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2300000026

第26章 论苏轼的文学创作与禅宗之关系(1)

陈中浙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成熟、与佛教融合最深的一个时期。当时的禅宗流行“文字禅”、“看话禅”的禅风,禅师们以偈颂、诗歌的形式谈佛说禅,并多在文字技巧上下工夫,因此这些诗偈在表现技巧上以及说偈悟道的方式方面,就显得自然、平淡、谐趣、奇趣。这种禅风对当时的诗歌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苏轼(1036—1101)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在诗词文上的成就尤为突出,同时也是文人士大夫中与佛教关系最密切的代表人物。因而,在当时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苏轼诗词文在思维方式、创作方法以及表达形式上就受到了佛教禅宗很大的影响。有关苏轼诗词文与佛教的关系,曾在拙著《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里有所涉及。本文围绕这一点展开论述。

一、思维方式与禅宗之关系

苏轼在对实相的领悟上深受禅宗“无住”思想的影响,但“无住”思想对他创作诗词文时突破思想的束缚,无拘无束自由发挥起了很大的作用。宋人何薳(1077—1145)在《春渚纪闻》里记述了一则苏轼作文的感受:

先生尝谓刘景文与先子曰:“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矣。

苏轼把作文时的那种毫无拘束、尽情尽意的感受说成是他平生最大的舒心之事,并在《与陈季常书十六首》中用“快活”一词来形容作文的感受。这种感受就如他在《自评文》里描述的那样: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即作文的思路就如万斛之源泉,随时随地呼之即来,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其通达之无滞无碍,随物赋形之任意自然,连他自己也无以得知其原因,但他尚能把握何处该尽情发挥,何处该止则止。显然,若非在思维方式上有了变化,是很难达到这样一种畅快自由、奔放自然的创作状态的。

而促使苏轼在思维方式上发生变化的,乃是他对禅门“无住”思想的汲取。禅宗认为:“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在禅宗看来,人的束缚由人的执著引起,如果身处其中,尚能做到不执著,才是真正的自由。但是,明明与事物有了接触(“住”),怎么说是“无住”呢?因为此“心”根本没有执著于某一点,所以,万物也就找不到与此“心”发生联系的接点,因而,万物千变万化,此心寂然不动。也就是说,有接触但并不执著,这叫“住而不住”。把这种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在作文上,就是既在作文又不为文所累。苏轼深谙“无住”之禅理,才能有一种通达无碍、奔放自然的创作境界。

后人对苏轼作文在思维方式上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也有所论及。宋释惠洪(1071—1128)在《跋东坡允池录》里认为苏轼:“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而成文,盖非语言文字也,皆理故也。自非从‘般若’中来,其何以臻此?”(宋)释惠洪:《跋东坡允池录》,《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四部丛刊本。把苏轼具有这种文风的功劳归结于他深契“般若”之理的缘故。对于这一点,钱谦益(1582—1664)的说法更为真切:“吾读子瞻《司马温公行状》、《富郑公神道碑》之类,平铺直叙,如万斛水银,随地涌出,以为古今未有此体,茫然莫得其涯涘也。晚读《华严经》,称性而谈,浩如烟海,无所不有,无所不尽,乃喟然而叹曰:‘子瞻之文,其有得于此乎?’文而有得于《华严》,则事理法界,开遮涌现,无门庭,无墙壁,无差择,无拟议,世谛文字,固已荡无纤尘,又何自而窥其浅深,议其工拙乎!”

钱认为在他未读《华严经》之前,对苏轼的这种古今从没有过的文风惊奇不已,读《华严经》之后,才明白苏轼的文章之妙不在语言文字的深浅、工拙,而是其文章贯穿着《华严经》“理事无碍,事事圆融无碍”的思想。黄庭坚(1045—1105)也认为苏轼之所以妙文不绝,与他对“般若”思想的精确把握有关:“此老人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苏辙(1039—1112)以为苏轼“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所谓“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就是作文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的结果。徐长孺集辑、唐徵明训的《新刻东坡禅喜集》序言里,所谓“长公少年之文,与栾城先生皆得老泉法,而终未尽其变。晚而游于禅邦,与佛印、参寥诸子互呈伎俩,于是掀翻宝藏,以三寸辘轳舌,颠扑平生,譬张僧繇画龙,一点眼便如昂首飞去。妖狐老猿,窃获真人符箓,则千奇万怪,跳梁于青天白日之下,而终不可以尺组约束之”徐长孺集辑、唐徵明训:《新刻东坡禅喜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册。,则更加形象地说明了佛教独特的思维方式对苏轼作文产生的效用。事实上,苏轼自己就说过:“故因文字不离禅”,认为他的作文与禅是不相离的。

由上述可以看出,苏轼精通佛理,并能把佛理的启发转化到诗词文的创作上,难怪钱谦益说北宋以后“文之通释教者”中无人能与其相比。而上述诸多后人都把苏轼作文的成功直接归为其对佛教“般若”思想的汲取上,其实对“般若”的把握,就是对“无住”思想的领悟,即所谓“无住之本般若之谓也”。可见,禅宗“无住”思想对苏轼作文的思维方式确实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此外,禅宗里的“妙悟”对提高诗歌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帮助。禅宗所谓“妙悟”是指超越语言文字本身的限制,以非理性的直觉体悟思维方式达到对佛理的领悟。在苏轼看来,这种禅门思维方式与诗歌创作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所谓“诗法不相妨”。。例如,他在给佛僧道潜(生卒年不详)的诗中认为: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作诗者要想让诗达到妙,最好能做到“空”与“静”,因为“空”可以使你容纳万种境象,“静”可以使你把握万物之动。在佛教里,“空”和“有”与“静”和“动”都是相对的概念,即所谓“即空即有”、“即动即静”,认为只有对万物无执著(“空”),才能真正了解万物之相状;只有不再有妄念生起(“静”),才能真正把握万物之生机。也就是说,苏轼认为作诗者唯有与佛僧参禅悟道一样,以虚静谛观万般物象,以空灵了悟群生百态,才能涵养出良好的创作心境,有上乘的作品出现。苏轼的很多诗文就是在这样一种心境下创作的,刘熙载(1813—1881)曾说“东坡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认为苏轼善于在诗文中把握“空”与“有”的关系,与他深悟禅理有关。正因为这样,好的诗文也就可以体现出或引发出禅悟来,如苏轼自己所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苏轼北归途经虔州时作《次韵江晦叔二首》其二中的“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在胡仔看来,“语意高妙,有如参禅悟道之人,吐露胸襟,无一毫窒碍也”。认为苏轼的这句诗文就像是参禅悟道一样,心境通达无碍,超然自得。其实,严羽(1203—?)在这方面对诗文的解释,就与苏轼极为相似。严羽认为禅宗与诗文都贵在“妙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认为孟浩然(689—740)的学问虽然不如韩愈(768—824),但孟由于深得禅悟之道,故他的诗文在韩之上。可见,诗的思维方式与禅宗确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由上述可以看出,禅宗的“无住”思想以及“妙悟”说,对苏轼创作诗文的思维方式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二、写作方法与禅宗之关系

苏轼写作方法受禅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苏轼经常运用“翻案法”创作诗歌。诗文中的“翻案”指作诗者推翻诗中原先的说法,然后以与之相反的说法道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根据刘石的研究,苏轼在诗文中使用“翻案法”有两类情形。第一类是“以禅家的翻案手法表现禅家思想”,第二类是“从内容上说与佛理无关,但其翻案法所独具的‘追进一层’的构思,仍能使人感觉到它们与‘禅悟’之间的某种内在契合”。本文不作细分,以下特举几例。

例如,苏轼在《和陶饮酒二十首》诗文里,曾多次提到《庄子·达生》里“醉者坠车”的典故。此典故的原文:“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指醉者坠车伤而未死,全在于醉者心中未存有生死惊惧的缘故,一个人得“酒”之力尚且如此,若得“天”之力就更能“全生”了。但苏轼却用禅理对此作了“翻案”:

醉中虽可乐,犹是生灭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

同类推荐
  • 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在清华谈炒作之道:卖点炮制实战

    本书摈弃卖点炒作庸俗化的负面理解、从卖点炒作的方法、原则、理念、层层分解、剖析、对卖点炒作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 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此岸@彼岸:一个校长创办新学校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作者筹备东湖小学开始,以学校建设为主线,记录关于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家校联系等各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为前两年的记录。
  •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 实用会议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会议文书写作大全

    《会议文书写作规范与实用例文全书》根据作者四十多年会务文书起草、审核、制发经验而写成,全书按照文稿在会议中的地位、作用设计全书框架结构,分为五章:主题性会议文书、辅助性会议文书、记录性会议文书、礼仪性会议文书、服务性会议文书。《会议文书写作规范与实用例文全书》系统介绍了会议文书的规范写法、常用结构和可借鉴的最新例文,例文多为2008年以后市、县区、乡镇和社区、企业、院所会议使用的文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借鉴性。 ??
热门推荐
  • 浔浔顾相惜

    浔浔顾相惜

    他为她打开十五年紧锁的心房。她以为那个冬天是她悲剧的结束。却没想到是她悲剧的开始。再次的相遇,再次的分别。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盛世甜宠:你好,我的竹马总裁

    盛世甜宠:你好,我的竹马总裁

    程子希自十五岁起,人生重心都被一个叫傅墨衡的乖张少年占据。第一次她妄图逃离他的感情,他邪魅一笑:“小丫头,你还想往哪逃?”第二次她妄图从他身下逃离,他眸色泛起汹涌波涛,性感的嗓音变得沙哑:“你知道吗,从第一次见到十五岁的你开始,我就想这么做了,你说我忍了多久?”第三次,她竟真的狠心从他身边逃离三年。这次,除非他死,否则绝不放手!
  • 世家天下

    世家天下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夫世家者,国之柱石;百姓者,国之基石。无基则国不足以存,无柱则国不足以立。请看朝中衮衮诸公,谁人不出身世家。天下世家不知凡几,皇室便是最大的世家。今之天下,非周氏独有天下,乃周氏与世家共天下,故曰“世家天下”看兰陵萧氏麒麟儿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绒布丫头归纳我

    绒布丫头归纳我

    她是一个绒布娃娃,她没有生命,而有一天,有一位男子来把她买走了,他和她缔结契约
  • 离离原上是青草

    离离原上是青草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陪我长大的那些女孩们,同时,也献给我们逝去的不会再回来的青春年华。
  • 陪他一段

    陪他一段

    陪他一段,是苏伟贞小姐的第一本小说集。这个集子里共收录了十一篇短篇,一个苏刚的序和伟贞自己所写的后记。 我们的人生,是要我们自己来走完的。但在其间,有许多人都会陪我们走一段:也许是父母,陪我们度过幼年;也许是朋友,陪我们走过不同的人生阶段;也许是爱人,陪我们行过人生的幽谷;也许是小孩,让我们的人生有了奋斗的目标;更也许,只是路人甲,陪我们搭个公车、乘个电梯什么的,但我们都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陪我们走了一段人生的旅程。而苏伟贞的陪他一段,不也如此,陪我们走一段人生旅程!
  • 成神之路:废柴崛起三小姐

    成神之路:废柴崛起三小姐

    一代咏春拳传人,本应该走上传说之路,却没料到自己竟遭潜伏在自己身旁数十年闺蜜的暗算,死在路旁。而现在却重生在暮生大陆东华帝国丞相府最无用的三小姐身上。凌薇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次的重生给自己带来了不可预计的机遇。一代传奇的起点,这里是暮生大陆
  • 墨妃

    墨妃

    墨氏家族--一个百年前受到诅咒的世家,传言无论男女,只要真心动了情,必惨遭横祸,所以,墨家目前人丁移少,代代单传一子一女,且这个骇人听闻的诅咒仍在生效。墨家女儿墨莲心,被设计成为冷血王爷的女人,后被禁于后院,终于不堪折磨投湖自尽……而男人三年后再度重见墨莲心,内心已换成了一个千年后穿越而来的灵魂他震慑于她的美艳与聪慧一夕之间,她的身份从弃妇变成王妃,而那个骇人的诅咒已悄悄发挥作用……
  • 智障总裁的小龙人

    智障总裁的小龙人

    当自己犯懒的时候可以找一条龙来照顾自己。——智障总裁的实用语录
  • 天庭皇朝

    天庭皇朝

    一代天朝大帝,集全国之力永生不成,通过秘法重生至异界凡间王朝一皇子身上,切看萧羽运筹帷幄带领凡间士兵建立天庭皇朝,镇压十万仙门,成就大帝之位。不种马,认真对待每一段感情。真男儿。