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古谚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不仅有湖光山水之美,还有繁华的都市,宏伟雄壮的庙宇,温婉好客的百姓。听说大文豪苏轼要来这里任职,杭州百姓都很高兴。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冬,苏轼来到杭州,一到这座城市,苏轼就爱上了这里。他体察民情,修山治水,特别是治理现如今杭州的旅游胜地——西湖,西湖当年可没有今天这么可爱,说是一个烂泥塘一点也不为过。于是苏轼组织百姓开挖塘泥,在西湖岸边种上桑树、柳树,又在湖中筑起一长堤,直达湖中小岛,为方便百姓夜晚西湖,他又命人在水中建起“石塔”,塔中燃起油灯,这就是三潭印月的雏形。如果你手中有一元钱纸币,可以看看它的背面。
经过苏轼和杭州百姓的努力,西湖成了杭州最美的地方,而后,苏轼又用诗把西湖的美推向了极致。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七绝言尽了西湖的美,也写尽了西湖永恒的风姿。西湖就像美女西施一样,怎么看怎么好看啊!除了欣赏江南美景外,苏轼还处理了一件轰动全城的公案,判决了灵隐寺的一位名叫了然的僧人,判词如下: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判词被写成通俗小调,并且写得如此妙趣横生,古今可能也独此一份了。除了这个花痴僧人,苏轼还与另一位僧人有密切的往来,那个僧人就是佛印。佛印是个半路出家的僧人,和苏轼很投脾气,在杭州期间,两个人来往频繁,关系密切。
有一天,苏轼和佛印谈佛学。
苏轼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
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
苏轼听佛印这么一说很高兴,他忽然想调笑一下这位好友,就笑着对佛印说:“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
只听佛印淡淡地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
得多好的朋友,才能开这种玩笑呢,这个度很难说清楚。不过,每个人一生中,得有几个能在一起放声大笑、谈天说地的朋友,那样的生活才有趣。
苏轼和佛印的趣事还有很多,因为还有一些苏轼的朋友要出场,就先放了这僧人。在杭州任上,苏轼还结识了一位大才子——沈括,这人精通多方面学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水利、冶金等无所不知,无所不精。基本上是上推三百年,后推三百年都无人能及。在科学领域,他是个神话。天文方面他提出了新历法,已经和我们现代的阳历十分接近;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方法,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年;数学方面,他已经能从已知圆的直径、弓高来求弓弦和弧长的方法。凡此种种,还是他广博知识下的冰山一角,多年以后,他的学术成果集成了一本书,书名叫《梦溪笔谈》。从现今的角度来看,沈括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科学家。
然而知识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无耻。沈括这个人人品有些问题,属于有才无德的一类人,社会危害极大。王安石曾评价沈括为小人,不可亲近。不过天真的苏轼哪留心这些,依然和人家高兴的玩耍,他做梦也没想到沈括已经开始用他的小本抄写苏轼的只言片语,随时准备把苏轼撂倒,并踏上一只脚。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是官场的卑鄙规则,倾轧。
谁让你苏轼那么有才呢,踩倒你我才能爬得更快,飞得更高。暗箭伤人不留痕,这就是官场。
唉,我们只能一声叹息,眼看着苏轼被人瞄上了,可我们无能为力。别谈这小人了,我们请来一位能给大家带来欢笑的老人家,也是苏轼的忘年交——张先。
张先,人送绰号张三影。因为他写过三个带影的佳句,分别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三影兄成名较早,虽年长苏轼三十多岁,但与苏轼一见如故,关系十分要好,苏轼常常出言戏虐,他也浑不在意。
一日,二人同游西湖,其间看见一弹筝女子,遂欲结识。苏轼写词记录当时光景。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词写得很有趣,大意就是张先和苏轼两人在湖上游玩,偶遇一位女子弹筝,两人顿时看得呆了,等缓回神来,想上前和人家认识认识的时候,人家已经不见许久了。
张先确有才华,却贪恋女色,年逾八十,却娶了一个才十八的小姑娘为妾。苏轼感觉挺有意思,就写诗调侃这位老友,诗中比喻自然贴切,同时又趣味十足,因而此诗为后人津津乐道,其诗云: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美好的时光总是易逝的,转眼三年,苏轼在杭州任期届满,又要回朝复命了。这次他不想再回朝中招惹那些是是非非,杭州的生活让苏轼感觉在外做官挺好,如果能距离弟弟苏辙(当时在山东齐州)近些,那就更好了。于是他向朝廷申请,想去山东东州任职,那里是离苏辙所在的齐州最近的地方。那么,朝廷答应苏轼的请求了吗,又是怎样批复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