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学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古人学习知识进步快的佳话。
学习知识是我们彻底改变个人命运的第一推动力。古今中外无数杰出优秀的人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个道理。例如,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陈章良先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采访时就强调:进人大学读书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以后所有的成功都源于此。陈章良出生在福建沿海一个偏僻的渔村里,9岁才上小学,但26岁时他成了中国国家“863”高技术专家委员会最年轻的专家,35岁担任北大副校长,现在是中国科学家协会最年轻的常委之一。这就是如识改变命运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的青年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而这也是他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1967年正值“文革”大潮席卷全国之时,重庆的武斗非常激烈。为了躲避武斗,任正非从大学扒火车回家;结果因为没有票,途中不仅挨过车站人员的打,在火车上还挨过上海造反派的打,硬生生地被推下了火车。经过千辛万苦回到家中,父母却在吃惊之余来不及心疼就让他第二天一早就赶快回学校去。
临走的时候,父亲说的一句话让任正非至今仍记忆犹新:“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背负着这种重托,在重庆混乱的环境下,任正非却有毅力静下心来将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还自学了逻辑、哲学和三门外语,当时他的英语水平甚至已经达到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而任正非对于那些改变了人类命运的科学家们的崇拜和敬仰,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这种崇敬和对知识的追寻也最终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世界知名的管理和经济学教授莱斯特·梭罗说:“人类发展史中,控制土地、黄金及石油等天然资源一向是功成名就的要素。但一夕之间,成功的要素变成了‘知识’。知识成为财富的新基石,这是破天荒第一回。”
李嘉诚先生也曾说过:“21世纪是知识和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将最大程度地决定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
知识是推动发展的最重要工具,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这是他对自己的成功经验的最精辟的总结。
学无止境。学习有普遍性、持久性、广泛性。凡是真正热爱学习,从学习中品尝到甜美滋味的人,都永远不会满足,正如哲学先知苏格拉底所说的鄢样:“越是学习,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当今世界,工业化向知识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
有一位叫摩西的外国老奶奶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注目,说来有趣,摩西奶奶可谓大器晚成,她干了一辈子庄稼活,在73岁时扭伤了脚,不能再下地干活,她75岁开始学绘画,80岁举办了个人的首次画展于是,人们在赞叹摩西奶奶和她晚年取得的惊人艺术成就的同时,称这种现象为“摩西奶奶效应”。无独有偶,墨西哥老翁蒙图伊在86岁时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此前,他已拥有工程学和经济学两个学士学位。终身学习成为新时代的口号。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时代和前一个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一定会被淘汰!因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企管学权威学者司徒达贤也认为财富来自知识(包括技能),他直言不讳地说:
“知识、技能和教育息息相关,因此人人必须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
彼得·杜拉克、比尔·盖茨、司徒达贤的说法都指出一个关键,也就是我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绝大部分很快就变得没用了,所有当前所用到的知识是在我们踏出校门之后才开始学到的。
知识是成功的基石,学习力成为重要的竞争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谁拥有知识、才华就等于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相反地,谁的知识一穷二白则只能受制于人。现代学习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包括我们人生各个方面的提升和优化。
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它的知识总量,即个人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和组织与个人的开放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任何人只能保证自己今天是人才,却无法保证明天依然是一个人才。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提出,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u/o老化掉了。当今世界,知识老化的速度和世界变化的速度一样越来越快。所以,为了使你在明天依然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人才,一定要有学习力作为你的后盾。
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一定要有很强的学习力做为支撑物。如果你的学习力每况愈下,那你很可能从一个“人才”变成你的企业乃至社会的一个“包袱”。人才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成长的。个人成长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知识,学习是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个人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地晋级,不断地发展,只有人才的学习力不断地加强,不断地提高,才能保证人才的新鲜,这样的人才才是信息时代的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所以,人才竞争的背后隐藏着学习力的竞争。
学习力是生命力之根、竞争力之本、创造力之源!一个人最终的竞争优势有赖于其学习力。
三、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这脍炙人口的格言,造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一口号提出的初衷是通过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改变当时科学文化落后的状况0300多年来它一直被人们视为不容置疑的信条。知识作为一种力量,对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即使在今天,“知识就是力量”的影响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仅仅掌握已有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是不够的,更需要创新,只有重视创新,才能加快知识向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必须认识到,知识分子常自陷于自己知识的格局内,以至于无法成大功立大业。
战国时期赵括的“纸上谈兵”,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等例子都已是老生常谈,千古笑话。可这更是惨痛的教训,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这么一个道理: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越好的技术人员,越不敢活用知识。”福特是在企业经营上屡次发现增产方法的人。他为了增产的事和他的技术人员研商时,他的技师往往说:“董事长那太难了,没有办法的,从理论上着眼,也是行不通的。”反面技术越好的人,越有这种消极的个性。因此令福特大伤脑筋。福特的那句话实在说出了一种真理。
在日本,常听人说“白领阶级是弱者”这句话。其实仔细想一下,所谓“白领阶级是弱者”这句话是可笑的,学历良好,有丰富知识的人,不可能是弱者。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准的话,办不了的事着实很多。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说知识阶级是弱者呢?这是由于他们自陷于自己的知识格局内,而不能活用的关系。
在面对一个新工作时,有知识的人,常会一开头就说:“这事很困难,据我所知无法做。”这实在是画地自限,且不能自拔的现象。所以有“知识阶级是弱者”、不会办事的说法。但是,一个人如果对有关知识了解不深,他会说:“做做看。”于是着手埋头苦干,拼命地下工夫,结果往往能完成相当困难的工作。
美国一所著名学院的院长,继承了一大块贫瘠的土地。这块土地,没有具有商业价值的木材,没有矿产或其他贵重的附属物,因此,这块土地不但不能为他带来任何收入,反而成为支出的一项来源,因为他必须支付土地税。
州政府建造了一条公路从这块土地上经过。一位“未受教育”的人刚好开车经过,看到了这块贫瘠的土地正好位于一处山顶,可以观赏四周连绵几公里长的美丽景色。他(这个没有知识的人)同时还注意到,这块土地上长满了一层小松树及其他树苗。他以每亩10美元的价格,买下这块50亩的荒地。在靠近公路的地方,他盖建了一间独特的木造房屋,并附设一间很大的餐厅,在房子附近又建了一处加油站。他又在公路沿线建造了十几间单人木头房屋,以每人每晚3元的价格出租给游客。
餐厅、加油站及木头房屋,使他在第一年净赚15万美元。
第二年,他又大事扩张,增建了另外50拣木屋,每一栋木屋有三间房间。他现在把这些房子出租给附近城市的居民们,作为避暑别墅,租金为每季度150美元。
而这些木屋的建筑材料根本不必花他一毛钱,因为这些木材就长在他的土地上(那位学院院长却认为这块土地毫无价值)。
还有,这些木屋独特的外表正好成为他的扩建计划的最佳广告。一般人如果用如此原始的材料建造房屋,很可能被认为是疯子。
故事还没有结束,在距离这些木屋不到5公里处,这个人叉买下占地150亩的一处古老而荒废的农场,每亩价格25美元,而卖主则相信这个价格是最高的了。
这个人马上建造了一座100米长的水坝,把一条小溪的流水引进一个占地15亩的湖泊,在湖中放养许多鱼,然后把这个农场以建房的价格出售给那些想在湖边避暑的人。这样简单的一转手,使他共赚进了25万美元,而且只花了一个夏季的时间。
正是这个有远见及想象力的人,却未受过正规的“教育”。
在提到上面所叙述的那段故事时,那位以500美元的价格售出50亩“没有价值”土地的学院院长说:“想想看,我们大部分人也许都会认为那个人没有知识,但他把他的眼光和50亩荒地混合在一起之后,所获得的年收益,却远超过我靠所谓的教育方式所赚取的五年总收入。”
今日的年轻人,多受过高中、大学的教育,所以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分工很细,所以年轻人具备高程度的学问知识是必要而且是很好的事。但重要的是不要被知识所限制,也不要只用头脑考虑太多,而要决心去做实际的工作,然后在处理工作当中,充分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这样的话,学问和知识才会成为巨大的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虽然学历不高,却往往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反,一些高学历人员,虽然各方面都表现不错,却没有强烈的个性,没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帮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凡是成功人士的身上都有极强的个人能力。这些能力可概括为:
1.独立工作能力
独立是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80后的一代人,大都是在极受保护与宠爱的环境申长大,在校读书到22岁左右。美国《时代》周刊认为,18到26岁之间是这一代人的人生责任真空地带。他们频繁更换工作,或常常赋闲在家。他们放弃积蓄,自由消费。他们的房间里,必不可少的是电脑和电视,或者还有色彩斑斓的玩具。一个既没有生活经验,又没有生活技能的人,又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生存?
因此,独立工作能力是成功的基础。
2.解决问题时的逆向思维能力
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一时又找不到解决方法。而且,别人可能也没有什么锦囊妙计时,他们擅长用逆向思维办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清楚具体业务执行者比上司更容易找出问题的节点,是人为的,还是客观的;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漏洞。采用逆向思维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会更容易从问题中解脱出来。
3.考虑问题时的换位思考能力
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常人通常站在自己职责范围立场上尽快妥善处理。而他们却总会自觉地站在公司或老板的立场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为领导或老板,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就事论事方案。面对人的惰性和部门之间的扯皮,只有站在公司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方案,才是一个比较彻底的解决方案。能始终站在公司或老板的立场上去酝酿解决问题的方案,逐渐地他们便成为可以信赖的管理者。
4.强于他人的总结能力
他们具备的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比常人强。总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驾驭事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们常说苦干不如巧干。但是如何巧干,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否则就不会干同样的事情,常人一天忙到晚都来不及;而他们,却整天很轻松潇洒。
5.简洁的文书编写能力
领导或老板通常都没时间阅读冗长的文书。因此,学会编写简洁的文字报告和编制赏心悦目的表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便足再复杂的问题,他们也能将其浓缩阐述在一页A4纸上。有必要详细说明的问题,再用附件形式附在报告或表格后面。让领导或老板仅仅浏览一页纸或一张表格便可知道事情的概况。如其对此事感兴趣或认为重要,可以通过阅读附件里的资料来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