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一个同学给我打电话,说她孩子离家出走了。我急忙问怎么回事。同学在电话里说明了情况。原来她儿子和别的孩子因为发生口角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而且还让家长到学校去。我问道:“是不是孩子打架了?”同学说:“打了,两个孩子胳膊上都抓了几道,还好,没有伤着要害地方。你说说,我怎么生了这样一个儿子,我真是讨厌死这个孩子了。”
我说:“你们后来是不是批评孩子了?”
同学生气地说:“能不批评吗?他让我那么低三下四地给老师说好话,我这辈子就没做过这样丢人的事。”
我说:“那两个孩子为什么打架,你问清楚了吗?”
同学说:“打架就是打架,还问什么原因?不管什么原因,打架就是不对。”
我说:“咱们那会上学,你不也和别的同学吵架吗?庆幸孩子没什么严重事情。现在关键是找到孩子。”
同学说:“我把亲戚家电话都打了遍,找不到。也不知道去哪去了,不管了,爱去哪就去哪。”
我说:“你是不是也当着孩子面这样说他的?”
同学说:“他打架做错了,我当然批评他了。你说这孩子平时也没这么倔强,我说让他滚,就是生气了,骂他两句,他还真的就离家出走了。”
我说:“孩子才十二三岁,这个时候犯小错是正常的现象,你不问清楚孩子为什么和别人打架,万一孩子没错呢,就只顾着自己生气了,出口就让孩子滚。明明心疼孩子,还这样口是心非。”
“你说我那会还能顾得上这么多?他爸没打他就不错了。”看来同学的气还没有消。我劝道:“老同学,假设如果有人骂了你难听的话,或者有人先打了你,你会不会还手?你的孩子什么性格,你应该很了解的,不要随便责骂孩子。孩子犯错了,你心里难受,孩子心里也很难受,他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也许他觉得他也有他的道理,只是没有说出来,他这个时候最需要父母来帮助他,而不是误解他,继续责骂他。”
电话里沉默了一会。
同学这时候说:“我这么骂他不也是为他好吗?”
我反问道:“我天天骂你,你不爱听,可是我说我为了你好,你能接受吗?
疼孩子怎么能用反话来责骂孩子呢?”
同学最后说:“这么说,这次是我错了?”
我肯定地对同学说:“是的。你为孩子好,可不能说出让孩子滚的话,这句话太让孩子伤心。”
我了解我这个同学,脾气比较急躁,幸亏她老公脾气比较温和。可是她在气头上的一句话,活生生地将自己孩子赶出了家门。即便是孩子回来,即便爸爸妈妈做再多的解释,可是他们那句话已经伤了孩子的心。爸爸妈妈总是觉得对孩子的爱不需要去说,也无需说,就是骂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将来好。可是这种“骂”语在孩子看来并不是爸爸妈妈爱的表达,而是割裂他内心对爸爸妈妈的爱。爸爸妈妈对孩子有爱,而孩子同样也对爸爸妈妈有爱,如果因为一句气头上的话伤害了彼此的感情,这到底怪谁?
“你给我滚!”这话出自父母的口,让孩子离开家,可是当孩子真的离开时,父母的心才觉得后悔莫及。
在这里,我并不是说让我们刻意去学习西方人直接表达对孩子的爱,而是想告诉爸爸妈妈们,不要让那些自认为爱孩子的语言变成孩子心头的恨。
我和先生达成一致,如果呱呱有做错的地方,我们会帮助呱呱分析,而不是用恶语刺激孩子。呱呱在上学期间也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和同学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只要呱呱能和同学解决的事情,我们不干涉。但是只要呱呱开口讲给我们听,我们会帮他分析,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发生矛盾的原因。呱呱这样一想,觉得自己也有错,便会主动找同学和解,有时候碍不过面子不好意思主动承认,我们便会鼓励他敢于承认错误也是一种能力。当然,如果呱呱做得对的事情,我们会让呱呱坚持。这些就需要爸爸妈妈就问题而分析问题了。
我和先生刚搬到新家时,呱呱已经五岁了。有一天是周末,我和先生在家进行大扫除,正巧楼上搬家,房主年纪和我们差不多,其中女主人姓陈,我叫她小陈。小陈来我家借钳子,正好看到呱呱在和我先生一起修剪花枝。
小陈很惊奇地问:“你家孩子这么小,你怎么能让他拿着这些工具?不怕他伤着吗?”我说:“没关系的,他知道怎么做。”小陈的表情有些怪怪地看着我,然后离开。第二天小陈请我们一家人到她家做客。
小陈的孩子叫贝贝,比呱呱大一岁,已经上一年级了,两个孩子在里屋玩。我们几个大人在客厅里聊天。过了一会,呱呱走了出来,表情有些不对,我猜两个孩子可能没玩到一起,就对呱呱说:“呱呱,坐在妈妈这里。”
过了一会,贝贝也出来了,闹着要看电视,小陈就打开电视。贝贝拿着遥控器一直在按频道,小陈看到了一下子就从贝贝的手里夺过遥控器,用手指着贝贝的头说:“你以为你是谁啊?没个好样。回屋写作业去。”贝贝不服气地看着小陈,大声地说:“我写完了。我就要看电视。”说完就去他妈妈的手里抢遥控器,小陈和贝贝就在那推推搡搡。我看了,就说让孩子看一会电视吧。小陈很不高兴地说:“这小毛贼,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语文数学都不及格。”贝贝说:“你和爸爸(小时候考试)就没及格过。”小陈说:“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等你下次考及格了再看。”贝贝说:“我下次考给你看。”小陈连讽带刺地说:“你要是能考及格了,我就不姓陈了……你们家祖坟上就没有这棵苗。”贝贝反问道:“你们家有吗?”
呱呱在一旁问我:“妈妈,什么是祖坟上没有苗?”我听了后愣住了,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小陈家以后不能来了。贝贝会这样反问妈妈,那小陈肯定是经常这样说孩子了。我告诉呱呱,回家后给他解释。
我和先生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小陈家。回到家里,我问呱呱:“为什么一开始不和贝贝玩耍了呢?”
呱呱有些难受地说:“贝贝有个机器人,我拿着要看,他不让我看,说我是小孩子、小毛贼,不配玩他的机器人。他还说我是个小矮子。”
听了呱呱的话,我感觉真后悔,不该带着孩子去这样的家里。即使呱呱才五岁,但是他也能知道贝贝不让他玩的理由。我相信,贝贝能这样说,是因为经常听到他爸爸妈妈这样说,否则,他小小年纪从哪里学来这些。小陈对小孩的称呼也许在她看来是对孩子的呢称,可当孩子也学会了这些词用在了别人的孩子身上,显然不怎么中听。何况孩子还小,有时候会听到人们说“贼”是不好的称呼,这样一来,自然感觉并不是好词。我对呱呱说:
“小毛贼是陈阿姨家乡的话,是对小孩的一种称呼,并不是不好,也不是坏孩子的意思。只是妈妈和爸爸也不喜欢这个称呼,以后我们不会这样说的。
你比贝贝小,个字比他小,他就随口说了矮子,以后我们呱呱会长高的。”呱呱听了后,情绪有些好转:“妈妈,我一定要长得高高的。”
从那以后,呱呱很不喜欢和贝贝玩耍,贝贝上小学,两个孩子虽然也经常见,不过不怎么玩耍。小陈倒是见了我后,总是说她家贝贝和她顶嘴。
我好意地劝她,以后对孩子的批评时不要总是用冷嘲热讽的话,孩子会学的。
小陈不以为然,不屑地说:“小毛贼还能反了天?”事实证明,我说的是对的。贝贝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高,还把班里的同学都得罪了,原因是,贝贝总是给同学起外号,而且专门抓住同学们的缺点起。小陈有一次告诉我说,她批评孩子考试成绩不及格,结果孩子说,谁让爸爸妈妈遗传的不好,还说爸爸妈妈家祖坟上就没有考试及格的人。
生活中,爸爸妈妈这种类似的讽刺话语太多了,比如“小屁孩,你以为你是什么大人物啊?…‘哎哟,你以为鼻子插根葱就是大象?”等等。孩子在成长中,对语言的运用都是学习与积累的过长,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三四岁的小孩,并不能理解讽刺的话语的含义,但爸爸妈妈经常用什么话语对孩子说,孩子在也都记在了心里,当孩子觉得自己慢慢长大后,爸爸妈妈的那些冷嘲热讽的话自然也就会脱口而出。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如果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他们会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冷嘲热讽是变相的挖苦、贬低,甚至是轻蔑,父母的这种态度怎么会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呢?
记得先生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学习期间很辛苦,既要抓紧时间翻阅书籍,又要顾及家庭生活。有一天是周末,我临时有个会议,六岁的呱呱和先生在家里。先生在书房修改要发布的文章,期刊部编章催得紧,先生上午十二点前必须修改完,呱呱写完作业后就跑到书房让爸爸陪他玩一会。
先生忙着要修改文章,就对呱呱说:“爸爸这会很忙,自己玩去吧。”呱呱讨了个没趣,从书房走了出去。过了十分钟,呱呱又去了书房,先生看到呱呱来了,就没说话。呱呱这次看到桌子上放着墨水,就想起来他要练习写字,就趁爸爸不注意的时候,拿走了墨水。
呱呱在自己的小屋里,用铅笔蘸着墨水在本子上写字,没一会工夫,呱呱写了很多字,可手上和上衣到处都是墨水。呱呱拿着写好的本找爸爸,想让爸爸夸他写得好。可爸爸一看呱呱这样,有些生气,他看了一眼呱呱,生气地说:“没看到爸爸很忙吗,还在这里捣乱。去把自己的手洗干净,再把衣服洗干净,洗不干净别来见我。”
呱呱看到爸爸很生气的样子,沮丧地走了。他自己拿起香皂使劲洗手,可是衣服怎么洗,他还不知道,就跑过去问爸爸。爸爸看到呱呱来了,以为呱呱又要调皮,就什么也不说,只顾着修改文章。呱呱委屈地走了出来,用脸盆接了点水,用肥皂抹在衣服上,用手蘸着水擦洗上衣,结果袖子到处都是水。等到中午我回来的时候,发现呱呱还在洗那件衣服。我很生气地找先生,到底怎么回事。先生说来不及解释,拿着书稿急忙出去了。
我问呱呱到底怎么回事,呱呱就是不说话。我说要给呱呱换衣服,呱呱眼里藏着泪,委屈地说:“爸爸说让我洗干净,洗不干净不让我见他。”我听了后,猜出来可能先生批评呱呱了。我问,呱呱上午做了什么事情了呢。
呱呱说他写了作业,用墨水练字了。我说,那呱呱把写好的字给妈妈看看。
呱呱说:“妈妈要看吗?”
我说:“当然要看了,呱呱知道自己在家里练字了,妈妈当然高兴了。”
呱呱小声地说:“可是爸爸不喜欢。”
我问:“你怎么知道爸爸不喜欢呢?爸爸一直夸赞呱呱字写得漂亮啊。”
呱呱说:“可是我刚才让爸爸看,爸爸很生气,也不和我说话。”
我知道了事情的大概。先生自己有事情忙,当看到呱呱弄脏了衣服和手,不知道呱呱是想让他看看写的字,更严重的是先生用不理孩子来惩罚孩子。
我给呱呱解释道:“爸爸上午要修改文章,要是修改不完,期刊部的叔叔阿姨就有完不成任务了。爸爸只看到你弄脏了手和衣服,没有看到我们呱呱写的字就批评呱呱。爸爸做得不对,一会爸爸回来,让爸爸给你道歉,好吗?”
呱呱听了后,问:“爸爸在修改什么文章?修改好了吗?”
我说:“爸爸修改的文章是爸爸这一年的研究成果,爸爸刚刚修改好了。”
呱呱说:“那爸爸和叔叔阿姨都完成任务了,是吗?”
我说:“是啊。呱呱在替爸爸担心啊,真是个好孩子。爸爸肯定这会也在后悔刚才不该那样对你。”
呱呱说:“爸爸要是不和我说话了,妈妈和我说话吗?”
我说:“爸爸只是一时着急,不会不理你的,妈妈当然会和呱呱说话的,而且保障爸爸以后不会这样的。”
我想,先生的一时态度让呱呱想了很多。这也让我想起了“冷暴力”惩罚。
所谓的“冷暴力”,我们也都知道,就是采用一种不予理睬的态度。在家庭中,爸爸妈妈由于孩子的错误,而对孩子实施一种“冷暴力”惩罚,这种惩罚比责骂更让孩子难受,精神上更受折磨。
有的爸爸妈妈是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不理睬孩子,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我认识的一个朋友,说他孩子考试成绩没有达到他的预定目标,他和妻子商量好,决定一个月不理孩子,也不过问孩子。我对他说,这个招数只会让孩子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也让孩子突然从温暖感受到冰凉。
在孩子成长中,爸爸妈妈的这种“冷暴力”态度,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失去信心,也会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学会冷漠他人,甚至冷漠自己的父母、亲人。因此,我要大声地告诉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让“冷暴力”惩罚成为管教孩子的武器。
4.爱孩子,又岂能戏弄他
孩子在成长中并不能完全理解玩笑与戏弄的本义,而成人仅仅把孩子当做不懂事的孩子,经常以孩子的言行为乐。当大人在笑的时候,也许孩子的心理或精神上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