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善辩占据成功先机
能言善辩的好口才对年轻人的成长具有非凡的作用,其效应不可小看。
古语说得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历史上,毛遂自荐,救赵于危;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墨翟陈辞,止楚攻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使天下三足鼎立的策略基础,舌战群儒更是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宏论雄辩。当代社会,口才的效应同样突出。周恩来的口才举世仰慕,被世界公认为钢嘴。他机敏的应变,渊博的知识,侃侃而谈的修养,不紧不慢的风格,斐然旷世,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誉为冠绝国际;朱镕基面对几百位中外记者的轮番提问,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他轩昂的气度,潇洒的举止,答问时,要么正面对答,旗帜鲜明;要么旁敲侧击,巧发其中;要么含蓄委婉,柳暗花明;要么诙谐幽默,绵里藏针……
可以说,能言善辩的好口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用口语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懂得相处之道的人,他不会勉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观点,而是巧妙地引导他人到自己的思想上来。那些善于用口语准确、贴切、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人,往往能够占据成功的先机,办事往往圆满,反之,不懂得语言艺术的人,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
拥有能言善辩的好口才,你就能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游刃有余,你就能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你就能在斗智斗勇的谈判桌上侃侃而谈、屡出奇招;拥有好口才,你就能在针锋相对的辩论台前巧舌如簧、雄辩如虹,你就能在难以测定的情场中挥洒自如,胜券在握。也就是说,好口才就是成功的敲门砖。
我国某集团公司领导人出访某国,同某国外财团谈判关于合资经营新型浮法玻璃厂的问题。对方以其技术设备先进的优势漫天要价,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后来,该财团所在地的市商会邀请集团公司领导人发表演讲,他在讲话中若有所指地说: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早在1000多年前就将四大发明的生产技术无条件地贡献给了人类,而他们的后代子孙从未埋怨他们不要专利是愚蠢的,相反,却盛赞祖先为推进世界科学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中国在与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并不要求各国无条件地让出专利权,只要价格合理,我们一个钱也不少给。这场不卑不亢的精彩演讲,赢得了与会者的赞赏,更赢得了那个国外财团在谈判中的妥协与让步,致使双方的合作得以实现。
现代社会中,口才已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活及事业优劣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一个人每天所说的话,可以判定他每天的工作生活情况;一个人每天的喜怒哀乐,往往由其言语来决定。口才好,说话流利会使人托付重任。有了才干,即使没有口才,虽也可以达到成功的目的,但有才干兼有口才的人,他的成功希望更大。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之后,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便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航天部门领导说,之所以选杨利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中之一是他的心理素质好,口头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分寸。杨利伟认为航天无小事,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尽最大努力做好,就连训练后的总结会、训练小结也是如此。在总结会上,杨利伟准备充分、积极发言,发言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态度从容。在最终确定三人为首飞候选人之时,三人各方面都十分优秀,难分高下,只是考虑到作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要面对全世界的瞩目、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进行巡回演讲时,才最后定下让口才好的杨利伟首飞。
我们只有努力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汇报、演讲、发言等各个场合努力表现自己,才能做到在任何场合都占据先机,表现得出类拔萃。
好口才是一生的财富
在经济发达、信息宝贵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根据一个人的说话水平和风度去判别其学识、修养和能力。美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成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60年代以后,人们又把口才、金钱、电脑看成是最有力量的三大法宝,口才一直独居三大法宝之首,足见其作用和价值。
美国总统克林顿退位后,沦落到买不起房子的地步。除了因为克林顿家境贫寒,不是名门之后,更因为克林顿任总统期间的风流官司,不仅把两口子的积蓄消耗殆尽,而且背了一屁股诉讼费。然而总统的脑子灵活,好歹他也是留给美国连续4年的财政盈余,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之多的招财总统。于是,他开始了靠一张嘴四处演讲来赚钱的生活。
2005年,克林顿来中国深圳走了一遭,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克林顿轻轻松松赚得25万美元出场费,让人不由得感叹克林顿赚钱实在太容易。此前他就已走访了6大洲的30个国家,一般一场讲演收费在10万到30万美元之间,看路程远近和准备时间长短而定。比如,克林顿曾应里昂证券之邀,为该行亚洲投资研讨会作演讲嘉宾在香港讲了一场,立刻收入15万美元。按字数统计的话,克林顿一小时假设讲演6000字,收费20万美元,合每字收费33.33美元,合275元人民币!
据美国的媒体估算,克林顿近4年来,仅仅依靠讲演,大概收入了近2000万美元,此外他还兼职做几家咨询公司的顾问,每份年薪也在500万美元以上,甚至有传闻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想邀请他当脱口秀主持人,其要价一年为5000万美元。
于是,在他绝世口才的帮助下,克林顿一家的减亏速度足可媲美他在任时美国经济的减赤速度。根据克林顿夫妇的财务报告,到2002年底,他们的债务在170万到650万美元之间;到2003年底,还欠50万到100万美元。2004年的财务报告中,克林顿夫妇已经偿清了所有债务。
从某种程度上说,克林顿的口才致富还是相当得益于他的总统经历和名气,那么,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则是完完全全靠自己的精彩表演挣得了自己的全部财富。乔·库尔曼,幼年丧父,18岁那年,他成为一名职业球手,后来手臂受伤,只得回到家中做了一名寿险推销员。29岁那年,他成为美国薪水最高的推销员之一。到目前为止,在25年的推销生涯中,他销售了40000份寿险,平均每日5份,这使他成为美国的金牌推销员。库尔曼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用一句具有魔力的话来改变糟糕的局面。这句有魔力的话是:您是怎么开始您的事业的?库尔曼在自己的传记中写道:这句话似乎有很大的魔力,看看那些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吧,只要你提出那个问题,他们总是能挤出时间来跟你聊。
俗话说:君子不开口,神仙也难下手。所以,作为推销员,最怕对方三缄其口。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像库尔曼那样,说出那句有魔力的话。在整个人类的活动当中,不管是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了好口才就会助你成功,有了好口才就会加速你成功,有了好口才就会提高你成功的几率,在关键时刻它会起到关键而决定性的作用。就从这点来说,朋友们,你们不觉得,好口才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吗?
辩论有别于平常的说话
从某种意义看,不同见解的争辩过程就是寻求真理的过程。谁的话更能代表真理?社会是不断进化的(时间),事物是无限复杂的(空间),那时那地那点被认为是真理,这时这地这点就未必都被认为是真理;而且由于人们的思想,智慧、环境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政治背景,对同一件事物也会发生不同的主张见解。辩论,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维护真理而互相劝说,论争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故此,辩论和平常的说话是不同的。
辩论是时常发生的。它随时可能出现在同事、同学、亲朋的谈论过程中。辩论是一种带着“敌意”的语言行为,因而有所谓唇枪舌剑之说。那种对人唯唯诺诺或人云亦云,遇事折中持平和不置可否的人是没有资格参加辩论的。当然,词锋的犀利,又不仅仅是表现于说话时的词语形式,最重要的是表现在语句的含义上。
在实际生活中,应严格确立辩论的价值观。为了分清是非,为了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我们应该热情地参加辩论。但对于那些无关宏旨的细节琐事,我们则应“不屑置辩”。千万不要把精力和时间纠缠在一些琐事上。
此外,辩论还必须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在辩论中,自己爱什么、恨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鲜明地体现在自己言辞之中容不得半点含糊。逻辑的力量在辩论中是不可低估的,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必须有正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
辩论的胜利,不能靠奸猾狡诈的诡辩,不能靠江湖术士的虚言,更不能靠瞪眼睛掀起桌子大吵大闹。世界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在争论中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也不管称号姓氏的,重要的只是真理,在它面前人人平等。”“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我们的见解合乎事实,代表真理,加之运用正确的辩论方式,便能立于不败之地。
用巧妙的发问去了解对方
在谈判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获得良好的提问效果,探寻到谈判对方的实际需求和真正意图,谈判者应努力提高发问的艺术。
1.提前准备好提问的问题
在步入谈判会场以前,谈判者应将谈判中应提的问题事先列出来,尤其是一些对方不能够迅速想出适当答案的问题,以期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有时可以先提些看上去很一般并且比较容易回答而实质上与后面比较重要的问题相关联的问题,等对方思想比较松懈时,突然转入某一个重要的问题,使对方在措手不及的时候漏了底。对这个重要问题的某些方面,他可能在回答前面那些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时已经说了出来。
2.掌握好发问的速度与时机
谈判者应该用正常速度发问,太急,易给对方留下不耐烦或审讯感的印象。
谈判不是法庭上的审问,应该心平气和地提出问题。否则,会招致对方敌对、反感的情绪,破坏谈判的气氛,当然,发问速度亦不能太慢,否则,会令对方疑惑或感到沉闷。
在谈判中,不宜重复、连续不断地提问。这会导致对方厌倦、乏味而不愿回答,即使回答也是马马虎虎,甚至答非所问。
3.要给对方充足的回答时间
在提出问题后应闭口不言,等待对方回答,最好不要同时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对方无所适从,不好作答。提出问题后闭口不言,双方处于沉默之中,这会给对方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你不再言语,对方就必须以回答问题来打破沉默,这样,打破沉默的责任就由对方承担了。谈判者应等对方将问题表述完毕再提问。这是礼让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全面理解对方的意图,以便下一步更恰当准确地发问。
4.态度诚恳,不伤感情
发问前应先取得同意,尤其是向陌生的谈判者或大人物、贵宾提问题时更应如此。对于敏感问题,发问前应先做解释或先打招呼,以免不妥。态度诚恳,会使对方乐于回答,也利于谈判者彼此感情上的沟通。
谈判者应尽力避开各种带有敌意的问题,如直接指责对方信誉的问题、表现自己的问题等。否则,不利于谈判双方之间的真诚合作,大伤感情。
5.不要强问,避免产生僵局或大冲突
对于这种问题,可以肢解为许多小问题,通过旁敲侧击的办法了解对方的意图。或者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激发对方回答问题的兴趣。也可以先将这一问题搁置下来,等待有利的时机再发问。
上述有关发问的种种技巧,旨在提高谈判者通过发问来把握对方真实需要的能力,它不应该成为谈判者发问僵死的教条。
首先要学会推销你自己
许多在择业受聘时,能创造神话大获成功的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他们往往比别人想得更多一点、更深一点。
美国加州的一位大学生,正急于找一份工作,他几乎是冲进一家报馆,对经理说:“你们需要一个好编辑吗?”对方答:“不需要。”“记者呢?”“不需要。”“排字工人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大学生从公事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经理看了牌子,笑了,立刻打了个电话,把这件事说给老板听。随后经理笑嘻嘻地说:“如果你愿意,请到我们广告发行部来工作。”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了这家报馆出色的经理。这位大学生的幽默表明,他坚信一切单位的大门永远是对真正的人才敞开着的,而“额满暂不雇用”仅对庸碌之辈而言。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和报馆经理、老板取得了沟通。如果大学生喋喋不休地介绍自己的阅历和能耐,这位经理也许连听也不会听。
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钢铁大亨威伯早年求职时,也几乎跑断了腿。一天,他又硬着头皮走进钢铁公司,面对操纵去留决定权的关键人物开始了对话。“请坐!”其实没有椅子或凳子,这小小的陷阱迷惑许多人说“没关系”(反正无椅可坐,落得谦恭),而史威伯却不这样。他道声谢谢,就匆匆忙忙去隔壁办公室借来一把椅子。行动虽小,内涵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