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1000000004

第4章 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手段(3)

在这件事情上,乾隆充分展示了作为统治者的权变之术。他利用修纂《四库全书》的良机,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让那些“蛇”主动地游走出来,然后一个个打死,最终达到了清除“不良思想”的预期目的。

第一招,循循善诱

乾隆“引蛇出洞”的第一招,就是循循善诱,广而告之。

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日,诏谕天下,要求搜访群书,以备修纂《四库全书》之需。但由于当时对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内容、体例等都没有考虑得十分成熟,这个诏书下得非常笼统,只是说了一些原则性的话,致使各地对搜求什么样的书并不十分明了。

同时,由于当时因文获罪的事情时有所闻,如雍正朝的查嗣庭、吕留良陷身文字狱,乾隆二十年胡中藻亦因文下狱,民间风声鹤唳,只怕因献书而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搜书的效果很不理想。到了同年十月十七日,献书者还是不见踪影。乾隆十分不快。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乾隆又多次下旨,要求各地多多献书,并且特别强调,即使所献之书中有“忌讳”或“妄诞”的字句,与藏书之人也没有半点干系,不得加罪。至于经手搜书的地方官,更是毫无关碍。绝不藉“访求遗书,而于书中录摘瑕疵,罪及收藏之人”。何况只是借书抄录,抄录完了之后,仍旧要把原书发还给持有者。

这样一种“善诱”之策,果然使许多粗心之“蛇”纷纷出洞。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不管是好书坏书,“浙江江南督抚及两淮盐政等奏到购求呈送之书,已不下四五千种”,其他省份所献之书在数量略有差别,但他们献书的劲头却与此无异,真可谓“踊跃奉公”了。

第二招,奖掖激励

乾隆“引蛇出洞”的第二招,就是适当奖掖,精神激励。

在消除献书人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乾隆还不忘给献书者以适当的精神奖励,提高天下藏书人献书的积极性。

这个奖励办法颁布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主要内容是:凡献书五百到七百种者,朝廷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凡献书一百种以上者,赏《佩文韵府》一部。献书百种以上者,还可从里面挑选一些精品书籍,乾隆亲自在扉页题签,留下墨宝。对乾隆题咏过的书籍,要优先抄录,尽早发还持有人。

我们知道,献书之人多为爱书之人,中间多有风雅之士,能得到《古今图书集成》一类的奖励,已是相当不错的事情,且还能得到当时圣上的墨宝,那可是莫大的荣耀了。

于是乎,各地献书量又有所增益,仅各地所献书籍,就达万余种之多,足见乾隆“引蛇出洞”招数之高妙。

第三招,威逼恫吓

对于那些藏有“违禁”之书,又不肯出洞之“蛇”,乾隆则采取“威逼”之法。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乾隆就对一位督抚下了这样的谕旨,大意是要该督抚去向那些已经献了书的藏书家宣示,“如有不应留存之书,即速交出,与收藏之人并无干碍。联凡事开诚布公,既经明白宣示,岂肯复事吹求?若此次传谕之后,复有隐讳留存,则是有心藏匿伪妄之书,日后别经发觉,其罪转不能逭,承办之督抚亦难辞咎”。这道谕旨绵里藏针,既有娓娓劝诫,又暗含威胁之意。当地官员和藏书之人哪敢怠慢?

之后,乾隆又多次下达类似谕旨,一道紧过一道,即使有侥幸心理的藏书人,也不得不把所藏之书献了出来。

打蛇的事情我做主

蛇既出洞,书既已献,藏书家就做不得主了。

对于其中有“抵触”满清之语的“违碍”之书,本身的命运自然不消言说。据史料记载,在修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惨遭销毁的书籍达三千种以上。不少书借助修纂《四库全书》这一盛事保留下来,但已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这一点,鲁迅曾作过精辟犀利的批判。

更有甚者,许多书的主人由此罹祸,在新罗织的文字狱里饱受煎熬。江西举人王锡侯因删改《康熙字典》,另刻了一本《字贯》,被认为“大逆不法”、“罪不容诛”,不仅所辑录的书籍全部被销毁,本人及其家属也被发配黑龙江为奴,与此案有关的一些地方官都受到严肃处理,真可谓“出洞之蛇任人打”了。

为此,我们在了解《四库全书》作为文化巨献存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一举动后面的故事。

正是这些不为我们熟悉的细节,让人体会到历史的残酷性。

“十全”背后非十美

乾隆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一是因为历史教科书对“康乾盛世”的大肆褒扬,二是由于当前《戏说乾隆》、《乾隆微服私访记》这类清宫戏在荧屏上对人们视觉形成的持续冲击。有这两种力量推波助澜,一个人想要低调都难。

何况乾隆本来就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对于自己的功劳和业绩,即使别人不吹捧,他自己也会想办法来宣扬。他称颂自己“十全武功”的诗便是这类“颂己”之作的代表。

“十全武功”,就是“十场战争”。具体为:准噶尔两役、回部一役、金川两役、台湾一役、缅甸一役、安南(越南)一役、廓尔喀(尼泊尔)两役。这十场战争,有胜有负,都打得艰苦卓绝。乾隆老夫子为夸耀自己的丰功伟绩,专门为每场战争各写了一首诗,后来结集成《御制十全诗文集》。

我们知道,大凡喜欢夸耀自己的人,往往是底气不足者。其所讲述的事情,往往名不符实。乾隆把自己任内发生的十场战争夸耀成“十全武功”,作为皇帝老子的“金口玉言”,当时没人敢反驳。

但岁月流转,时过境迁,随着皇帝老子威严的逐渐消失,对于“十全”武功的评价便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这在各种史料中都可找到,近人孟森在他的《清史讲义》如此评价:“高宗(乾隆)于新疆定后,志得意满,晚更髦荒。……自此以前,可言武功;自此以后,或起内乱,或有外衅,幸而戡定,皆救败而非取胜矣。”这个评价说,乾隆自从平定新疆后,所有的“武功”要么出自内乱,要么是外面挑衅,运气不错,碰巧平息,都是“救败”而不是“获胜”。

由此可以看出,“十全”之谓,不过乾隆的夸大之辞,他把战争的功过成败,当成政绩煮成一锅“十全十美”的稀粥,希图使自己的威名永世流传。

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双赢”的。

只要是战争,就必然伴随着血与泪、火与仇。

大小金川位于川西大渡河上游,山高路险,常年积雪,人口仅数万人,辖地也不过二三百里,乾隆时土司内部纷争,朝廷前后两次发兵平定。第一次是乾隆十四年(1749),打了两年,耗银2000万两。第二次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费五年之功,十万之师,七千余万之帑”。这两场战争都打得十分艰难,因为大小金川地势险要,满清大军与当地反复厮杀,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胜利。除花去大量的军费以外,还损兵折将。史学家孟森评价道,乾隆前后在金川发动的这两场战争,用朝廷正规大军和当地土人武装相斗,即使打胜了,也算不了什么。并且,在初次平定金川时,总督张广泗、经略纳亲因错失时机,被朝廷处死。再次平定金川时,定边将军温福又战死,损耗也非常大。

这样的“武功”,怎么能称得上“十全”呢?

除此之外,平定台湾、安南、廓尔额(尼泊尔)、缅甸等战役,要么是吃了败仗,要么是别人主动投降,没有那一役称得上“武功”。

拿缅甸一役来说,当时满清的征缅大军很多死于南方热带雨林的瘴气,统帅明瑞战死,好在此时被缅甸吞并的暹逻在华人郑昭领导下复国,正好发兵攻打缅甸,缅甸为避免腹背受敌才向清廷求和。这明明是场败仗,却要说成“武功”,有些恬不知耻,难以让人信服。

即便如史学家孟森肯定的定回疆之战,虽说平定了叛乱,统一了疆土,但所费之巨、所损之将都十分惊人的。《东华录》载有很多奏报,颇言当日之艰辛。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一月,在回疆前线厮杀的将军兆惠上奏:“我兵杀贼虽多,阵亡亦百余,总兵高天喜、原任前锋统领侍卫鄂实、原任副都统三格、侍卫特通额,俱殁于阵。”参赞大臣爱隆阿也奏报:“靖逆将军纳穆扎尔、参赞大臣三泰于十月十三日,带巴鲁图侍卫奎玛岱并兵二百余前赴兆惠大营。夜四鼓时,遇回兵三千余,仓卒冲拒,三人均已阵亡。”通过边疆大臣们奏闻的只言片语,我们看到的只是当日战争的残酷,丝毫未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妙,这又怎能轻易地冠以“十全武功”的美称?

至此可以看出,所谓“十全武功”,不过是一个臆想症患者的呓语、一个好大喜功者的幻想,这种虚荣也许可以短暂蒙蔽人们的眼睛,但时间的河流终究会冲开历史真相上面粉饰的沙尘。现在,又还有多少人对“十全武功”深信不疑呢?

文字狱的另一端

大概是意识到文化的“利器”作用,清代的皇室对文人一直保持警惕。雍正皇帝是个相当精明强干的人,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精明,使他意识到文化的“双刃剑”作用。这把“剑”用好了,固然能进一步巩固、维护朝廷的权威,可一旦用歪了,对当前的统治就可能起到颠覆性的效果。因此,自雍正始,清朝对文化的管制变得极为厉害。

雍正时的曾静事件

这个事情还得从著名的“曾静事件”说起。据《清史稿》载,雍正六年(1728),湖南儒生曾静派遣自己的弟子送了一封信给川陕总督岳钟琪,信中讲了一通大道理,大意是说清代皇室本来是金(女真)的后裔,而你却是汉人特别是抗金名将岳飞一脉所传,现在你身居高位,一定得利用这个资源优势,报我们汉人之仇啊。这封信完全站在种姓的角度,以一个读书人的慷慨陈词来劝说当时的封疆大吏。表面上看,这确实是有道理的,但站在岳钟琪的位子来看,这封信无疑是晴天上的一个霹雳,他“大骇”,赶紧上报雍正,让朝廷去查这个事情。而曾静虽然表面上义正辞严,但却受不了皮肉之苦,一顿严刑拷打下来,立即招出自己之所以有这个思想,是因为受了浙江读书人吕留良著作的影响。

那吕留良到底是什么人呢?史料显示,吕留良(1629—1683)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诗文家,也是有名的反清人士。这人一身傲骨,不但用家产支援义军,而且直接参加抗清战斗,左腿中箭,留下终身创伤。他的著作自然满是反清言论。曾静读了他的书,一时心折,不由产生了反清的冲动。但这冲动仅只能保持短时的效用,面对严刑逼供,所谓的气节便不值一提,他“自承迂妄,为留良所误,手书供辞,盛称上恩德”,并自愿作为朝廷警示世人的反面教材,到江宁、杭州、苏州一带宣讲。只可惜,他的主动迎合并没有换来好下场,吕留良被开棺戮尸,满门抄斩,曾静当时逃过一劫,但在乾隆即位后,即被处决。

关于这段历史,文学家们多爱谈及,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在抄斩之时,侥幸逃免,后练成绝世武功,潜入皇宫,取得雍正首级,报了家族之仇。梁羽生的《江湖三女侠》、《侠骨丹心》等对此即有精彩叙述。但传奇归传奇,历史还是历史。在这一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朝廷为了政权的稳固,不惜采取极其残酷的株连手段,用鲜血来堵住读书人的口,来折断他们的笔。

乾隆时期更残酷

到乾隆朝后,对文字的管理更为严格,管理的“水平”更为高超。相对而言,乾隆对儒学比雍正更通透一些,因此,对于文化的箝制也显得比雍正内行。他明确要求:“如果有狂妄字迹诗册及书信等件,务须留心搜检,据实奏出。”他手上积下的文字狱比雍正时更多。

1755年,内阁大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

1778年,江苏东台诗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的遗著《一柱楼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等诗句。乾隆判定“壶儿”即“胡儿”,有毁谤满清政府之嫌,立判徐某剖棺戮尸,子孙与地方官全部斩首。

沈德潜本为乾隆宠臣,他死后,乾隆在他诗集中发现有咏黑牡丹诗一首,内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句,大怒,以为影射满族为入主中原的“异种”,下令剖棺戮尸。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乾隆年间的文字冤狱案数倍于康熙、雍正,大案多达60余起,冤狱横兴,滥杀无辜。那些喜欢清议的文人自然就什么也不敢说了。“今之文人,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人心世道,实有关系。”(李祖陶《与杨蓉诸明府书》)。

士风转向学术研究

朝廷有了这种高压,读书人便不再敢妄发议论。学术由偏于思想的阐发,开始转向于考据、音韵等技术性一端。这群文化承担者不再关心当世的事务,而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的考证、古籍的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这大概是清代著名的乾嘉学派兴起的直接引子。梁启超就明确指出:“考证古典之学,半由‘文网太密’所逼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但这种技术性的学术倾向,做的只能是扎实的学术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上的建树。

这种学术史上的起伏,正是兴起文字狱的清皇室所愿意见到的。

杀你没商量:三起奇怪的文字狱

清朝的文字狱多如牛毛,从审案的角度看,犯事者总犯有“不可饶恕”的“罪孽”,证据足以让人信服,判处死罪显得理所当然。

同类推荐
  • 回到唐朝去篡位

    回到唐朝去篡位

    一个初次告白失败的宅男,因一个短信不幸身亡。然而,他有一个神奇的机会可以让他复活。那就是回到唐朝去篡位!如果,能回到古代再活一次,也不错呀!即使,华丽的狗带。。。
  • 民国少年狂

    民国少年狂

    一位民国孤儿,战争毁了他的家,在那种特殊的年代早早进入社会,巧遇一位外国神父,这位神秘的神父教授曾经乃是高级特工,神父的一身本领让他迅速成长,带着失去所有亲人的仇恨,开始了一系列的暗杀报复。驻扎在城里的日军一个接一个离奇死亡,城里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杀人之心固然冷酷,后来偶遇了少年时期的初恋,正当相爱的时候,长期暗杀还是被日军盯上,日军派当地黑帮追杀,以姑娘为人质逼他就范,此刻他该怎么办,危机里他是否找到办法救人,险境中他是否保护得了自己心爱的姑娘……
  • 机甲战国

    机甲战国

    国破家亡,君主被劫,太子流落……那又如何?万古智慧在脑,改造躯体在身,七国君主若无物,红级战神只等闲!看我平叛,复国,横扫六合,纵横八荒,成就无上大帝,一统凋零乱世!!!
  • 钩沉之南明

    钩沉之南明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北宋亡国之后在南方依然可以苟延残喘153年之久,可是同样的剧情发生在明朝,为何只能存在一年便已一个十分滑稽的结局告终?杨睿,一个在新世纪标准的废物点心,莫名其妙的被卷入到了南明,是依旧活的碌碌无为,还是努力在这个时空发出自己的声音?已经定格的结局中,一只乱入的幺蛾子,能扑棱起多大妖风呢?岁月浮沉且为钩,钓风流人物无数!
  • 越峰大陆之征途

    越峰大陆之征途

    无名大陆,古老的万丈崖将大陆一分为二。大陆东方:战火纷飞,热血男儿仗剑沙场。百国林立,连年征伐,大国吞小国,强国并弱国。最终演变为七国称雄----西秦、南楚、东齐、北燕、中韩、武魏、骑赵。七国各霸一方,其中弱小国家郑、宋、陈、蔡、鲁、中山等等。在七国的镇服之下,左右摇摆以求自保。而大陆的西方万族生存,期间马其帝国有一大帝崛起。一战灭希源,继而战罗国、征伊尔、图印尔。带领百战之师,一路血雨腥风,来到万丈崖下。大帝派出哨探,探寻向东之路,意欲东征,看一看万丈崖东边的世界。与此同时期的东方统治者们,却是毫不知情。继续着战乱:西秦与武魏争河西、东齐与武魏争霸主、南楚并小国、骑赵与中韩争榆城……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屌丝越峰却因为一次车祸而穿越。来到这个战火纷飞的大陆,投身于一个小国陈,成为国君唯一的子嗣,成为国之储君。他能否改变陈国国运,让陈国崛起?在东西方的大碰撞中,他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热门推荐
  • 天道之隔

    天道之隔

    20年前,小镇突降暴雪,大雪覆盖了整个小镇,一时间小镇居民全体迁移,没人知道是什么原因,只是当做天有不测风云。20年后,暴雪中幸存下来的男孩却在转学之前遇上奇遇,看不见的恶鬼,还有变成恐怖傀儡的同学,脑海中出现的奇怪声音,紧接着又出现在他家的怪异小男孩……拜托,他只是个普通的痞子高中生好嘛,这分分钟要玩命的是个什么节奏。除了这些,后面又会出现什么?故事诙谐有趣,又悬念重重,敬请关注。
  • 异世穿越之邪女王妃艳刹众美男

    异世穿越之邪女王妃艳刹众美男

    潘朵,21世纪世界顶尖金牌女杀手,兼“暗”宫宫主,她不强则矣,强则所向披靡,没有人能和她抗衡,她素来以冷血著称,淡漠,无情,狂妄邪魅,这些词用在她身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绝艳!她注定是所有人眼中的焦点。但是,一次执行任务,她自信的以为万无一失,谁知返回途中飞机却被人放了定时炸弹,不是别人,就是她培养了五年的“妹妹”!她冷笑,红唇妖冶,贝齿微启,侧首,“瞳,告诉我为什么?”身旁的身体微僵,瞳一脸惊恐的盯着她,“你怎么知道?”“除了你,你认为还有谁可以在我身上,在我飞机上动手脚呢?”她笑开了,美中更多的是痛!身体已经开始失去意识,“你递给我的纸巾上也涂了毒药吧。”
  • 灵台道心

    灵台道心

    自古修仙筑灵台!灵台方寸山,灵台菩提树,灵台血神子,灵台奈何桥!八角古井入灵台,演绎不一样的人生!
  • 异世之神符天下

    异世之神符天下

    神符惊天下、一指破八荒。重生的不只是祁冬的身体,还有心头那早已被抹灭的热血!
  • 落花情拾离殇

    落花情拾离殇

    星暗愁长,独倚窗盼望,曲尽心殇。眉端忧紧锁,眸里怨痴狂。挥拙笔、写情伤,语痴竟迷茫。问夜空,如何淡忘,几许凄凉?月随秋绪彷徨,不知君往返,步绊何方?相思无地界,爱恨有衷肠。风肆虐,泪飞扬。可曾念红妆?叹别离,繁花落尽,瘦影寒霜…
  • 亡灵大帝

    亡灵大帝

    在奥尔奇兰大陆深处,每到日落时分,无数的亡灵便会挣脱封印万年的枷锁,天空中死气弥漫,大地上骷髅成海,生者避,亡者临,死亡的序章在此歌舞。小小的骷髅,手握着长矛,刺杀着一只只亡魂。漆黑的盔甲下,死气环绕,它骑着灰色的马,挥舞着长刀,落地的是无数的头颅。骨龙咆哮,巫妖怒吼,成群的骷髅踏过大地,它们凝望着耸立在深处的一扇大门……
  • 让你看穿身边人的微表情心理学

    让你看穿身边人的微表情心理学

    人心叵测?人心隔肚皮?虽然“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人心并非是一处难以破解的禁区,读懂人心仍有规律可寻。这就是——看一个人的微表情!微表情与人的内心心理息息相通,心理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通过微表情显示出来。人的表情比语言、行为显得更为真实。在稍瞬即逝的微表情里,往往隐藏着人真实的行为心理感受。微表情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直接途径。
  • 强势逼婚:100亿豪娶小逃妻

    强势逼婚:100亿豪娶小逃妻

    “藏着我的孩子,还想逃?”他把她堵住,逼她交出孩子。交不出?那就再怀一次!从此安城无人不知,他宠她上天。——“陆靳森!你给我滚开!”慕恬闪身一躲,手里的验孕棒掉下来。男人眯眼看着两条红线,得逞地笑:“女人,既然怀上了,以后就当陆太太吧。”
  • 重生76年软妹子宠夫

    重生76年软妹子宠夫

    上辈子,叶秋识人不清,怀孕后惨遭抛弃。不仅错失了第一次高考,还连考三次都失败。灰心之际带着儿子跳了河……只是却被一个汉子救了。可某天,儿子突然失踪。还好有那汉子不嫌弃,陪着她寻找了几十年。不仅花费了一生积蓄,还搭上了汉子和自己的命。可没想到,她死后竟然重回了十八,在一切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
  • 魔律

    魔律

    十七岁的沐天辰是一个孤儿,无依无靠无忧无虑的他在面临着房子被‘拆’的威胁下不得不外出寻找工作维持生计。殊不知他早已被一名为‘自由曙光’异能组织盯了十年,一次机缘巧合下他见识到了一个神奇的异能世界与隐藏在黑暗中的恐怖生物。当天空被火焰焚烧时,他的平静被彻底打破。这是魔律,魔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