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博弈陷阱:取胜之前先要计算成本与收益 (3)
终结萨博品牌“虽然艰难,但有必要”。何者为卒?萨博、土星、悍马和庞蒂克。何者为车?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和GMC四大核心品牌。这家企业打算集中力量为核心品牌及车型“投入更多设计资源和营销资源”。
通用汽车1990年至2000年斥资7.25亿美元,分两次收购这一企业。然而所获结果是,萨博汽车几乎年年亏损。
萨博汽车2008年在全球范围售出93295辆,占通用汽车全球销量大约1.1%,净亏损30亿瑞典克朗、当时折合大约3.41亿美元。
业界认为,新车型平均生命周期为5年至6年。然而,萨博最近一次更新车型是在8年前,即2001年推出萨博9—3型汽车;另一款旗舰车型萨博9—5型汽车更新于1997年。
福特出售豪华品牌是无奈之举。公司亏损的局面需要扭转,裁员、关闭工厂可以缓解财务危机,但整合品牌也许能起到更大作用。有报道称,福特CEO穆拉利对豪华品牌缺乏兴趣,他认为豪华品牌与福特的企业文化相左。“福特必须专心致志经营好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他在一次专访中说。
止损自然是很痛苦的,但是因此而保全了性命。美国通用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曾经把许多业绩不在业界前两名的事业部门关闭。这些都是痛苦的决定,但是为了整体的利益,必须当机立断,拿出勇气和魄力进行壮士断腕式的放弃。可是很多人在生活中会下意识地“把手伸进鳄鱼嘴里”,他们无法放弃或停止已经失去价值的事情。
要避免“鳄鱼法则”的陷阱,除了上面所讲的一些决策方面的知识之外,还有一样东西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勇气。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说:“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壮士断臂的经典概括。
蔡戈尼效应,勇敢中止趋合的心理
心理学家蔡戈尼曾于1927年做了一个试验。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结果,乙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全神贯注,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下来,因而很快忘记。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它,因而一直在脑海中徘徊,久久无法忘记。
这种心态叫“蔡戈尼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种动机因未得到满足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在博弈中,这种心态对我们的成功有百害而无一利。很多人都像故事中的文学青年一样,很努力地工作和生活,但到头来却一无所获。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选对努力的方向,只是一味为了“趋合”而做无用功。
要想成功,我们必须学会把脱缰之马般的完成驱动力抑制住。运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我们可以先从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在现实中遭遇拍卖陷阱时,很多理性的人会选择不参加,即使参加了,一旦意识到继续比赛将会让自己骑虎难下时,也会在叫价过程中及时回头。但不理性的人则会选择一条道走到黑。
据报载,河南有一位文学青年,高考落榜之后便夜以继日地搞起诗歌创作来。他一篇篇地投稿,又一篇篇地被退回。他一气之下跑到新疆去发掘灵感,可是跑遍了所有的地方也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他万念俱灰,饿了五天五夜,步履艰难地回到家里,因为无脸见人服了毒药。被抢救过来之后,不但受到亲人们的责怪,父母亲还发誓以后再不认他。他沉痛地说:“一个不幸的人选择了文学,而文学又给了我更多的不幸。”这位青年不能说他没有目标和远大的理想,甚至他还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毅力,但为什么落到了这般田地?
我们在为这位文学青年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得到一些博弈论上的启示:人生有时需要半途而废,我们应学会撞到南墙就转弯。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举步维艰时,所要做的或许并不是坚持到底,一条路跑到黑,而是停下来想一想,观察一下,问一问自己,选择的这个方向对不对?是不是已经到了应该放弃的时候?
很多人都曾做过这样的游戏,在纸上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如果再看它一眼,你就会有一种冲动要把这个圆完成。这就是“趋合心理”,是促使人们完成一件事的内驱力之一。
获胜法则是选择而非机会
决定命运的是选择,而非机会。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你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所作出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的抉择,却将不仅决定你三年后的生活,更会影响你最终离开人世时的样子。这就是人生博弈的法则。
选择可以看做一个判断和舍弃的过程,在多种可能性中找到最理想的一个,判断标准是效用(机会效益减掉机会成本)最大。
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小至买衣服、吃东西,大至企业经营战略的设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都有一个选择最佳策略的问题。
对于伴侣的选择,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特别是对于女性,婚姻无异于女人的第二次生命。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女性朋友在择偶时必须慎之又慎。那么如何用博弈论来指导自己的择夫行为呢?
西方的择偶观里有著名的“麦穗理论”,是说我们寻找伴侣时如同走进了一个麦田,一路有麦穗向我们招手,很多人不知道摘取哪一支,因而就会有踌躇和彷徨、遗憾和悲伤。而正常人再花心,他或她也得选择一人来陪伴自己的旅程。当然并不排除有极少数人会在短短的一生里一换再换。
“麦穗理论”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走出了麦田。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摘。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说的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可见,完美的爱情和婚姻是很难得到的,大多数人只是凑合状态。真正合适的几率是很小的。
不妨假设有20个合适的单身男子都有意追求某个女孩,这个女孩的任务就是从他们当中挑选最好的一位作为结婚对象,决定跟谁结婚。从这20个里面选出最好的一个并非易事,怎么做才能争取到这个结果?
首先,要考虑的是约会时对对方真实性格、人品的判断。约会时,男女双方一开始都是展示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不足。当然,他们都想了解对方的一切,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对于一个女孩来说,男朋友赠送的花是相对廉价的,而贵重的钻石、金表、项链等礼物也许更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心。正如有句话说:“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有多深,就会为她掏出多少钞票。”这是一个人乐意为你奉献多少的可靠证明。然而,礼物值多少“钱”对于不同的人是有差异的。对一个身价亿万的有钱人来说,送上一颗名贵钻石可能比带你游山玩水的价值要低得多。反之,一个穷小子,花了大量时间辛勤工作,买上一颗钻石的价值就要高得多。
你也应当意识到,你的约会对象同样会对你的行为挑剔一番。因此你得采取能真正代表你具有高素质的行为,而不是谁都学得来的那些行为。
其次,要考虑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筛选出比较合适的异性。很明显,最好的方法是和这20个人都接触一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经过筛选,找出那个最适合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把的时间去和每个人都交往。不妨假定更加严格的条件:每个人只能约会一次,而且只能一次性选择放弃或接受,一旦选中结婚对象,就没有机会再约会别人。那么最好的选择方法存不存在呢?事实上是存在的。
不如我们来模拟一下。显然,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因为他是最适合者的几率只有1/20。这个几率可以说是非常的渺茫,直接把筹码放在第一个人身上,也是最糟的赌注。同样的,后面的人情况都相同,每个人都只有1/20的几率可能是20个人当中的最适合者。
可以将所有的追求者分成组(比如分成5组,每组4人)从第一组中开始选择,在第一组中每一个男性都约会,但并不选择第一组中的男性,即使他再优秀、再完美都要选择放弃。因为最合适的对象在第一组中存在的几率不过1/5。
如果以后遇到比这组人更好的对象,就嫁给这个人。当然这种方法像“麦穗理论”一样,并不能保证选择出的是最饱满最美丽的麦穗,但却能选择出比较饱满的麦穗。无论是选择爱情、事业、婚姻、朋友,最优结果只可能在理论上存在。不要把追求最佳人选作为最大目标,而是设法避免挑到最差的人选。这种规避风险的观念,对我们在人生选择时非常有用。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较好的。那么有没有一些方法帮助我们呢?明智的选择,需要正确地计算成本和收益、评估风险,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作出相对正确的选择。
第一,列出我们所有可能的选择。
第二,尽可能列出每个选择的可见后果。
第三,尽量评估每种结果可能发生的机会。
第四,试想一下自己对每种结果的渴望或恐惧程度。
第五,把所有的因素结合到一起做出合理的选择。
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作选择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计算成本和收益,看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最后才是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