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600000006

第6章 禅之沉默,如雷轰顶 (2)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小和尚一定会知错明过,没有必要再饶舌训斥了。以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起这件事情,可是禅院里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夜里越墙出去闲逛的了。

这就是老禅师的肚量,它给犯过错的弟子提供了反省的空间,从而使其翻然醒悟、自戒自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弦外有音

对失去理智的人最好的回答就是沉默。回答他的每一个词都会反过来落到你头上,以怨报怨等于火上浇油。

其实,以骂止骂,无异于拿矛刺盾,很可能招惹更多的攻击;以训斥对待过失,容易引起人的逆反心理,甚至犯更大的错。不如像大海一样笑纳百川,非但没有受到吞并污染,反倒汇成汪洋,包孕无限的生机。

沉默的人,不会被埋没

智慧点金石

沉默不单是指不说话,有的时候,沉默是一种行为,一种隐藏在众人之中,不高声宣扬自己的行为。为人低调,也是一种沉默。

现代人总是担心忧虑,生怕偶然间失去了自我推销的机会。所以,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让自己“冒出头来”,有时还为此劳心劳力,想出种种方法和手段,结果却本末倒置,反而因此招致他人的反感,实在是得不偿失。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为了“冒头”而苦心钻营的现代人,不妨学学雪窦禅师的做法。

曾会学士与珊禅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学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窦禅师,于是他就写了封介绍信给雪窦,让他到灵隐寺去找珊禅师,珊禅师一定会照顾他的。雪窦禅师欣然接受,然后拜别,云游去了。

这一别就是三年。曾会学士因为公事,来到了灵隐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绍过雪窦禅师来这里,于是便问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

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个人呀!是不是搞错了?”

曾会学士说:“怎么会错呢?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珊禅师十分为难,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众中寻找了个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

曾会学士说:“你还记得拿我介绍信的那个人吗?”

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写的介绍信呀!”

珊禅师看学士那么着急想找到这个人,于是便和学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个地方,就是不见雪窦禅师的踪影。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个很破的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禅师。

曾会学士大喜地喊道:“雪窦禅师!”

雪窦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珊禅师各自作礼。珊禅师一见雪窦禅师就看出他将来一定会有不一般的造化。

各自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三年前我亲笔写的介绍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介绍信还给曾会,说道:“我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人介绍呢?”

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被埋没,付出了就会有回报。无论禅门还是世俗之门,只要自己努力了,终有一天会得到别人的赏识。

弦外有音

不少人在春风得意时都极易喜形于色,夸耀自己;身处高位乃至认识一个身处高位的朋友,都易颐指气使、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这种唯恐天下人不知的彰显心理不知害了多少人。保持低调行事作风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高出于人的那一面,往往却能创造出出人意料的辉煌。这正是所谓的“在不显不露中出头”,一种极其高明的人生智慧。

得意而忘言

智慧点金石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这意味着人们是借由语言文字来思考、处理事情的。然而,名词并不等于事物本身,它只是描摹事物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认识事物不一定要透过文字语言,借着佛教禅修调伏内心喋喋不休的对话,我们便能够超越语言、以一种“默观”的方式来认识事物。默观状态中,行者的心直接和事物相感通、相冥契,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没有滔滔雄辩,只是静观当下,自给,自足,自得。

语言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在现实中,没有一个正常人能够始终保持沉默。而且,人为了参禅悟道,大多数的时候也必须借助语言的力量,即使是一瞬间的领悟,有时也需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么,怎样做,才能化解这一矛盾呢?

故事苑:曲径通幽

洞山禅师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有一次,洞山禅师走到水潭的时候,看到一个职僧对大家说法,他不引经据典,只听他自言自语地道:“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

洞山禅师听后,走上前便问道:“我不问佛界和道界,只问刚才在这里说佛界道界的是什么人?”

那位说法的人,是本寺一位很重要的职事,是一位首座大师,人们叫他初首座。

初首座听后,默然不作一语。

可是洞山禅师不饶过他,一直追问道:“为什么不快说呢?”

初首座不甘示弱地答:“快了就无所得。”

洞山不以为然,反驳道:“你说都没说,还谈什么快了就无所得?”

初首座又默然。

洞山禅师这才觉得遇到了对手,因此就温和说道:“佛和道都只是名词而已,我问你,你为什么不引证教义来说呢?”

初首座反问道:“教义是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拍掌大笑回答道:“得意忘言!”

好一句“得意忘言”,真正的奥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弦外有音

《庄子·外物》中说:“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可与洞山禅师的故事相印证。

语言是一个媒介,它就如同一段姻缘中的媒人,媒人介绍一对男女相识,后来他们结为夫妇。最终,是这对夫妇在一起过日子,他们只需谢谢媒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她接到家里供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语言让人们互相理解。最终,知晓了彼此的意思之后,他们就与这句语言无关了,不必总对它念念不忘,过于执著。如果拘泥于语言,认为“意”就在语言之中,反而无从理解其中的意思,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之举。

会心会意,禅意如盛开的花朵

智慧点金石

即使一个人非常明确自己的心意,且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他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也是“第二义”,是残缺不全的。更何况,有的时候,未经思考心里的话一旦说出口,就会造成某种错误。所以,当你不能充分确定自己的话会对他人有益的时候,就应该选择沉默。一个充分开启了灵性的人,能够从这沉默中悟出禅的道理。

故事苑:曲径通幽

在一些日本的禅院中,有一个旧的传统:一个流浪的和尚与一个当地的和尚要辩论有关佛教的问题,如果流浪的和尚赢了,他就能住下过夜,如果输了,他就不得不继续流浪。

在日本的北方,有兄弟俩掌管着一座寺院。哥哥非常有学问,而弟弟比较笨,并且只有一只眼睛。

一天晚上,一个流浪的和尚来请求住宿,哥哥学了很久,感到非常累,就吩咐他的弟弟去辩论,哥哥说:“要在沉默中进行对话。”

过了一小会儿,那个流浪者来见哥哥,并且说:“你弟弟真是个厉害的家伙,他非常机智地赢了这场辩论,所以我要走了,晚安。”

“在你走之前,”哥哥说,“请告诉我这场对话。”

“好,”流浪者说,“首先我伸出一个手指代表佛陀,接着,你的弟弟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佛陀和他的教导;为此我伸出三个手指,代表佛陀、他的教导和他的门徒,接着,你聪明的弟弟在我面前挥动着他紧握的拳头,表示那三个都是来自一个整体的领悟。”随后,流浪者走了。

过了一会儿,弟弟带着一副痛苦的样子跑进来。

“我知道你赢了那场辩论。”哥哥说。

“没什么赢的,”弟弟说,“那个流浪者是个非常粗鲁无礼的人。”

“噢?”哥哥说,“告诉我那场辩论的主题。”

“嗨,”弟弟说,“当他看见我时,他伸出一个手指头侮辱我只有一只眼睛,但因为他是一个新来的人,我想还是礼貌些,所以我伸出两个手指,祝贺他有两只眼睛。这时,这个无礼的坏蛋伸出了三个手指,表示在我们中间只有三只眼睛,所以我气疯了,威胁地用拳头打了他的鼻子——所以他走了。”

哥哥笑了。

此时只有一笑方了。会心会意,禅意如盛开的花朵。

弦外有音

阿拉伯有句俗语:你要说话时,你的话必须要比沉默更有益。

所以,在你说话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说话——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如果是为了自己,那就努力保持沉默。

同类推荐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佛的故事

    佛的故事

    本书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图文的形式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零距离感受佛教文明,全方位接触真实历史。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热门推荐
  • 月夜缘生,生世缘

    月夜缘生,生世缘

    她,21世纪杀手却因为亲妹妹背叛,因为”元夜石”来到茉云大陆。她是茉云大陆人人皆知的废材,她发誓:她一定要洗脱废材之名。
  • 煞神之名

    煞神之名

    杨钦由于欠了不少高利贷,被人砍死,可是他真的死了吗?他居然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人身上,穿越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煞神之名》求关注!!
  • 尸路歌行

    尸路歌行

    不想要了,删了吧,想重新建立一个,客服在哪里
  • 刺客信条:血契

    刺客信条:血契

    两个组织争斗了几百年,从十字军东征一直到现在。一个是为了守护人类自由的“刺客教团”,一个是严守秩序、铁腕至上“圣殿骑士”,十字军东征、文艺复新、美国独立战争、加勒比海盗、法国大革命……背叛、解放、成长、领悟造就了一代代的刺客大师,影中侍者:耕耘黑暗,服务于光名,我们是刺客!谨遵前人,恒古不变的信条:万物皆虚,万事皆允……
  • 最强僵尸分身

    最强僵尸分身

    拥有分身异能的雷鸣,意外得到一滴僵尸真神将臣的传承精血,于是他的分身变成了一尊的僵尸王!别人怕被暗器袭杀,雷鸣不怕,僵尸王分身刀枪不入,一天不被砍全身痒痒!别人怕被剧毒毒杀,雷鸣也不怕,僵尸王分身百毒不侵,一天不喝几斤毒药就浑身难受!被人怕练功走火入魔经脉尽断,雷鸣真的不怕,僵尸王还有一招原地满血复活,走火入魔的感觉真的很过瘾的!带着僵尸王分身征服一个又一个世界,那些跟主角作对的反派们,你们怕不怕?
  • 妖孽导演

    妖孽导演

    在一场生死轮回中,他开启导演系统。《倩女幽魂》中他与小倩两人纠缠不清,演绎一场人鬼情未了的好戏。《神雕侠侣》中他再度来袭,成为一个狂妄而洒脱的剑客。《风云》中他王者归来,与帝释天再战三百回合!他就是人们日后所称的妖孽导演--林玄曜!
  • 凤御九霄:魔尊请自重

    凤御九霄:魔尊请自重

    萧珑月活了几十年,一张脸却仍旧不曾有丝毫苍老。本以为自己会这么一直活下去,然而她却被硬生生抽离的魂魄,看着肉身在自己眼前灰飞烟灭。穿成了有着相同姓名、相同容貌、天生痴傻的修仙世家嫡长女,萧珑月觉得,她闻到了阴谋的味道。修仙路漫漫,强者是王道!驯养萌宠灵兽,搜罗天才地宝,偷闲教训极品,没事勾搭帅哥,简直不要太逍遥!咦?这位帅哥看上去很合眼缘,只是……你的眼中为什么紫光乍现?你的笑容为什么这般邪气凛然?你的周身的气息为什么这般寒意逼人?呵呵……这位道友,您看起来委实不似修仙之人啊……
  • 投影之我不是英雄

    投影之我不是英雄

    荒子道,蜀山传人廖真的关门弟子,自小两人就相依为命,直到十八岁那年,廖真驾鹤西去,荒子道传承师父的衣钵、秉承师父的遗志,踏出深山,回归红尘。从此,原本看似安静祥和的尘世,因为这一神棍的乱入,导致一个又一个恐怖离奇而又引人深思的诡异事件接连发生,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敬请收看本期的……额,不好意思哈,貌似跑题了,不过请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 天才占卜师

    天才占卜师

    粟淼淼出生在一个世代以占卜为业的家族里,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家族势力渐渐衰弱,占卜灵石的灵力也愈加黯淡,然而当粟淼淼十八岁成人礼第一次接触灵石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 凰绝之今妃昔比

    凰绝之今妃昔比

    百年前,她,是一代国主,却因一场意外回到千年后;21世纪,她,是一代腐女,却因一次召唤回到重返故土;他,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为她守候百年,最后却投入别人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