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6400000008

第8章 发现历史的价值 (5)

第二章 发现历史的价值 (5)

“在我们学术界,中日抗战那年每不称民国二十六年,定要说西历一九三七。我们到台湾来,也不说民国三十八年,定要说西历一九四九,好像中国够不上自己有一个自己的年代,这真是亡国现象,为何我们定要讲西历多少年呢?岂不是中国人好像不承认中国自己有这个中华民国之存在。”或许是爱国之心的作用,让钱穆对新生的很多现象都看不惯,像年号消失的问题,在他当时还只是一个苗头,到今天已经被默认了。

为什么钱穆对年号如此看重?追根溯源,还得说到年号的来历。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日本、越南、朝鲜、高丽也曾受到中国影响,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直到现在,日本仍然使用天皇的年号。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钱穆还举例说,鲁昭公被三家驱逐出国,但此下《春秋》记年称“公在乾侯”。唐代唐中宗年号“嗣圣”,历史上应该写“嗣圣几年皇帝在房州”,但实际上这个“嗣圣”年号已废不用,那时候只称“垂拱几年”、“天授几年”,都是武则天的年号,《通鉴》温公只是就实书写,但同时范祖禹为温公编著《通鉴》之唐代部分,他又自写一书名《唐纪》,就用了“嗣圣”的年号,不写“垂拱”、“天授”。如何使用年号,已经上升到政治取向的问题了。

中国历史上,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一个小小的年号,其中有很多的学问和讲究。在《资治通鉴》中,一个皇帝在一年中间改年号的很多,不是一定要到明年开始改,而《通鉴》所记年号,都以最后一个做决定,钱穆认为这样的做法有违史实,不可取。

不仅年号这样的传统被取消,我们从殷商开始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也渐渐被西历取代了,这时候钱穆说:“我们本不是一个西历国家,为什么要用西历纪元?现在又不称之曰‘西历’,而改称曰‘公历’,这也是一问题。将来若要为世界人类历史做一个公历,怎么定法,现在还不知。而且此可用西历,也有麻烦。”

西历是以《圣经》中耶稣诞生的那天为基准,开始记录日期。是西方人的日历,西历的第一世纪在汉代。汉武帝前用西元,需要前一年前两年地倒推回去。中国史要从春秋战国一路推上去,这样推算非常麻烦。而且钱穆认为,用阳历是一件事,要历史用西历,又是另外一件事。“这事有关教育,政府应该有个抉择,不能进让人自由。”

朱子在《通鉴纲目》中说:“表岁以首年,因年以著统”,这两句话,我们骤然一看似乎不像是历史上的问题,其实是历史上一个大问题。现在不写历史不要紧,“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不能不写历史,总有人会出来写,到那时如何写法?这是个大问题。”

在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未起以前,很多人主张用黄帝纪元,孔子纪元。黄帝纪元就是以皇帝的生日为元年,孔子纪元就是以孔子的生日为元年。很明显,这种思想都是呼应的西方以基督生日为元年的做法,彰显黄帝、孔子这些人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作用的。但是这种倡导并没有普遍推广开来。

其实,不论是年号,还是农历、节气,它们都是一个国家的仪式。钱穆所珍视的,也就是在这种仪式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民族认同感。古代人非常注重仪式,因此在身份、穿着、用语上都有一套礼仪,在这种礼仪之中,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安全感和归宿感。

陈独秀是一个最顽固的反对传统的人,然而他最苦闷的时候永远在写固体诗;胡适是一个曾在美国受教育的哲学博士,是西化的代表,然而他平时穿着长袍马褂。他们寻找内心安慰的时候,最终仍然会回到传统的世界。

这就是传统形式的意义。只可惜到了今天,连考虑年号和农历的人也没有了。不知道一生提倡强国自立的钱穆如今会作何感想。

历史注脚:

年号的学问

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年号与正统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如袁世凯称帝时曾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史认同。

祭孔

2004年9月28日,孔子的故里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庆典——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行官方祭祀孔子大典。曲阜市市长江成在大典上宣读了孔子诞辰2555年的祭文,300多名身穿汉代文士服装的学生按照汉朝礼仪祭拜孔子。之后,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班率孔氏后裔在大成殿前举行了家祭,海内外孟子、颜子、曾子后裔以及来自美国、日本、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祭孔参礼团、曲阜市民等近万人,先后在大成殿前祭拜孔子,盛况空前。

先名正,后言顺

梁启超曾在《饮冰室文集》中说:“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者也”。他认为历史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史家争论正统的问题了。这样的观点一出,中国传统史学者,皆以为正统不足论。其实,作为传统史学中的一种深层的历史观念,正统观一直影响着史家的史学思想以及史著的内容与形式,决非不足论之事。钱穆就认为,正统是必须要争论的一个问题。

譬如历史上常说魏、蜀、吴三国,其实历史上不应称“蜀”,应称“汉”。当时蜀国人自称“汉”,以示自己是继承前两汉,为三国正统,诸葛亮《出师表》上的:“汉贼不两立”。吴蜀联盟,吴国人说:“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可见当时的吴国人也称四川是“汉”。而陈寿《三国志》把这个“汉”字改成了“蜀”字,钱穆说“由写历史人来改历史,那真是要不得。”这个问题听似很无聊,钱穆也说,“近代有人说我们历史上所争的正统问题是不该再提了,认为此只是一种陈腐的,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才知道此等历史问题,同时还即是现实问题,不可不争。”

姓氏有正统论,刘汉,李唐,赵宋,朱明……在同一姓氏的传代系列中所出现的继承人,哪怕是婴孩病患,都是合法而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有觊觎,如汉代之王充,即便有足够的道理,也难以树立真正的天子威仪。《桃花扇》中李香君在为抗清扶明赴汤蹈火之时,大明的官僚却强迫她成婚而使她血溅纸扇,染成“桃花”。这种以血统为正统的观点,长年来占据着世人的心。

到了宋代,欧阳修和司马光都对这种只论血统不论功业的“正统”提出批判,他们注重从道德、功业两方面去考察王朝历史地位,把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结合起来,言人事而弃神学,重理性而摒迷信,并指出正统有续有绝,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王道”无所归的历史时期。

正统与非正统,其实代表着一种道德判断,也代表着公众舆论的取向。试看历史上的典故,就能知道为什么正统之名需要人、尤其是史家来定夺。

南宋高宗迁都临安,国势日衰。至恭宗赵显在位,元兵侵占临安,帝后王臣都成为元兵的俘虏,只有度宗的淑妃带着赵昰、赵昺两个皇子出逃,并得到南宋旧臣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保护。随后,赵昰在福州被尊为皇帝。为了将赵宋的残余消灭,以绝后患,元兵对宋室继续追杀,宋室继续南逃,端宗赵昰在11岁时病死,群臣继立8岁的赵昺为卫王,以陆秀夫为左丞相,文天样为右丞相,张世杰为太傅。宋卫王最后迁至崖门,召集20多万军队,建营驻扎。

文天样被俘后,崖门被围,张世杰等丢弃岸上营地,率兵将全部下海,与元兵决一死战。元兵久攻不下,便切断宋兵的粮草和取水的后路,前后夹攻,张世杰见大势已去,便突围出海,后来死在现今阳江市海陵岛附近的海面。陆秀夫保护卫王,无法逃走,便先叫妻子投海,然后抱着幼主投海以免受辱。后来,杨太后和后宫、大臣相继投海而死,以全忠节。据史书上记载,当时浮尸在海上有十多万,宋室就此灭亡。

到明朝时,崖海兴建大忠祠,在祠堂内立“死难义士神位”以资纪念。嘉靖二十二年,又奉“故宋忠义同死国事诸臣”和“故宋同死王事于广诸臣”之神位。

崖海的战争中,南宋官军士兵能够视死如归,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保护宋室的正统血脉,以求日后反击元兵。殉国的死难者中有跟随二王从临安出走的官兵,有张世杰的江淮水师,有南下沿途结集的勤王志士,有福建、潮汕等地的畲族队伍,当时新会各地的义勇乡兵,崖海一带的“乌蜒船”民,还有后宫伺宦与军官眷属。

他们千里奔随,出生入死,慷慨赴难。这其中的悲壮和决绝,岂是“正统”二字可以解释清楚的,但是若否定了“正统”,这千万人的死,便如同落花流水一般再无意义。

政权之中有正统,学术流派也有正统,其实中国人穿衣打扮都要讲究正统不正统,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性格。《论语》中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正之后,每个人才有自己的位置和一份应尽的责任。因此,如钱穆所说,正统的问题过去在争论,现在和将来,还会是中国人探讨的一个问题。

历史注脚:

大师说正统

梁启超说:“正统之辨,昉于晋而盛于宋”,但是历史上一直重视正统观点,宋代史学领域争论正统,其中欧阳修的正统论影响最深。在他的《正统论下》中有云:“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随后,苏轼承袭欧阳修对正统的理解,说:“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他们都认为正统是保障统一的基础。

正统与编史

正统论一旦确定,历史中谁对谁错也就有了一个评判标准。自晋以后,人们对魏的正统地位一直争论不休,欧阳修指出,东汉自和帝、安帝开始衰败,到桓帝、灵帝时国力大坏,在这种情况下,“豪杰并起而争”,在道德上并无高下之别,这样就要“较其迹”,看其功业了。欧阳修在撰写《新五代史》时,为后梁在内的五代之君列《本纪》,给五代历史以应有的地位。欧阳修的正统论注重从道德、功业两方面去考察王朝历史地位,这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王道”无所归的历史时期,是有价值的,反映了欧阳修史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同类推荐
  • 鸿鹄传

    鸿鹄传

    夜狼烁,血月残,浊酒难醉云山断。五千貂裘胡江过,铁骨银将几人回?灯如豆,露似珠,寒风一曲春闺苦,乱世家郎平天下,几曲轮回几人回?公元482年,景旭帝驾崩,遗昭未留,太子年幼即将登记,却为奸人所害,溺死于戏鱼台前。一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各路诸侯分分黄袍加身,问鼎中原。主人公烛审言便生于此乱世,自幼习武学文于其父,乱世中暂得一片安宁。无奈其父因病而死,家中数亩良田又为官府所劫,迫于生计,不得不于乱世中闯荡,一场江湖恩怨,宏图霸业,就此展开……
  • 烈焰繁华

    烈焰繁华

    江山美人,只为你烈焰繁华;金戈铁马,只为你一世繁华。若是有来生,跟你骑马、高歌、走四方。
  • 天下争龙

    天下争龙

    仙侠版:天道崩溃,九州大地烽烟四起统一天下者可以把自己王朝升入天界晋级为天庭!历史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总之一句话这是一本披着仙侠皮的历史文!
  • 三坊七巷与台湾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三坊七巷与台湾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开风气之先 谋天下永福:“三坊七巷与台湾”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三坊七巷人士与台湾的教育、试论三坊七巷学人与台湾书院的发展、三坊七巷与近代福州历史文化变迁、两岸交流视域下的三坊七巷名人文化等。
  • 清末之复兴之路

    清末之复兴之路

    穿越清末强国富民的故事。会比较多的着眼于人物的心灵旅程,有由善变恶,也有由恶变善,人间沧桑,变的不只有面貌。没有佳丽三千,主角会是个衷情的人。节奏略快,飞一般的感觉。
热门推荐
  • 霸道姑爷与良家女流氓

    霸道姑爷与良家女流氓

    背景:民国架空,饭店风云,豪门恩怨,情仇纠葛简介: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只乡下来的女土猪来到大城市经过一番打拼非常幸运滴飞上枝头变麻雀然后又在狂拽酷炫吊炸天的男主的悉心培养之下麻雀终于华丽丽变身喜鹊最后跟男主一起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滴迈上自强(复仇)之路。主要人物:男主狂拽酷炫屌,男二暖男痴情种,女猪好幸福!神片段:男主:“你……这只土猪!”女猪:“士可杀不可辱!”男主:“我没听过哪只猪还可杀不可辱的!”女猪乐了:“所以,你辱过猪?”……男主:“你是饿鬼投胎么?我说请你吃饭,你还真是一点儿也不客气啊!”女猪:“我有什么好客气的,这是我应得的补偿!”男主:“你不是说我与你再无任何瓜葛了么。”女猪:“等我吃饱了,你我才算正式无瓜无葛。”……女猪吃醋:“人家苏小姐条件那么好又长得那么漂亮,你居然都不把人家放在眼里,啧啧,暴殄天物。”男主冷冷滴:“暴殄天物算什么,暴殄土猪我都敢。”女猪连忙捂紧胸口……我去,变态!
  • 苍穹之殇帝

    苍穹之殇帝

    武也,大道也,究之极,极之外,乃天也,天之外,乃宇也,凡宇之内,皆大道也,大道之内,皆属苍穹也。
  • 部落战争——我的村庄

    部落战争——我的村庄

    野蛮人,法师,弓箭手,巨人,究竟谁能够为最强者?
  • 神幻灵域

    神幻灵域

    这里百族林立,万法并起;这里仙神盘横,妖魔狂舞;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幻世界,这里没有法律,没有道德,甚至没有善恶,这是一个力量决定一切的世界。
  • 你在的南方

    你在的南方

    微风扶木习习,吹尽了年华,散不了思念的南方
  • 绝世灵王

    绝世灵王

    晋元大陆,实力为尊,诸强林立,纷争不断。一个少年,从偏远之地走出,主天下沉浮,掌众生命运,一切都始于一场遭人陷害后的奇遇。修为在攀升,实力在增强,走过生命禁区,踏过死亡绝地,见过众多不为人知的远古强者,发现晋元不过一块远古大陆碎片,不断变强的自我,依旧不过蝼蚁而已……天下之大,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天迷局!且看主角如何一步步攀上巅峰,解开惊天迷局。
  • 召唤魔兽世界

    召唤魔兽世界

    这是一个拥有召唤魔兽世界中11C能力的穿越男飘在异界的故事。召唤师多帅啊,带着千军万马纵横天下。“恩,帅是挺帅,可。。。。”主角方林两眼望天。“主人,人家要吃肉嘛!!!”看着黑龙妹妹奥妮克希亚那如山般的身躯,方林泪流满面。“真的养不起啊!。。。。。”为了填饱自己和召唤生物的肚子,可怜的穿越男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徘回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 尸姐,不可以

    尸姐,不可以

    公园里明明闹鬼,上司却非要让我去公园拍照。被公园里的美女强吻后,我的嘴腐烂了……
  • 我啵的奇妙生活

    我啵的奇妙生活

    一个不小心她从一个大小姐变成了普普通通的少女,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她和她闺蜜在一次偶然中遇见了TFBOYS,慢慢产生感情......发生了一系列有趣而平凡的事情。
  • 某年,某某

    某年,某某

    一个断断续续写了三年的故事,最后还是落得一个烂尾的结局。讲真的,挺好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