或朋友闹了别扭,只去想对方的短处,会越想越觉得自己有理,越想越觉得委屈,因而越想越生气,关系必然越弄越僵。如果“三省吾身”,找一下自己的缺欠,就不难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是难免的,只要改正,就会进步。但是,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自己对别人的缺点,哪怕很小,也看得很清楚;而对自己的毛病却不易看到,甚至有时把自己的短处误认为是自己的长处。一个人的缺点和过失,不仅有害于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除了虚心听取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的批评外,还要三省吾身,也就是经常自省,这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执着走自己的路
人们都向往自己成为天才或者伟人,但是,伟人只是人类中的极少一部分,他们的伟大是相对于平凡而言的。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只局限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伟人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做一个正直诚实、光明磊落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是人人平等的。平凡的岗位,也可以体现出人生的意义,真诚、公正、正直和忠厚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可以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平凡位置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不图虚名脚踏实地的走自己的路,而不应该投机取巧,心存侥幸。自古以来都是三种人的身边常有祸事:包藏祸心,损害别人利益者,会反受其害;过分嫉妒,容不得他人的人,不被他人所容;喜爱虚名,并且不择手段去窃取他人成就的人,早晚会被别人识破揭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的美国将领——巴顿,其成功秘诀就是:着眼于目标,矢志不渝。
1908年6月,巴顿实现了童年时期就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著名的西点军校1908级学员。
学员时期的巴顿,的确非常引入注目,在他所学习的每个课题中,他都要力争第一;他极其注意军容风纪、外表仪态,他的军服上装有垫肩,不仅完全合体,而且每天洗烫,从不间断;他走起路来,昂首阔步,有军人气概;所有的体育项目以及他下功夫的其他各项活动,他都是输不起的,丝毫不能忍受被击败;在军事技术方面,则更是追求完全成功。
第一学年时,他全力以赴于列队操练,苦练基本功,并做到所有动作的完美无缺。当时队列操练在毕业成绩中只记十五分,而数学却占二百分,但在巴顿看来,努力争取队列训练的优秀成绩,是成为军人的第一步,所以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队列操练上。到学年结束时,他的队列考试成绩虽名列第二,但数学成绩却位居榜尾,这使他留了级。做一名优秀军人是他儿时的梦,不能顺利通过考试,令他十分伤心。考试失败没有使他退缩,更激起了他强烈的追求。在重修一年级时,他没有再将其全部时间用在队列操练上,除了猛攻数学外,还悉心阅读了大量军事史、战略、战术等方面的书籍。他从初期受挫中深知,一个人除品格外,知识尤为重要。信心和果断建立在知识之上,只有对军事专业的博学,才有可能成为优秀将领,否则只能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
这一年,巴顿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他的全部课程合格,队列操练仍是他在班上赖以出人头地的科目。他成为学员中公认的佼佼者。
巴顿曾对密友谈起过他想在军校达到的三个目标:在军列训练中夺冠;到第四年级时升为学员副官;在田径运动项目上打破学院纪录而达到A级运动员标准。他说到做到:二年级时,他升为上士学员,第三学年升为军士(此二者都是二、三年级学员中最高的军阶),第四学年真的升为学员副官。毕业时,他的队列训练第一;刷新了几项学校田径赛纪录。
拿破仑在学校读书时,简直笨得出奇。不论是法语还是别的外语,他都不能正确的书写,成绩一塌糊涂。而且,少年的拿破仑还十分任性、野蛮。不仅如此,拿破仑还袭击比他大的孩子,脸色苍白、体态羸弱的拿破仑却常让他的对手不寒而栗,他家里的人都骂他是蠢才,人们都称他“小恶棍”。在他的自传中,曾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固执、鲁莽、不认输、谁也管不了的孩子。我使家里所有的人感到恐惧。受害最大的是我的哥哥,我打他、骂他,在他未清醒过来时,我又像狼一样疯狂地向他扑去。”
可是,在这个遭人白眼的孩子的心中,信念的力量悄悄地滋长着。他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然而他还未真正地认识它。而且,他心中有一种狂妄而任性的想法:凡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要归自己所有。一天天长大的拿破仑开始更理智更成熟地关注自己。他常沉溺于同龄人所无法想象的冥思苦想之中,他又疯狂地迷恋着各种复杂的计算,他已学会了用冷静而彻底计算过的理智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他惊奇地看到自己表现出来的出色的思考力,第一次真正地认识了自己。他的行动变得果敢而敏捷,富于抗争精神。一种崭新的渴望点燃了他生命的热情,终有一天,他明白天误地告诉自己:“是的,我具有最出色的军事家的素质,权力就是我要得到的东西!”清醒的自我意识一旦形成,便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拿破仑在成功之路上连战连捷,势如破竹。35岁时他登上了法国皇帝的宝座。
无欲则刚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提出不论是富贵的获得和贫贱的摆脱,都必须严格地遵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实现,如果违反道德标准,就是“不义”的行动,应受到人们的鄙视。
楚昭王被伍子胥打垮,仓皇出逃。宰羊店的老板屠羊说也跟着昭王出逃。
昭王回国复任后,奖赏随同逃难的人,鼓励忠诚之士,屠羊说也受到奖赏。
屠羊说觉得不妥当,“大王失去国家,我也失去了杀羊的营生。大王回来,我又重操旧业,生意仍旧红火,为什么要奖励我呢?”
昭王知道后,便吩咐手下人,强迫屠羊说接受赏赐。
屠羊说说“天王亡国失位,我没有失职的过错,要罚,罚不到我的头上;大王返国复位,我没有出主意出力气,行赏,也赏不到我的头上。”
昭王听到报告,便下令说:“我要见他!”
屠羊据理申辩说:“楚国的法制规定,一定是建立有大功勋的人才能被大王接见。可是我智谋不足以考虑国家大事,勇武不能够驱除入境敌寇。伍子胥攻陷郢都时,我害怕兵祸而跟随大王逃难,却并不是想护卫大王。今天,大王要无视法制规定,打破常规接见我,这不是我希望发生的事。”
昭王非常感动,对大臣们说:“屠羊说地位很低,但见识深刻,你们可以替我传话,请他出任三公的职位。”
屠羊说依旧反对。他说:“我很清楚,做官做到三公也就到顶了,比我整日里守着宰羊店不知高贵到哪里去。那优厚的薪水,比我靠杀几头羊赚几个辛苦钱,也不知丰厚多少,然而君主妄发旨令,我要接受就是贪图荣华富贵,彼此都坏了名声,并且这样后患大得很!我是不能接受三公职位的,还是在我的宰羊店心安理得!”
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人得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曾请有名的玉匠看过,认为这块玉是宝才敢献给你的。”子罕却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要是把玉给了我,那你就我都失去了宝,不如你不送,我不收,使你我都保有自己的宝。”列子穷困潦倒时也决不接受郑国宰相子阳赠送的粮米。
因为,列子知道自己并没有和子阳打过交道,子阳听他手下的人说:“列子是大大的贤人,他就在您治理的国家里,他现在连饭都没吃的。这洋,您岂不成了不爱贤才的宰相吗?”
子阳是为了自己获得好名声而给列子送吃的东西,并非真正受惜贤才。
列子谢绝了子阳送的粮米,列子的妻子埋怨说:“只听说有道德有才学的人的老婆子女,都能过上快乐安逸的日子。可你,把我们一家子都养得只有皮包骨头了。当权的宰相既然巳派人来慰问,又送粮米给我们,你为什么偏偏不接受呢?你自己不要紧,未必身家性命也不要?”
列子解释道:“宰相并不是真正了解我,只不过听别人讲我,他才叫人给我送粮食。现在救济我是如此,如果一天有人在他面前说我的坏话,他必然依别人的只言片语来加罪于我。这怎么能行呢?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理由。”子阳为官,为所欲为,不久老百姓起来反抗,杀死了子阳。列子虽然穷困,却依旧平安,道德学问依旧芳名远扬。
明《七修类稿》中记载了弘治年间一个吏部尚书写在门上的一副对联:“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馈遗、苞苴,都指贿赂。就是说,在朝里做官的接受别人的非法馈赠,在外地做官的向朝里进贡行贿,这都是可耻可羞的。明代一度贿风盛行,而兵部尚书于谦在做巡抚时“每入京,未尝持一物交当路”,他赋诗抒怀:“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