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6200000025

第25章 下篇 儒道之别:大隐隐于市 (2)

第一章 儒道之别:大隐隐于市 (2)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一直被儒士们奉为人生的信条。但是却也往往容易被人误解,以为“济天下”与“善其身”必是择一取之,而没有看到“兼”与“独”之别。梁漱溟先生说:“人类有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之两面,而社会一面实为侧重。”个体生命寄于此身,而与之相对的“心”则是其社会生命的基础。儒家所侧重的正是人的社会生命,也就是个人和他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完善自己的社会生命并不意味着对个体生命的抛弃,而是二者并行。是仕途通达还是命运乖蹇,都无法全然由自己控制,然而选择为天下还是为自己却是不同人信念的分水岭,信念本与身之所处无碍,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达还是隐,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够做到“济天下”与“善其身”之心同存,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梁漱溟先生说:儒家为学本于人心,趋向在此心之开朗以达于人生实践上之自主、自如。

这种能以达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往往“也宜墙角也宜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忧并不是忧虑和无法可想,而是时时心有挂念。“卑微未敢忘忧国”,无论身在何方,都是心忧天下,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勇气与责任心。功在天下是心之所系,行藏由我则是身之所处。无论何处,他所看的不是自己脚下站的位置,而是整个人生,所以不会被当下的处境之穷困所牵绊。

蒲松龄有对联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身为败国之君,成夫差之奴,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他却把所有的尊严掩藏在了低声下气的卑贱之中。范蠡看到了他的志向,懂得了他的志向,于是出而助其复国。几年之后,越灭吴。分赏之际,范蠡飘然隐退。他的进退有度,成为后世多少知识分子的典范。李商隐有诗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说的就是范蠡。能以一己之力去挽回天地,此生不虚。若国家需要,定然会像谢安那样东山再起。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重视,遭到杨国忠的嫉恨,毁谤李泌以《感遇诗》讽喻朝政,李泌因此被送往蕲春郡安置,索性“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自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虽未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叛乱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代宗刚一即位,又强行将李泌召至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顺其自然。当时的权相元载将李泌视作朝中潜在的威胁,寻找名目再次将李泌逐出。后来,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衮的排斥,再次离京。建中年间,泾原兵变,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召至京师。

李泌屡蹶屡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没有丝毫留恋。李泌已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又如儒家中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出世入世都充实而平静。他的一阙《长歌行》正是其自我写照:“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李泌真正地做到了梁漱溟先生所言的“人生实践上之自主、自如。”因无论在何处,他都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既未有辱身之洁,又建功业于天下。

《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种在天地之间游刃有余的龙说的正是天下的英雄,正是有兴云布雨之志者之谓,能够在人世间伸缩自如、宠辱不惊。出世入世的不过是一介皮囊、一个姿态而已,行随心往才是至人之境界。

弦外听儒音

东山再起: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长期隐居在东山,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人们就称之为 “东山再起”。

心为形役,士人徘徊两路间

“此学(道家)介于世间法、出世间法之间。因其对于人世间现实消极,近乎出世矣,而仍处在生灭迁流中,终未超出来,属于佛家所谓有为法。”

梁先生说,儒家两家分别是中国人精神气质的正负面,简单地说来,就是儒家积极入世,道家隐遁避世。自古而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这两条道路之间徘徊。“此学(道家)介于世间法、出世间法之间。因其对于人世间现实消极,近乎出世矣,而仍处在生灭迁流中,终未超出来,属于佛家所谓有为法。”世间法说的是儒家,关心世俗风尘中人们的劳碌;出世法说的是佛家,摒弃今生,不食人间烟火。道家的目标虽是“完全无待”的境界,清心寡欲,与自然同化,与佛家相近,但是却依然有心留恋于世俗,也就是纵然身已处江湖之远,依然系心于人世;它寻求长生,依然是凡俗之人对生命的留恋和渴求,不像佛家把一切都抛诸脑后,皆归于空,因此梁先生说道家“终未超出来”。

梁漱溟先生认为,真正超脱的人,能够洞察宇宙流行的大趋势,也就是既能知己——明白自己,也能够知彼——站在更为高远的角度看待当下的自己和别人,从而决定该去往何方。但是这种境界只有功夫到家者方能通透,本就不能人力可强求。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却并不能做到,所以他们无法超脱出来,一直在隐和仕之间犹疑徘徊。

初唐时和王维齐名的孟浩然因其终身未仕而为后人所敬仰。李白有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然而孟浩然不仕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早年的他也胸有大志,呈诗给当时的丞相希望能得到赏识: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对于朝堂他是心向往之的。可惜不久之后丞相就免职被贬,他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另有一次更好的机缘,却被他错过了,而且使他再难入仕。

事情是这样的,孟浩然到长安考进士不第后,应王维的邀请到王的内署做客,两人正聊得高兴的时候,突然听说唐玄宗来了,王维慌忙叫孟浩然躲进床底下。唐玄宗发现屋里的情况不太对劲,王维只好告诉了唐玄宗。唐玄宗说:“我听说过此人的诗名而没有见过面,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说完叫孟浩然出来。孟拜见了皇上。当场朗诵了自己的一些诗作,诵到《岁暮归南山》中的“不才明主弃”那一句时,被唐玄宗打断了:“我对人才还是比较重视的。只是你自己不求长进嘛。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一如后来的宋仁宗对柳三变的考卷大笔一挥:“且去浅斟低唱。”不同的是柳永后来辗转做了些小官,孟浩然却是被打发回了南山,终身未能入仕。

在历史上,还有些头脑灵活的的知识分子灵机一动,借隐士之高风玩起了“欲擒故纵”的政治游戏。

唐代的时候,有位叫司马承祯的人,在都城长安南边的终南山里一住就是几十年。他替自己起了个别号叫白云,表示自己要像白云样的高尚和纯洁。唐玄宗知道了,要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谢绝了。于是,唐玄宗替他盖了一座讲究的房子,叫他住在里面抄写校正《老子》这本书。后来他完成了这项任务,到长安会见唐玄宗,见过玄宗,他正打算仍然回终南山去,偏巧碰见了也曾在终南山隐居,后来做了官的卢藏用。卢藏用抬起手来指着南面的终南山。并开玩笑地对他说:“这里面确实有无穷的乐趣呀”!原来卢藏用早年求官不成,便故意跑到终南山去隐居。隐士原本不是应当远离官场市井吗?而终南山靠近国都长安,在那里隐居,既标榜了自己的高尚节操,又容易让朝廷知道并礼贤下士,被邀请去做官的概率挺高。卢藏用果然以此达到目的。司马承祯看不惯他的做法,便应声说:“不错,照我看来,那里确实是做官的‘捷径’啊!”

此后终南捷径就成了对这种知识分子的讽刺:明明有功利心在,却先把自己装扮得目下无尘。南朝骈文家孔稚珪有一篇著名的《北山移文》就是对这类假隐士做了辛辣的讽刺:这类矫取功名者将玷污一方山水,为世人不耻。“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用来说道家倒也不差,而卢藏用之途,哪里有“洁”与“空”之志呢?别人欲盖弥彰,他却是欲彰而弥盖。

牟宗三说,道家一眼看到把我们的生命落在虚伪造作上是个最大的不自在,人天天疲于奔命,疲于虚伪形式的空架子中,非常的痛苦。一个人能够像道家所说的,一切言论行动好像行云流水那么样的自由自在,这需要很大的工夫,这是很高的境界。虚伪造作本身就是件累人的事,谁都想要摆脱,但是又有几人能够真的做到?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自以为心为形役。道家身在江湖,正是想通过“身”的释放从而带动灵魂的自由。然而士人的寒窗苦读,梦想的是金榜题名兼济天下,若不是穷途末路怎会归隐?纵归隐也在寻觅时机再出山。道家的“行云流水”之境只怕古往今来的仕人得之寥寥。

弦外听儒音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逻辑曲范》、《理性的理想主义》等28部;另有《康德的道德哲学》等3部译作。

同类推荐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热门推荐
  • 界中人

    界中人

    一位来历不明的少年被强者收养,却没有得到强者的一丝传承,反而被称为小白脸。但是,有一天,这一切都变了。
  • 穿越遇见李

    穿越遇见李

    十九岁的她是一个追星族,他期盼着有一天能遇见她的偶像李易峰,一次穿越实现了他的梦想,这次穿越了让他懂得了许多也因此付出了代价
  • 乱世奇缘之三生三世

    乱世奇缘之三生三世

    封印万年的魔王蠢蠢欲动!魔王重生?!拯救苍生!江湖侠义?!一段奇异爱恋由此而生!
  • 地球停转日:审判

    地球停转日:审判

    故事发生在未来,外星人发现了地球,并且他们想把地球占领,成为自己的地盘,人类正遭受灭顶之灾。于是乎外星人在精心策划下发动了攻击。人类奋死抵抗,组成了一支反抗队伍。然而,外星人寄生到人体上,无处不在,也许......他正站在你身边,而你毫不知情。外星体中,一种更可怕的机械蜂拥而至。在这些故事中,一个更可怕的阴谋正在被幕后策划着......
  • 冠宠男宫:女皇请你狠一点

    冠宠男宫:女皇请你狠一点

    女主在女尊世界当昏君、霸美男、夺天下的故事。为什么要当昏君?你想想,圣贤明君多累呀,清晨五点就要早朝,军队税负官员百姓什么都要管,管不好就要被骂,批奏折批到半夜三更,找个美男侍寝还得被说荒淫!这日子是人过的吗?她可不想年纪轻轻就过劳死…昏君就不同啦,嘿嘿~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后宫美男三千人,十年正好轮一遍!这才是她张萌想享受的生活嘛
  • 异世之灵魂语者

    异世之灵魂语者

    灵魂的丧失是恶魔的召唤还是天使的回归未知的世界未知的情感且看我灵魂轻语道尽天图
  • 女鬼传

    女鬼传

    漂亮的女鬼上官云锦,重新回到人间,查找残杀她一家三口的真凶,偶遇英俊潇洒的后生欧阳飞鸿,从此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爱之路;一条步步惊魂的查案之路……
  • 用爱换你一世天真

    用爱换你一世天真

    爱,不需要测试,需要测试的爱情不算爱情!爱,没有如果,有如果的爱情就不会有那么多擦身而过,也不会有那么多心如刀割,更不会有那么多刻骨铭心!
  • 玲珑心之凤临九天

    玲珑心之凤临九天

    前一世,他说他只要她的心,却活生生挖出她的心丢弃一边。这一世,他横亘在她面前,眼里痛意尽显,“他是谁?”她牵起身边风华绝代的男子,笑得纯良无害,“这位公子,你挡道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悬崖边的爱情

    悬崖边的爱情

    珊珊是一位有钱人家的千金小姐,他在A大读书时喜欢上一位穷小子叶嘉陵但是嘉陵对他却若即若离。而珊珊的聪明美貌却引起了另一位富家公子欧阳欧阳雨的深深爱恋。但是珊珊的好友楚楚却爱上了欧阳雨。这样在A大校园里展开了一场帅哥靓妹的爱情故事,珊珊在爱和被爱之间又做何选择呢。。。。。。。而这二位帅哥又会对珊珊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是选择爱的拥有还是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