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负和、零和与正和:用多赢思维解决困境 (2)
正和博弈是一种追求你赢我也赢的博弈。正和博弈的思维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用来解决很多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和你死我活的僵局。那些看似零和或者负和的问题,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而且往往并不一定要牺牲某一方的利益。
小溪旁边有三丛花草,并且每丛花草中都居住着一群蜜蜂。一天,小伙子看着这些花草,总觉得没有多大的用处,于是,便决定把它们除掉。
当小伙子动手除第一丛花草的时候,住在里面的蜜蜂苦苦地哀求小伙子说:“善良的主人,看在我们每天为您的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求求您放过我们的家吧。”小伙子看看这些无用的花草,摇了摇头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的。”很快,小伙子就毁掉了第一群蜜蜂的小家。
没过几天,小伙子又来除第二丛花草,这个时候冲出来一大群蜜蜂,对小伙子嗡嗡大叫道:“残暴的地主,你要敢毁坏我们的家园,我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小伙子的脸上被蜜蜂蜇了好几下,他一怒之下,一把火把整丛花草烧得干干净净。
当小伙子把目标锁定在第三丛花草的时候,蜂窝里的蜂王飞了出来。它对小伙子柔声说道:“睿智的投资者啊,请您看看这丛花草给您带来的利益吧!您看看我们的蜂窝,每年我们都能生产出很多的蜂蜜,还有最有营养价值的蜂王浆,这可都能给您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啊。如果您把这些花草给除了,您将什么也得不到,您想想吧!”小伙子听了蜂王的介绍,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于是,他心甘情愿地放下了铲子,与蜂王合作,做起了经营蜂蜜的生意。
在这场人与蜂的博弈中,面对小伙子,三群蜜蜂作出了三种选择:恳求、对抗、合作,结果第三群蜜蜂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如果博弈的结果是零和或负和,那么,对方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或双方都受损,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学会与对方共赢,在生活中实现更多的正和博弈,使整个社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他人而独立生活的,这本来就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主动伸出友谊的手,你会发现原来四周有这么多的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和其他人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因此,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便能使人际交往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为和别人交往的准则,而应该在取长补短、相互谅解中达成统一,达到双赢的效果。
厉以宁曾经讲过龟兔赛跑的新故事:龟兔赛跑,第一次比赛兔子输了,要求赛第二次。第二次龟兔赛跑,兔子吸取经验,不再睡觉,一口气跑到终点。兔子赢了,乌龟又不服气,要求赛第三次,并说前两次都是你指定路线,这次得由我指定路线跑。结果兔子又跑到前面,快到终点了,一条河把路挡住,兔子过不去。乌龟游过河慢慢爬到了终点,第三次乌龟赢。于是龟兔就商量赛第四次。乌龟说,咱们老竞争干吗?咱们合作吧。于是,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时乌龟驮着兔子游,两个同时抵达终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双赢才是最佳的合作效果,合作是利益最大化的武器。许多时候,对手不仅仅只是对手,正如矛盾双方可以转化一样,对手也可以变为助手和盟友,微软公司对苹果公司慷慨解囊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如同国际关系一样,商场中也不存在永远的敌人。
与优秀者为邻才有进步的动力
经常光顾麦当劳或肯德基的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麦当劳与肯德基这两家店一般在同一条街上选址,或相隔不到100米的对面或同街相邻门面。大多超市的布局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如在北京的北三环两侧不到15公里的道路两侧,已经驻扎了国美、苏宁、大中三大连锁家电的8家门店。从一般角度考虑,集结在一起就存在着竞争,但许多商家偏偏喜欢聚合经营,在一个商圈中争夺市场。
这样选址会不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会不会造成各超市或商家利润的下降呢?
对此,我们可以用纳什均衡予以解释。假定市场上有甲、乙两个超市,它们向消费者提供的是相同的商品和服务,两者具有优势互补关系;假定甲、乙两个超市的行为目标都是为了在理性的基础上谋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假定甲、乙两个超市的经营成本是一致的并且没有发生“共谋”;假如甲乙都选择分散经营,它们各自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各为3个单位。如果甲选择与其他超市聚合经营,乙选择分散经营,他们各自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分别为5个单位和1个单位,总效用还是6个单位。
由此可见,选择聚合经营是甲、乙的占有策略,它可以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博弈结果,即纳什均衡。这是因为聚合经营能够聚集人气,形成马太效应,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分散经营使企业无法获得与其他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从而市场风险明显增大,所以获利能力下降。
若甲选择分散经营,乙选择聚合经营,它们各自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分别为1个单位和5个单位。而甲、乙两家超市都选择聚合经营时,由于两家企业具有优势互补,所以,两者的利润都会增加为8个单位。
聚合选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连锁企业有个性,才有竞争力。在超市经营上要有特色,方显个性,这就要明确市场定位、深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从产品、服务、促销等多方面进行改善,树立起区别于其他门店类型和品牌的形象。如果聚合的每一个连锁超市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发挥互补优势,形成“磁铁”效果,这样不仅能够维持现有的消费群,而且能够吸引新的消费者。
另外,商业的聚集会产生“规模效应”。一方面,体现所谓的“一站式”消费,丰富的商品种类满足了消费者降低购物成本的需求,而且同业大量聚集实现了区域最小化,为聚集地消费者实现比较购物建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经营商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谋求相对竞争优势,会不断进行自身调整,在通过竞争提升自己的同时让普通消费者受益。
正因为上面的几个原因,麦当劳、肯德基的聚合选址能使商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选择聚合经营也就是商家当之无愧的占优策略。在这种博弈中,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但是这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促成双方最终的纳什均衡。
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你愿意选择一个优秀的团队还是一个平庸的团队?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优秀的团队。虽然在一个平庸的团队里,你可以迅速脱颖而出,但在优秀的团队,竞争更大压力更大也就意味着你的提升会更快。因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团队,你们所面临的社会的竞争压力一点都不会减少。
活路是比对手跑得快
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其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他们都声称自己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警方分别对他们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这两人该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一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从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己的假设出发,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交代就能得到很短的监禁一一3个月;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这太不划算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总比被判10年好吧。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
如果他们在接受审问之前能有机会见面好好谈清楚,他们一定会约好拒不认罪,但这还是不行。因为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那个协定也不见得管用。因为一旦他们被分开,审问开始,每个人内心深处那种企图通过出卖别人而换取一个更好判决的想法就会变得非常强烈。这么一表,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1年刑)还是不会出现。
这就是博弈论中经典的“囚徒困境”。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都背叛对方,最后二人同样服刑2年。
根据囚徒的选择,可以看到:这个博弈中,每个人都自私地寻求最大效益,但是没有得到最好的结果。相反,倘若两个人都相信对方、相互合作,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判刑3个月。可惜的是,“理性人”看不到对彼此的信任,更别提会在危难的时候合作了。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正是人们所秉持的理念。
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其实都存在着囚徒困境。不过,由于人们并没有注意去观察,将这些现象都忽略了。
两个人一起去山里面游玩,结果遇到了一只熊,他们都十分害怕。其中的一个人弯腰把鞋带系好,做好逃跑的准备。另一个人对他说:“你这样是没有用的,你不可能跑得比熊快。”那个准备跑的人回答说:“我不需要跑得比熊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当面临别无选择的时候,我们只有力争比对手跑得快,才能让自己获得“囚徒困境”下可能最好的处境。在这个“朋友和熊”的故事里面,那个准备逃跑的人面临的选择有以下几个:选择不逃跑,被熊吃掉;选择逃跑,被熊吃掉;选择逃跑,得以生还。在这些选择里面,如果选择逃跑,会有生还的机会,而他的朋友也有同样的几个选择。对于选择逃跑的人来说,只要他选择了逃跑,就会有生还的机会,而他的朋友选择不逃跑,生还的机会自然属于他;朋友选择逃跑,就需要一个附加的条件——他跑得比自己的朋友快,这样才会生还。所以,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他只有用“相对速度”才能够求得生存。
许多人、许多企业,乃至许多国家,都曾经深陷囚徒困境而无法自拔。假如核军备控制问题,每个超级大国最希望看到的结果都是另一个超级大国销毁核武器,而自己则继续保留核武器,以防万一。最糟糕的结果莫过于自己销毁核武器,而别人却依旧全副武装。因此,无论另一方怎么做,自己一方仍然倾向于保留核武器。不过,它们也有可能一致认为,双方同时销毁核武器的结果会比一方销毁而另一方不销毁的结果更好。现在的问题在于决策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双方一致希望看到的结果出现在各方都选择各自比较糟糕的策略的时候。假如各方都有很明确的想法,打算突破有关协定,私底下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还有没有可能达成各方一致希望看到的结果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其中一方进行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才能推动双方回到裁减核军备的轨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