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后世评价,“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舰队决战。在这次海战中,“大炮巨舰主义”遭到失败。此后,德国和其他海上强国开始研发争夺制海权的新型力量和探索新的战法。二战中出现的潜艇破袭战和航母海空决战正是这一探索的产物。奇怪的是,这些先进武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反而是一枚普通的鱼雷,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鱼雷是消耗性水中兵器,一经发射,要么与目标同归于尽,要么自沉于海底。然而,一枚1916年发射的鱼雷居然两次周游世界江河湖海,直到1972年才销声匿迹。这就是在“日德兰”海战中发射的鱼雷。
据说在1916年5月31日,英德海军在日德兰半岛展开激战。当时,英国海军的“鲁普斯”号超级无畏战舰右前舷第7号鱼雷发射管发射了一枚长5.5米,重655千克,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白头”鱼雷。这枚鱼雷未中目标,但从此却开始了神秘的旅行。就是这枚鱼雷半个世纪中出现过125次,连续航行了56年。由于它是在日德兰海战中首次发射的,因而被人们称为“日德兰”鱼雷。
据多项研究证据显示,56年来,“日德兰”鱼雷先后经过北海、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美国东海岸、委内瑞拉海岸、巴拿马运河、太平洋、苏门答腊海峡、非洲东海岸、巴西的亚马逊河三角洲、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刚果河口、法国卢瓦尔河源头和非洲大湖。各国不少海军和船员都曾目睹过它,两艘美国军舰还曾围追堵截,最后还是没有留住它。
那么为何这枚鱼雷出现如此大异常理的情况呢?专家认为,“日德兰”鱼雷经久不沉是由于雷体中段有一个占鱼雷总长1/3~1/2的气舱,内储高压空气,由于雷头装药量很少,只有二三十千克,所以能接近零浮力,故浮而不沉。且其本身并无动力,只是借助洋流南下北上,东去西来。至于为何其后又绝迹当世,估计可能是气舱进水后沉入海底,或许是漂入了南半球海域。但是其下落究竟如何?这枚鱼雷又何以如此神奇?至今还是个谜案。
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之谜
导言:盟军曾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派出规模庞大的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肢解“狼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潜艇的“狼群战术”不断袭击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在大西洋上的运输船队,给盟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狼群战术”顾名思义就要从狼说起。众所周知,狼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它们生性凶暴、残忍而又十分狡猾,以各种野生动物和家畜为捕食的对象。狼通常成群活动,能够捕杀体形比它大的动物。潜艇“狼群战术”就是受此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通常潜艇“狼群”有10艘,多时可达20~30艘,各艇之间保持10~20海里的间隔,排列成一条线埋伏在运输船队必经的航道上。当其中的任何一艘潜艇发现目标时,并不立即攻击,而是及时向岸上指挥所报告,继续跟踪侦察,连续报告运输船队航行的位置、航向、速度及船只的种类和数量。当岸上指挥所调动集合了一定数量的潜艇兵力以后,成群的潜艇利用黑夜的掩护浮出水面,同时对运输船队发起攻击。开始时这项战术的确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但在后期,“狼群战术”被盟军破解了。
“狼群战术”的发明者是邓尼茨。他在1918年10月3日,与英舰的一次战斗中得到了启示。据说当时邓尼茨指挥UB68号潜艇躲过了英军驱逐舰并击沉1艘商船,然后悄然撤出。但邓尼茨指挥UB68号在潜航时突然失控,被迫上浮,上浮时,恰巧钻进了护航舰队的中间。紧急下潜已经来不及了,猛烈的炮火击穿了艇壳。此后他被英国水兵俘获。在整整1年的战俘生涯中,邓尼茨一直苦思冥想有什么办法能够从海上打败英国?因为在他看来,此后英德战争还会爆发,而德国水面舰队不是海上霸主英国的对手,孤零零地潜艇与护航严密的运输船队对阵,也是负多胜少。终于,他想出了解决之道。战后不久,邓尼茨回到德国,重新加入了海军。
1935年,希特勒准备战争,德国潜艇部队重新组建,邓尼茨担任了这支以一战时著名的潜艇英雄威丁根命名的潜艇支队的支队长。这时,他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狼群战术”投入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邓尼茨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据史料记载,邓尼茨“狼群战术”猎杀的第一个目标是“雅典娜”号客轮。1938年9月,英国“雅典娜”号客轮行驶在大西洋上。突然,他们听到了几声巨响,并感到了强烈的震荡。一刹那间,客轮上油烟滚滚。海水涌进了船舱。几分钟后,“雅典娜”号客轮开始下沉并最终葬身海底。此后几年,盟国的大型运输船队屡有同样的遭遇,而罪魁祸首正是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的实质是集中弱小舰艇的合力来摧毁重型舰艇,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一般都在夜间攻击,并有一艘“狼头”舰来指挥“群狼”的统一行动。通常的做法是,当发现目标时,各舰艇便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的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
在二战爆发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甚至最后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人。
然而,邓尼茨最后还是失败了,据研究人员分析,他是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忽视了战术的再创新。而盟军则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即派出规模庞大的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肢解“狼群”,尤其是运用最新型的雷达来搜索德国潜艇。而邓尼茨无视盟军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依然在大西洋上集结庞大的潜艇群,打算彻底切断盟军在大西洋上的运输线。1943年5月,邓尼茨赖以成名的“狼群”终于遭到毁灭性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多艘。“狼群战术”就此宣告失败。可是由于资料有限,其失败的真正原因,至今尚未得到合理的解释。
中途岛海战之谜
导言:日美中途岛海战以美军大胜,日军惨败而告终。这是一直横行西太平洋的日本海军自中日甲午海战后,遭到的第一次惨败。日美中途岛海战以美军大胜,日军惨败而告终。这是一直横行西太平洋的日本海军自中日甲午海战后,遭到的第一次惨败。从此日军丧失了在太平洋上的优势。日美双方在太平洋上的战略攻防开始转换。中途岛战役,是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无论从日美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而言,还是局部战场的兵力而言,日军都明显占有优势,结果却是日军惨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很多研究人员把研究的主要方向锁定在日军主要作战指挥官的战略战术上,并且认为正是这个错误的指挥导致了中途岛海战的失败。
首先,虽然此前日军偷袭珍珠港获得了重大胜利,但美海军所遭受的打击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沉重,一次偷袭并没有给美军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由于美国的航空母舰当时不在港内,所以一艘也没有受到损失。当时的日军攻击者们完全忽视了海军基地的维修设施和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那儿储藏着450万桶石油。如果这些设施和储备遭到破坏,太平洋舰队就将被迫撤回到美国西海岸。无疑日军过分夸大了偷袭珍珠港和珊瑚岛海战的战果,致使他们盲目自信,导致了轻敌。并且山本五十六错误地听信战报,认为珊瑚岛海战中美军“约克城”号和“列克星敦”号航母被击沉了。实际上,尽管“约克城”号航母遭到重创,但却在短短的几天时间恢复了战斗力。
日军上下指挥层对搜集情报并不太重视,甚至对情报人员报告的“美地两艘航母‘大黄蜂’号和‘企业’号,在所罗门群岛附近航行,远离了中途岛”这一重要信息也没有进一步核实,便以此判定敌情,均认为中途岛附近没有敌军的航空母舰能够威胁他们的舰队,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作战计划。这无疑犯了轻视情报收集,武断制定作战计划的严重错误。自然会导致恶劣的后果。正是由于盲目自信和情报错误导致了判断上的错误。山本认为分散他的舰队是安全的,他们甚至可以自由地攻击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敌人,特别是在他们的行动遭到预先警告的情况下。从而制定了一个将舰队分散为相互不能直接支援的6支分队,每两支舰队之间有数百海里的距离:将2艘航空母舰用于遥远的北方,使得在中途岛方向主要靠南云舰队的4艘航空母舰,这4艘航空母舰上共有舰载机261架。而美军却是集中了自己的力量,全部可用于中途岛方向的飞机达到354架,因而多寡之势反而逆转,美军在数量上反而占有了优势。
不仅如此,据史料显示,日军的作战计划甚至还存在相互矛盾之处。舰队中,最主要的南云中一部所要执行的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一是1942年6月5日空袭中途岛,为登临作战作火力准备,这就严格限制了南云舰队的行动自由。另一任务却是与敌人舰队接触并将其歼灭,这又要求南云舰队根据情况完全机动行事。由于没有指明哪个行动优先,使南云舰队彷徨无计。被迫在两个波次的飞机上装载了完成不同任务的弹药,后来因为更换弹药延误了时间,以致延误战机,遭受了灭顶之灾。
其次,日军虽然运用舰载机取得了偷袭珍珠港的胜利,但“大炮巨舰扛天下”的陈旧观念却深植于山本及其得力干将的心底。他们决定把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在内的战列舰队留存柱岛基地,用作将来决战之用,而根本不愿将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混合编组为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让战列舰为航空母舰提供对空掩护。甚至为登陆作战作火力准备的任务,他也不愿意用战列舰队担任,以致战役中南云只能依靠舰载巡逻机来保护自己的舰队。这无疑是个错误而且糟糕的决定。当遭到中途岛美机攻击时,日军舰队只得执行第二波攻击机群的护航机迎战,致使已经做好攻击准备的俯冲轰炸机没有战斗机护航而停止攻击。等重组机群再进攻美国舰队时,战机逝。显然,观念陈旧及其保守僵化的战略决策不能不成为日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记载,由于山本五十六亲自率战列舰队出战,出于谨慎,保持无线电静默,自动放弃了对整个战役的指导,使整个舰队失去了统一调度,这样的结果是舰队像一盘散沙般各自为战,使日军的整体数量优势丧失殆尽。
而临场指挥失误也是一个重大的错误。日军主力南云舰队没有专门的侦察机在战场海域游弋,侦察搜索任务主要由编队中战列舰和巡洋舰上的老式水上飞机担任。由于南云的疏忽大意和决策错误,日军舰队没有进行双相搜索,只派机进行了单相搜索。其原因是有2架侦察机出现故障,延误了起飞时间,不愿分散进攻力量而另派机代替。直接造成敌情发现过晚,影响整个战役的结局。日军忽视了战场侦察搜索,这几乎使优势丧失殆尽。其次,由于南云思想的保守和反应的迟钝,在日军获得美军舰队情报报告之后,没有采纳山口多闻的建议,放弃等待战斗机护航,直接派俯冲轰炸机发动进攻,以致最终舰机同沉。
应该说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主要将领所犯的这些错误,为失败奠定了基础。那么中途岛海战失败的原因仅仅如此么?恐怕还需要进一步地考证确认。
以色列轰炸美国间谍船之谜
导言:过去了30多年的军事案件,人们还在想当初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情,无论高层给出什么样的解释也不能认人们对事情的怀疑。1967年6月8日,一艘神秘船只不顾保密规则,用明码电报向美国海军第6舰队呼救。这艘神秘船只名为“自由”号,由“胜利”号货轮改装而成,长138.7米。“自由”号虽自称为民间机构,实际却是一艘间谍船,船上除水手280人外,全部都是搞情报的老手。但是这一情况,当时美军并未探知。显然这搜神秘船只的突袭使得美军手忙脚乱。当时美军指挥中心马上命令“美洲”号航母紧急起飞4架A-4“天鹰”攻击机,另一艘美国“萨拉托加”号航母也接到命令,立即起飞4架A-1攻击机前去营救。美国总统约翰逊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大惊失色,立即下令美军在地中海的海空所有打击力量进入最高战备状态,核战部队也进入“攻击阵位”。察觉异常的前苏联派驻地中海的舰队迅速做出反应,紧急进入战备状态。两艘水下值勤的核攻击潜艇启动了导弹准备程序,随时准备对付美国战舰发起的攻击。然而就在美与前苏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危急时刻,真相终于明了:攻击神秘船只的不是前苏军,而是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