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国的现代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做家务呢?
1、借鉴国外父母的经验
也许很多人想不到,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最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橱具”;电视台正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厨房育儿”俨然成为日本儿童最时髦的休闲活动。
那么,日本为什么兴起教孩子干家务的风气呢?这股风气的兴起来自社会各界的推波助澜,包括幼教界、媒体、社会学家、烹饪学校及儿童产品厂商,他们都在大力鼓吹做家务对小朋友和家庭的好处。它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劳动的重要性,而且还享受到劳动带来的乐趣。到了周末,中国的年轻家长们不妨学学日本人的做法,让我们的孩子也“攻占”一下厨房。
在德国,人们早已注意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甚至把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到了法律里: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里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擦汽车和在花园里翻地;16~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其实,在世界的许多国家,让孩子做家务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在韩国和英国分别达到每天0、7小时和0、6小时,在法国是0、5小时,日本也有0、4小时。回头看看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却连0、2小时都不到,只有区区的11分钟!
其实“做家务事”是每个人最低限度的生活能力,也是增进家庭生活的情趣、建立儿童人际关系的基础。日本人认为,家务事能处理得好的男人,人际关系绝对不会太差,会做家务的人更自信。能做家务事,做好家务事,是一门需要从小培养、学习的生活艺术。
2、教孩子做家务要从小抓起
孩子小的时候,许多父母总是舍不得让他一起参与家务。等到觉得孩子大了,结果发现孩子却不愿意干。追根究底即是没让孩子在小时候养成良好习惯,或是过去总是在父母的催促中完成指定工作,毫无乐趣可言,而导致不美好经验,造成不爱做家务。
其实,“做家务”对3岁左右的幼儿而言,并不是和大人所想的家务范围一样,还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身心发展试着让他学习做些力所能及且觉得相当有趣的、事。1岁以前的婴儿,可以让他自己拿汤匙吃饭,拿拖鞋或递物品给大人,收集垃圾,玩具放进篮子里等;2岁的幼儿可以让他擦桌子,练习洗自己用过的盘子、杯子,在限定的空间范围内扫地、擦地板,或将同样式、同颜色衣服叠好放在一起,将垃圾丢进垃圾桶内,等等;3岁的宝宝已经要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可以训练其将用好的毛巾、牙刷挂好、放整齐,清理自己吃完饭后的桌面等,这些对孩子来说都不是难事,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学习。
1岁半至三四岁,正是孩子发展自理能力的阶段,如果发展得好,孩子的自主性会提高,有助于建立自信的人格,所以,这个阶段应尽量让孩子学习自己动手做。若此时孩子未能建立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将来他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人格的发展上也会出现问题。
3、引导孩子愉快地做家务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学习做家务既是学习,也是游戏。为了让孩子感到做家务是件快乐的事,在引导孩子学习家务前,父母不仅需要认识以下一些问题,还得了解如何处理的方法,同时父母也要知道,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需要时间和耐心,唯有愉快、自主自发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①各年龄段的孩子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因此父母对孩子做家务的要求,应视孩子能力范围而定,不宜超过,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
②要与孩子一起做家务,面对孩子越帮越忙,把现场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时,要耐住性子,教孩子改正及正确示范方法。
③“多容忍、少责备”,在指导孩子的时候,口气要温和,不宜破口大骂,有耐心、有步骤地、以游戏的方式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
④父母本身对做家务的态度要端正。勿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察觉出做家务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此外,夫妻俩对家务的分工要妥善安排,免得孩子产生“做家务是女孩的事情”的错误观念,应让孩子有正确认识,“家”是属于每个人的,所以屋里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义务去做。
⑤在满足宝宝好奇与学习的动机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让孩子自行拿取危险物品,父母要替孩子拿。较大孩子可教其正确使用方法和动作,以确保安全。
⑥无论孩子做得如何,别忘了给予他赞许和鼓励,让孩子知道:他所做的事对全家都有很大的帮助,还是家里不可少的一份子呢!或者是让他感到他所做的每件“小事”你都注意到了,只因为他年纪小,能力、耐心都有限,自然不如大人做得纯熟,但是没有关系,熟能生巧,妈妈知道你很努力了。
让孩子养成爱动手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佐娃在对婴儿的双手边进行训练,边测定记录大脑生物电流的强度时发现:大脑皮层的成熟程度随手指运动的刺激强度和时间而加快。由此,她总结出:促进手指的灵活运动,是提高大脑两半球皮质机能的有效手段,进而提醒家长应当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拥有一双巧手。
那么,孩子的这双巧手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
1、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训练儿童的双手,应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从1岁左右就要教孩子自己拿勺子把饭送到嘴里。这时可能饭要撒到身上、地上,家长一定不要怕弄脏了衣服而去喂他。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教他们玩简单的玩具如串珠、摇鼓等,也可让孩子自由涂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进一步教他自己戴帽子,穿脱鞋袜、衣裤,用梳子梳头等。3岁以后可以教孩子搭积木、拼图、捏橡皮泥、翻绳、摆七巧板,等等。
2、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使用简单的工具
人类比其他动物聪明,是因为会制造使用工具。家长不要怕使用工具会伤了孩子就不准他去接触,应该有选择地让孩子从简单工具到复杂工具的使用让孩子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当然,使用工具有一个过程,开始家长应手把手地教,要在旁边指导,同时要告诉孩子怎样防止工具伤害自己,如在使用小刀、针、剪子时,只能坐在指定的位置,不能拿着工具乱跑,更不能直接对着别人。当孩子学会用针线钉个扣子、刺绣一朵小花,或用钉锤钉个小玩具时,便会从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3、让孩子掌握一些艺术技巧
如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弹琴、绘画等,这些训练不是为了使孩子成为音乐家或画家,其目的是为了使孩子早期接受一定的艺术熏陶,训练一双巧手,开发智力。让孩子通过手指的动作来表现出声音、节奏、形象、色彩及结构美。这些训练往往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无限的乐趣和益处。
儿童的双手是通过反复训练才变得灵巧的。家长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一些用手的机会,不要怕麻烦。要多给他们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多动手,如进行科技小制作、较复杂的手工劳动等,让孩子在有趣的活动中,在多样的生活实践中,不知不觉地让他的双手得到训练,练就一双灵巧的手。
4、让孩子经常做一些科学小实验
例如,可以利用电冰箱演示水的三态变化;把气球充满空气后,按一按有什么感觉,再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通过科学小实验,培养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5、指导孩子经常制作一些东西
有的青少年研究制作欲望相当强,把一些相当复杂的东西拆开研究,而后再组装,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看一看、做一做、试一试。还有一些青少年在外面看到什么东西,回家后便根据自己的感受开始设计制作。这些喜欢小制作的青少年不同于一般青少年之处在于:
他们不满足于模仿别人的东西,想干别人没有想过或没有干过的事情。
喜欢研究制作的青少年其实是很有培养前途的。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有用的小制作,但却总喜欢鼓捣点新鲜玩意儿,这种精神正是每位科学家、创造发明家、机械制造师、建筑工程师、服装设计师、探险家等人物常常具有的优秀品质。
6、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去参观各种展览,游览动物园、公园等,可以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扩大孩子的眼界。还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饲养小金鱼、浇花、采集落叶等,培养孩子对动植物的兴趣。看一些实物照片,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动植物的外貌特点及生存环境。也说不准,孩子将因此产生一些感想,决心成为一位生物学家。
法国一位很有名望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就是由于这种兴趣促使自己向这一目标奋斗的。法布尔小时候,祖母养了不少鸡,法布尔常常发现祖母抓些虫子给鸡吃。每当祖母手里拿着装昆虫的瓶子喂鸡时,法布尔就趴在栅栏外边出神地看着小鸡抢虫子吃的情景。
法布尔每天也跟着抓虫子喂小鸡。抓着,抓着,法布尔对各种各样的小昆虫感兴趣了。他通过观察、接触,掌握了很多昆虫的习性。
法布尔考上师范学校以后,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昆虫学更是偏爱。他常常把美丽的蝴蝶分成类,做成标本,夹在夹子里。他还在毕业的演讲会上演讲了如何简便区分害虫和益虫的方法,显露了他对昆虫学研究的独到方法。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孩子都需努力。
因此,孩子要发展和形成能丰富自己个性的有益爱好,如音乐、体育、阅读、绘画、探险等,培养广泛的兴趣,避免兴趣的局限性。兴趣的单一会使我们的知识贫乏并削弱我们的总体发展,但这并不排除孩子应该有主导的中心兴趣。强化那些偶然产生的有益兴趣,并引导它得到健康发展;减弱、消除那些有碍孩子完成现阶段学习功课的兴趣和爱好,如打游戏机,它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应该制止这种兴趣发展。
注重对孩子独立性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当今中国独生子女居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基本不主张和鼓励孩子去做家务。
5岁的署阳聪明好学、懂礼貌,深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但他有个毛病,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妈妈代劳,自己不爱动手。
早晨,被妈妈叫醒的署阳仍躺在床上,等着妈妈为他穿衣服。妈妈拿起衣服,他懒洋洋地伸伸胳膊抬抬腿……洗脸和刷牙也要妈妈帮忙。到了晚上,妈妈帮他铺好床铺,洗好脚,他才肯上床睡觉。一天下来,妈妈非常辛苦。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每日平均劳动时间仅为11分钟,不及美国孩子的1/6。超过60%的独生子女从未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等家务。在家里,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在幼儿园,老师也很少安排劳动,使得孩子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这样,一旦走向社会,就必然会遇到很多难题。
几年前,多家媒体报道了“东方神童”魏永康被勒令退学的消息。这位神童13岁时就完成了小学至高中的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4年后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3年8月,中科院以魏永康不能适应研究生学习为由,劝其退学。
事实上,魏永康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只是一方面,更为不适应的是在生活自理方面。魏永康从出生到去中科院念书之前,一切与生活自理有关的“活”全都给母亲包揽了。目前,已经年满22岁的魏永康,吃饭、穿衣、洗澡、洗脸、端碗等仍要靠母亲帮助。
这种现象是值得每个现代家长深思的。
从家长方面来讲,由于教育价值观和教养态度不正确,把优生优育狭义地理解为单一的智力开发,缺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劳动习惯的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孩子作业负担已经很重了,不要再给他增加负担;有些家务太危险,怕孩子出事;孩子做不到位,越帮越忙,自己还得重做,等等。从孩子方面来讲,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的实践锻炼,使他做不好,不会做,没有劳动兴趣,更愿意依赖父母。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是否愿意从事家务劳动以及从事家务劳动时间的长短,将影响其性格的发展。研究也表明,从小热爱劳动的人,成年后的生活比不爱劳动的人更充实、完美,事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劳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非常必要。
国外专家对教育孩子的建议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掌握的家务技能是不同的。作为家长,如果你对这方面的了解不是很多的话,可参考一下外国专家的如下建议:
1、2~3岁的孩子应会做的家务
把玩具拾起来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把书和杂志摆回书架上。扫地。把餐具摆放在桌子上。清理吃剩的食物。擦干净不小心弄脏的物品。把洗好的衣服和袜子折叠好。自己选择自己要穿的衣服,并能自己穿上。
2、4岁的孩子应会做的家务
摆放桌子,并摆好碗筷。把杂物倒掉。大人买东西时帮助拿些能拿的。整理床铺,收拾房间。擦洗器具。准备简单的餐后水果给大家吃。和大人一起洗青菜、水果。
3、5岁的孩子应会做的家务
给自己倒喝的饮料。把各种食物盛入碗中。擦洗水槽、浴盆。擦干净镜子和窗子。接电话,并能自己拨电话。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